目前分類:時事社論 (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告別還是擁抱民族主義?
  • 2010-01-15
  • 【顧爾德】

     最近李澤厚與劉再復有關中國「民族主義」的對話,引起很多討論。兩人憂心於中國「民族主義」高張;都認為現在中國談的「民族主義」是個不清楚的概念。李澤厚指出:「民族主義的危險就是對外容易變成大國沙文主義,對內則容易引起不同民族之間的紛爭,同時也容易以民族、國家的名義來壓制個人的自由、獨立、人權。」

     李澤厚說,「民族主義」讓一些年輕人更激動,模仿日本的書名說「中國可以說『不』」,他說:「這些做法不僅頗為情緒化,而且擺出一副要打架的恐嚇架式,實在相當低級。」

     很多台灣網友對李澤厚這句「擺出一副要打架的恐嚇架式,實在相當低級」會感受深刻,大陸網友們在台灣網站上盛氣凌人、動不動對人「曉以民族大義」的發言,實在令人倒胃口。前一陣子,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憂心美國從東亞退縮,讓東亞失去制衡中國的力量,引來中國網民批評「李光耀是不是中國人!」這種聲音更屬幼稚,「實在相當低級。」

     李澤厚盼中國和平崛起

     從李澤厚去年底另一篇接受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站的訪問中可以瞭解,李澤厚希望中國走的是一條「和平崛起不爭霸」的路,他並不期望中國出現快速的民主轉型,也不希望中國耀武揚威,他說:「中國的下一個『30年』,我希望它能夠走得比較和平,時間會比較長。你想5年,甚至10年來個大轉變,恐怕不太可能。」李澤厚這種保守穩健的態度,是從他對中國過去半世紀發展的觀察得來的教訓。他稱許鄧小平「改革開放」所採取的經驗主義,他和劉再復都認為中國要解決與世界其他強權的摩擦、要解決兩岸問題,都是要靠經濟統合的力量。就這點而言,他們都可以被稱為馬克斯主義者,相信客觀社會條件發展的力量,比大聲宣揚空洞民族主義更有決定力量與結構力量。

     不過,若只用李澤厚口中那些「擺出一副要打架的恐嚇架式,實在相當低級」的粗鄙民族主義者來理解中國所有「民族主義」者,也會過於偏頗。一個例子就是中國著名的軍事評論家戴旭。

     戴旭理性計算爭霸路徑

     戴旭擁有解放軍上校的軍階,經常在媒體與網路上發展軍事評論。他主張對抗美國軍事戰略,主張制裁美國對台軍售。有人把他和提倡「核威脅」的解放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少將相比,說他已經取代朱「成為中國軍隊的第一鷹派」,他則怡然自得於被網民封為「中華民族一號警犬」,他說:「出現在敵人的準星裡也是一種光榮。稱犬也罷,叫鷹也罷,我是中國軍人,我只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

     別以為戴旭是一位李澤厚口中那種只會激動、會因民族榮耀昏頭的鬥雞,這隻「鷹犬」可非常冷靜。最近,他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痛批中國社科院把中國軍力排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他形容這是「一頂世界最高的紙軍帽」。

     戴旭批評社科院的報告「完全沒有體現軍力即國力、國力即工業和技術實力的社會常識」,他引用具體例證說明中國軍力上的落後。他說社科院報告「除了為國際上別有用心的中國威脅論製造者提供攻擊中國的靶子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在此,我們看到李澤厚、劉再復兩人,以及戴旭為中國發展設計了兩條路線;前者希望和平崛起,不要民族主義;後者高舉民族主義大纛,卻冷靜而理性地計量如何才能讓中國爭霸。

     李劉的路線當然更能說服台灣及國際社會,但如果像戴旭這種冷靜而理性的鷹派當道,中國會走上一條什麼路,這也是我們必須慎思的。(作者為專欄作家)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論壇-平議產業創新條例

  • 2010-01-14
  • 【龔明鑫】

     過去台灣產業發展政策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已於去年底落日,政府為了持續有效推動產業發展政策,擬定了「產業創新條例」作為接續政策工具。

     過去在全世界的政府施政中,國家到底需不需要產業發展政策,一直是爭論的議題,但隨著這次的金融海嘯洗禮,各國政府無不推出各項短中長的產業發展政策,作為短期因應及中長期調整產業結構之道,就連美國也運用了鉅額了預算經費及減稅措施,布局在新能源、網通產業,及支撐中產階級的消費力。現金融海嘯逐漸復原之際,台灣正值面臨全球產業大洗牌之際,隨著兩岸貿易正常化或貿易自由化的推動,都使得台灣產業必須要在未來的十年內完全升級轉型,否則將無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國際間的競爭力評比中,創新因素,一直是台灣最值得驕傲,也是唯一賴以面對後進國家挑戰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何從民進黨政府開始,便致力於知識經濟的推動,而2008年新政府上台,也把全球創新中心列為台灣未來發展願景之一,而希望研發支出占GDP比例達到3%,也一直是歷屆政府不變的努力。創新與研發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幾乎成為朝野與藍綠的共識。

     但倘若政策沒有政策工具,那麼基本上只是不能落實的口號而已,此次「產業創新條例」的提出,其定位不應僅止於接續政策優惠而已,它還必須肩負起未來十年產業改革的重任。當然,一項政策工具的提出,除了須顧及其目的及效益外,也須注意其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過去「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產業效益,大概沒有人會否認,但因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呈現產業結構及資源分佈失衡的現象,則有許多人不以為然。

     平心而論,此次「產業創新條例」的確也針對過去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作了相當幅度的修正。例如,不再以產業別而以功能別作為政策實施依據,其中,獎勵研發及人才培訓正是促成台灣產業轉型的最重要基礎。或有人會問,為何不能單以編列預算補助方式,來獎勵廠商,而需以稅賦優惠方式行之?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在研發的獎勵上,均採補助與稅賦優惠的方式並存,主要的理由是,這兩種的獎勵方式有其不同的考量,不能相互取代。直接補助的方式,政策意涵及選擇性較強,不符合政策方向,則無法適用優惠,但這樣的方式,比較無法確保研發成效,也因此,這樣的獎勵方式大都用於較前瞻及基礎研究;但稅賦優惠則不然,欲適用優惠必須有兩個要件,一是必須有研發投入的事實認定,第二是企業需有盈餘,否則也沒有所謂稅賦的問題,等於存在的效率篩選機制,研發效益不好者,享受不到獎勵,同時,稅賦優惠方式的好處是,任何的企業,無論是大企業或小公司,無論新興產業或傳統產業,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只要研發投入及盈餘,就可以適用優惠。

     另外,若以行政成本來看,把稅賦優惠轉成直接補助,絕對不會「減政」,以目前100多億的科技專案計畫的審查過程來看,幾乎用盡了可用大學教授及專家來當作審查委員,很難想像,倘若再增加1、2百億科專計畫,恐怕經濟部官員也別作其他的事了。

     「產業創新條例」引起爭議的,除了上述的研發人培等稅賦優惠外,另外,還有一些本意是為了便於產業轉型而放寬,但有可能造成誤導規定,可能必須增定規範及限制,例如,全球500大作為獎勵門檻依據,是否恰當?還是回歸到實際投資、技術引進或創造就業,是否爭議較小。又例如,產業園區土地變更,是否也給了主管機關過大的裁量權?這些都值得討論。

     總之,從未來十年的挑戰來看,台灣非有一套引領台灣產業轉型改造的政策工具不可,目前「產業創新條例」縱有討論的空間,我們期盼,在這次的爭議下,一併解決各界疑慮,並儘速能在下一個立法院會期定案。(本文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專家論壇-平議產業創新條例|科技資訊|財經|中時理財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時代-沒有危言的盛世中國

  • 2010-01-14
  • 【張鐵志】

放大

▲北京展示過去一年來中國高速發展成果,2名市民在大看板前方經過。(美聯社)

 ▲北京展示過去一年來中國高速發展成果,2名市民在大看板前方經過。(美聯社)

     歡迎來到二○一三年。

     西方國家在二○一一年再度爆發經濟危機,進入「冰火期」而陷入長期停滯。唯有中國安然無恙,比今日更為富強、更為自信;人民們充滿幸福感,甚至很high。中國的盛世來臨了。

     這是居住北京十年的香港知名作家陳冠中剛出版的小說《盛世─中國,2013年》情節。這部戲劇化的政治「寓言」,精準地抓到二○○九年迄今中國的精神面貌。

     二○○九年的中國,一方面進入後奧運時期的強烈自信,另方面西方的金融危機證明了中國的強大韌性,使得中國政府在世界舞台上的身影更為巨大,民眾的愛國主義更為強烈,所謂「中國模式」更在中西學界與媒體成為熱門關鍵字。

     書中主角說:「我知道中國問題還很多,但你想想,以美國為禍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自我摧殘,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稍有起色才沒幾年,又再度陷入滯脹期…,至今未能爬出谷底,唯中國能獨善其身…,不僅改寫了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更重要的是社會沒有動亂,反而更和諧。真不由你不服氣。」

     另一名愛國的八○後/九○後青年,則一心想要報效黨國。在現實的中國社會,尤其是在菁英學校,這種學生似乎成為新的青年典範。和九○年代的青年不同,他們不是完全的自我功利主義,而是在川震時擔任志願者,在西方反奧運聖火時抗議家樂福,在西方媒體批評中國時抵制CNN。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伴隨著中國崛起的道路。他們是愛國主義好青年。

     他們甚至可以為了虛幻的祖國批評真正的母親。小說中這名愛國大學生的母親就是一個與盛世格格不入的女子。她說:「以前周圍朋友都愛談論政治,批評政府。突然這兩年,這個所謂中國盛世正式開始後,大家不僅不批評政府,還非常滿意現狀。」同時,所有人對六四一臉茫然,對於文革也只剩下青春期懷舊浪漫。這讓她完全不合時宜,成為一個眾人眼中精神異常的女子,甚至自我懷疑起來:「我真弄不懂,是他們變了,還是我有毛病?」

     在書中的二○一三年中國,北京最重要的學術書店萬盛書園倒閉了,自由派重鎮刊物《南方周末》停刊,書店中任何關於反右、文革的書都消失了,曾經記載一段社會動亂時期的報紙現在也都消失了。而少數拒絕遺忘歷史的人,成為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邊緣人,甚至被視為瘋子。

     這些不正是現實的映照嗎?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其仁(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作者:採訪整理/吳韻儀  出處:天下雜誌 439期 2010/01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把「質量」放到第一位。

這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基本問題,就是美國失衡。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興起,美國不可能不失衡。而且美元又是全球貨幣,誰都沒想到全球貿易會發展到今天這程度,美國失衡,把美元放出來供應世界做生意,全球貿易才得到支持。

失衡不是壞事,原本不互通的經濟板塊接近,不可避免會失衡。過去一九三○年代美國興起也是同樣的過程。而中國的崛起,更因為尺寸因素,爆發力特別顯著。

中國為何超速崛起?

亞洲崛起,已經有相當時間。最早是日本崛起,接著是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在八○年代改革開放帶動增長崛起。不是所有後發國家都能夠後來居上,亞洲的寮國、緬甸、阿富汗都還沒有起來。為什麼?

中國大陸能後來居上,主要是生產要素、制度組織、要素質量這三個因素共同起作用。

發達國家一百美元才能生產出的東西,中國大陸十美元、甚至一美元就能夠製造出來,巨大的勞動成本落差就潛伏著發展的機會。但是,生產要素不能孤立起作用,一定要合併另外兩個因素才能實現優勢。鄧小平改革開放降低了中國的制度成本、放開生產束縛,否則就算勞力便宜,經濟還是不會好。再加上後進可以學習,在產品質量上可以明顯加速。

當初日本崛起也是這三個因素,但是中國的尺寸更大。中國大陸勞動力的落差比日本當年與美國的差距更大,從計劃經濟轉型釋放的潛力更大,而且中國人肯學習、人口又多。人口密度有利於學習,競爭激烈逼得很多人殺出頭來,然後別人立刻跟上去,新的商務模式一出來大家就跟著都學會。就是因為中國尺寸不同,比較優勢發揮起來厲害得多。

中國成長不會減速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要把質量放到第一位

我認為大家對於這次金融危機估計得太兇,各國放出太大量貨幣拯救,讓危機沒有變成恐慌,雖是成就,但不是沒有代價,一定造成短期衝擊。物價、房價、逆差、通膨、財政赤字都是政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的問題,還是未來的挑戰。這個問題現在摀住了,但是貿易還會回升,貨幣框架問題沒有解決,未來還會發作。危機之後大家看得更清楚,美元與歐元不足以支撐全球貿易,未來日圓與人民幣都有機會加入。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今年經濟最大風險─政府
  • 2010-01-12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度過「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二○○九年,二○一○年應該是揮別海嘯的低迷、迎向復甦的一年,縱然這股復甦氣息相當微弱,但從台灣到全球,景氣的確已確立上揚格局。不過,台灣經濟仍有風險,而主要風險就在政府。

     二○○八年下半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讓世界各國都墜入景氣衰退的深淵中。台灣在該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開始陷入衰退,第四季更衰退七.一一%;二○○九年在悲慘的衰退中揭開序幕,第四季經濟衰退九.○六%,為史上最慘烈的衰退。但二、三季之後,雖然每季經濟年增率仍是負數,但季增率則由負轉正,去年第四季經濟年增率來到六.八九%。雖然與比較基期較低有關,但該季三.四九兆台幣的國內生產毛額,也算恢復海嘯前的正常水準了。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四.三九%,各家智庫預估的經濟成長數值大都也在四.五%上下。

     國際經濟情況,也都是由去年的「慘白」到今年可恢復「血色」。根據環球透視機構的數字,去年全球經濟衰退二.○%,今年可成長二.八%;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由去年的衰退二.五%到今年的成長二.二%,歐盟由去年衰退四.○%到今年成長○.九%,大陸更是可望由去年「保八成功」的八.五%到今年的九.八%。因此,由國內外各機構對今年經濟的預測數據來看,今年經濟情況明顯比去年好。金融海嘯中心國家雖然受創相當重,去槓桿化的過程在今年仍將持續,歐美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尚未恢復到海嘯前的水準;但,至少已脫離去年的衰退,走出谷底,恢復正成長。

     再以經濟實況看,從國內到國際的金融市場,不但大部分已恢復到海嘯前的水準,部分甚至已超越前高;引發海嘯的核心因素─房市,也止跌回升。雖然全球央行祭出超低利率、大幅釋放資金到市場,是支撐金融市場的最重要因素,但政府的支撐也的確恢復市場信心。企業的營收與獲利逐步復元、訂單成長、產能利用率提升,企業已有能力幫員工加薪。即使對景氣反應最慢、至今仍維持在五.八六%的失業率,我們也看到包括金融保險業、科技業,都逐漸釋出徵才訊息。

     相較於過去兩年,今年怎麼看都該算是個「好年冬」。不過,全球經濟仍有隱憂,例如:主要國家逐漸撤除對經濟與市場,在金融流動性與財政支出的支援後,經濟與市場受到的影響程度多大?新興市場經濟反彈,增加對原物料與原油的需求後,通膨何時捲土重來?此外,去年各國興起的保護主義,雖在各方理性克制下未釀成大礙,但,今年呢?這些風險的發展,值得關注。

     對台灣而言,今年國內外景氣回春,大環境算是正面有利。不過,今年台灣經濟最大的風險,恐怕是在政府。

     今年東協加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上路,區內經濟體大部分產品出口到區內國家都可享有零關稅,但台灣的石化、機械等各產業出口該區,馬上面臨五到十%不等的關稅。政府思以ECFA(兩岸經濟架構協定)突破,且預計上半年可簽署,此為正確也是政府該作的事。不過,以「美牛案」的例子看,政府推動政務的能力既不足信又不足取。再加上ECFA牽動了兩岸神經,在野黨與本土派極力反對,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不斷流傳,年底又面臨五都大選的政治紛擾。政府如無能在上半年順利完成簽署,或是即使簽署但內部造成重大爭議與分裂,都會對台灣社會與經濟造成難以估算的影響。

     在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生效後,兩岸金融往來會更密切,除了陸資投資台股外,從外資到兩岸企業彼此參股投資將更成常態,如中國移動入股遠傳、中策與中信金聯手買下南山人壽、富邦參股陸銀與搶標中金股權…等。政府面對此趨勢,是否能順應時勢,以更開放的態度,讓這些企業的合併與投資回歸專業與市場;還是屈服於特定民粹力量,以各種理由阻擋這些案件。政府的態度,將影響外資看待台灣的態度,同時也牽引著未來的經濟與金融市場。

     此外,如對面板、晶圓代工、封裝測試、輕油裂解廠…等各種產業赴大陸投資,或受限制或被禁止,今年是否能有突破,讓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不會因政府愚蠢的限制而流失,也仍有待觀察。因此,我們不僅要期望政府對其該做的事有能力完成,更希望政府不要「做蠢事」。

社論-今年經濟最大風險─政府|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不能再關門做決策了
  • 2010-01-11
  • 中國時報

     熟悉電腦遊戲的朋友都知道,遊戲可依其性質概分為兩種,其一是如「接龍」那樣的開掛,是遊戲者運用技術或推理對抗軟體程式與隨機變動的操作。接龍的電腦出牌確有隨機性,但電腦不會因為遊戲者先前的動作,而改變其出牌選擇。另一種遊戲則為與遠端網友打麻將、玩橋牌;遊戲者必須面對其他的遠端參與者,參與者也可能因其他人的選擇而改變出牌。如果要將政治類比為電腦遊戲,相信大多數讀者都能同意,政治運作像是互動型的電腦橋牌遊戲,而不是單方操作的接龍開掛。

     令人遺憾的是,從以往幾個月政府的操作來看,馬總統及其身邊幕僚,卻有不少人把政治當接龍遊戲在玩,完全不理會、不預期政治場域中其他參與者的策略、算計、變化、反應。一旦發生了外在變卦,幕僚們還頗感無辜無奈,甚至認為自己揹了黑鍋。舉幾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癥結。

     種種證據顯示,美國牛肉談判是由國安會主導。國安會的評估也許是將美中台三角關係畫了個平面圖,衡量我方讓步與否、讓步多少對此三角關係的影響,並預估老共的反應、TIFA的進程、對ECFA的影響、韓國的前例等等,最後衡酌輕重緩急,做出簽署的決定。這一切的一切,看似綿密周延,卻都像是接龍開掛一般,不預期有別的對手會介入干擾一般。

     美牛事件國安幕僚「開掛」失算之處甚多,但追根究柢,就是忽略了政治操作中其他人的可能反應,包括立委未受尊重的反彈、民代未來地方選舉的壓力、民間疑慮的爆發、在野勢力的操作、縣市長戰場的搧風點火等。如果將政治視為互動牌局,則前述種種反應都不難預見,國安單位也早該有因應腹案,但事實卻非如此。所有下棋的人都要先預估對手下一、兩步的動向,再構思「他如此、我這般」的回應。然而我們的國安單位在美牛事件中倉皇失措的表現,驗證了他們「開掛」的單向思考心態。

     第二個例子則是「三都十五縣」的規畫。馬總統原先的競選政見就希望台中縣市能合併升格,選後就由研考會研議其貫徹達成的做法。幕僚的紙上研究顯示,要使台中縣市升格,就得修改「地方制度法」,再由地方送件申請。於是,行政院照表操課,修法、公告、接受申請,甚至在行政院網站上興高采烈地宣示其對台中縣市升格的期待。研考會的謀士構思就像玩電腦接龍一樣,以為會逐步邁向「開通」之路。

     但研考會失算之處,就在於忽視了台中縣市以外其他政治參與者之策略互動。不論台中縣市多麼受馬蕭政見關愛,既然是一體適用的地方制度法、既然上網公告申請、既然直轄市的經費較為寬裕,又有哪個地方政府會不提出申請升格?地方一旦送件申請,又怎麼可能不運用勢力醞釀其成功升格的氣氛。眾諸侯蜂擁而上的情景,又怎麼可能不是個難解之困局?於是,這一盤地方升格的戲碼完全脫離了研考會的接龍規畫,最後變成了「五都」的災難。這麼離譜失控的國土規畫案,當局似乎還未見其弊,主事者竟然還步步高升;這才是令人心憂之處。

     國家的主政者關起門來做自我策略的研擬,忽略外在政治勢力的互動,這是以往馬政府諸多挫敗的主因。除了美牛與三都案,監察院人事的提名案,不也是忽略黨務系統與立院系統的結果?其他如下放葉金川到花蓮、宣告要拯救DRAM產業,都是完全不考慮外界策略因應的粗糙步數,也都使社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近,國民黨內又興起再度修憲的呼聲。這類一廂情願的單向規畫思考,誤以為憲法有其理想原型,而忽略了修憲過程所牽動的複雜性。對此種近乎「純潔」的思考,外界深以為憂,更害怕總統身邊的哪一位接龍開掛高手,又順此開啟一樁修憲災難。

     過去一年多,輿論對馬政府的批評多到不勝枚舉,有不少也直指馬總統所用幕僚之不當。這麼多的行政挫敗也許不能歸納為一個原因,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以接龍開掛心態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絕對是欠缺政治敏感度的。至於要不要在人事上做調整,就要看馬總統自己的政治敏感度了。

社論-不能再關門做決策了|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译言网涅槃:关停一月后更换域名重新开张

2010-01-09 08:22:5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跟贴 2 条 手机看新闻

郭建龙

译言网涅槃

“终于又开张了。”译言网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昊芝笑着说。

1月8日,改版后的译言网重新开放,不仅更换了域名,页面也旧貌换新颜。在此前的新版内测阶段,人们提交译稿踊跃,热闹非凡,仿佛一个多月的关停并不存在。

不过,在陈昊芝的笑容中,挣扎于火焰的痕迹仍依稀可辨。2009年11月30日,用陈昊芝的话来说,几乎就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那天起床时,陈昊芝还在兴致勃勃憧憬着未来。此时,译言网刚刚能够收支平衡,它的七个股东正信心满满地筹划着雄心勃勃的计划,整个网站也正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版,陈昊芝相信3年后做到五千万元营业额没太大问题,“按照之前的准备和执行情况,就是时间和耐心的问题了”。

然而,就在那天中午,译言网却被关停了。“这是一条涅槃路。”回想刚刚过去的悠长一个多月,陈昊芝颇为感慨。

一个多月的关停

在去年末开始的互联网集中整治中,译言网成为被关停各网站中备受关注的一家。陈昊芝往往向人们炫耀译言网的股东中有五个来自清华、两个来自北大,都是响当当的高材生,但这一切都还要仰仗那根能够让他们嵌入互联网的小小网线。没有了这根网线,陈昊芝们的宏大蓝图突然就都成了空中楼阁,他们的目标也从发展变成了生存。

2009年11月30日,译言网的托管服务器被物理隔绝了,其上面的数万篇文章,不管是读者还是译者,突然都无法访问。

译言的七位股东中,除了陈昊芝和赵嘉敏之外,其余都在美国。实际上,作为创立者和出资人,他们都很关注这个倾注了几年心血的网站。难道数年的积累和资金就此付诸东流?

关于译言网的初创,不管是陈昊芝,还是译言的前任总经理、创始人赵嘉敏都已经无数次回忆过。2006年7月,译言的三位创始人赵嘉敏、张雷、赵恺在美国创建了一个叫做“言多必得”的网站,最初的想法是把一些有价值的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協與台灣系列 東協整合的宏觀面貌與願景
  • 2009-12-17
  • 【丹斯里賽哈密】

     編按:12月16~17日外交部舉辦「全球金融風暴後台灣與東協國家加強經濟合作及策略」國際研討會,會中來自台灣與東南亞的政要及學者,對金融海嘯後的東協走向,及東協與台灣未來在各方面展開合作的願景發表看法。本報將擇要分數日連續刊載。

     1967年成立以來,東協已邁入第42個年頭,各國逐漸形成不可分離的共同體,更在許多領域展開合作。雖然東協在國際上被公認為具有影響力的組織,但也同時面臨內外許多挑戰。

     整合障礙有待突破

     東協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各成員國之間的政經分歧。特別在醫療照護、經濟現狀、資訊發展上,東協一旦追上發達國家的經濟成長腳步,便能大量改善政府效能以及民主制度。

     因此,東協應該反思各國因公民參與、政府效能、言論及集會自由程度不同,而造成發展有所分歧的原因。以台灣為例,無論在政府管理或民主成就上,均值得各國仿效。東協各國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應該參考台灣經驗,將「有效的政府」納為經營目標之一。

     東協關注台灣發展

     台灣是東協的重要鄰國,如同朝鮮半島態勢一般,台海和平與否無疑也將是東協關注的焦點之一。東協長久以來受惠於與台灣的經貿往來,希望能在不干涉台海現況的前提下,加深與台灣的合作。台灣的優勢在於雄厚的固定資產以及先進的科技,而台灣所倡議的「南向政策」,也給東南亞政府及投資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現今的東協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調和平及信任的重要,而「東協意識」的形成,更是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東南亞各國政府應致力朝更穩定、更開放的社會邁進,鼓勵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活化草根團體,使得社會更加和諧有朝氣。

     為了促使東南亞各國走入國際社會,東協成立以來遵行的「各國不干涉彼此內政及主權絕對獨立」的原則,必須更進一步的在全球框架下檢視,2002年中國與東協各國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準則》,便是很好的例子。

     自由貿易促進經濟

     貿易一向是東協的經濟命脈,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成立以來,有效降低關稅,各國交流更顯緊密。如今,東協應更強調「區域利益」的建立,將自由市場的效能發揮到最高。《東協貨品貿易協定》(ATIGA)及《東協廣泛投資協定》(ACIA)的簽署正符合了貿易自由的理念。

     東協的區域發展策略,也因中、日、韓的加入所帶動的產業升級而更加有效。今日,東協應更加關注各國人口流動及移民帶來的社會變遷,唯有促成一個更開放的地域概念,才能促進各社會階層以及產業間的對話。「東協單一市場」的形成,可盼加強各成員國的經濟影響力,並跟全球經濟接軌,金融危機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一旦勞工和貨品能在東南亞自由的流通,東協各國的合作和改革才能更上層樓。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選舉挫敗,行政院加速推動興利政策,提供平價住宅已列為「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的重要項目,據瞭解,營建署初步擇定機場捷運沿線的林口、南崁和桃園航空城附近三處百餘公頃土地,興建平價住宅,當地土地市價每坪約10萬元。

另外,淡海附近也是營建署考慮興建平價住宅的地點,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本周將邀集相關部會進一步協商相關細節,及評估地點可行性。

因應北台灣高房價,行政院已決定一方面蓋平價住宅、社區,增加供給量,讓青年夫婦買得起房子;一方面明年2月繼續辦理青年安心成家住宅補貼,及中低收入戶住宅補貼。

有關青年安心成家住宅補貼,營建署已呈報行政院明年2 月將繼續辦理,在行政院核定後,將正式對外公布,明年內政部已編列15億元經費,預訂提供1萬戶,前兩年200萬元零利率購屋房貸;或提供無力購屋青年家庭租金補貼,每戶每月最高3,600元,補貼期最長二年。今年青年安心成家住宅補貼計有1.6萬戶申請購屋房貸利息補貼,8,000戶申請租金補貼。

吳敦義日前提出仿傚香港青衣站,選勘距離台北火車站「20 幾分鐘車程」、「百公頃以上土地」,興建青年買得起的大型住宅社區。營建署根據吳揆的三條件說,初步選定林口、南崁、桃園航空城和淡海四處地點。

官員表示,從台北車站至林口、南崁、桃園航空城和淡海都在30分鐘的車程之內,且附近約有百餘多公頃土地,目前當地土地市價每坪約10萬元,應可考慮蓋平價住宅或社區。

官員指出,未來興建的平價住宅社區將不只一個,希望透過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土地,讓年輕、所得不高的人買得到房屋。至於如何興建、購屋者條件等原則,仍待跨部會協商。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
  • 2009-12-04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明朝嘉靖年間,戶部主事海瑞痛責文官們一味遷就上意,濫用名器、竭民脂膏、修齋建醮、大煉仙丹;他強調,為臣者本該勸阻君王停止這些荒謬的行為,但卻無一人敢直言。根據明史,海瑞在給明世宗的奏摺裡寫道:「陛下誤舉之,而諸臣誤順之,無一人肯為陛下正言者,諛之甚也。」文官體系何以出現這樣的風氣,他總結自己的看法是:「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

     其實,這種「陛下誤舉之,而諸臣誤順之」的情況非僅海瑞所處的年代有,台灣今天亦然。自2000年政黨輪替迄今,政策忽東忽西,忽放忽禁,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長官的一句話,文官體系非但未依從專業力挽狂瀾,反而一味順從上意大做錦繡文章。幾年前高層對於西進大陸投資要「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文官們可以有一套說法,後來改成「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文官們照樣可以有另一套漂漂亮亮的說辭。

     不僅如此,每一任閣揆一上台總要有自己的風格,於是在民進黨當政階段,游錫堃任院長時宣誓「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在謝長廷任院長時發行「月月有成績公報」,蘇貞昌當院長時端出「大投資,大溫暖」。去年再度換黨執政,劉兆玄出任院長後,「愛台十二建設」粉墨登場,如今吳敦義任閣揆,「庶民經濟方案」星夜之間又成為主流。這些方案在文官們生花妙筆下,總是風風光光起頭,而不聲不響地落幕,至終無人聞問,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就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消磨殆盡。驀然回首,台灣出口規模如今竟已降至南韓一半,經濟成長也已淪為四小龍之末,孰令致之?

     造成台灣今天競爭力的滑落,部分責任該歸咎於近年府院這些有決策權的高層們,但是一個沉默的文官體系,一個只知順應上意而未善盡建言責任的文官體系恐怕也難辭其咎。政黨會輪替,總統及閣揆會換人,但是高階文官們長居此位,一切政策從研擬、規劃到管考,至終還是由文官體系來執行,惟近年台灣官場就如海瑞筆下所言,「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文官們不知以專業力諫於前,又不知以臨深履薄的態度管考於後,試問「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三三三衝刺計畫」、「大投資,大溫暖」如今安在哉?

     就以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而言,2004年行政院以空前的資源全台座談,提出計畫,擘劃願景,但方案執行迄今,成效令人搖頭。以服務業部門中的商業而言,投資占產值比重在1990年代尚有10%,至2007年竟已降至5.7%。我們認為服務業方案若能認真執行,文官們若能以臨深履薄的態度將其視為台灣轉型的關鍵,台灣服務業何竟至此?

     再以最近吳敦義院長所提的庶民經濟而言,文官們努力揣摩「庶民經濟」,甚至詳查康熙字典對庶民的定義,但所編出的第一份庶民經濟指標「生活物價指數」卻毫無政策意義可言。我們先前曾一再強調只有依五等分位家庭所得水準,編製貧、富家庭的物價指數,才能明白各階層面臨的物價壓力,行政院也才能據以提出紓解民困之策,但未料最後經文官體系商議的結果,竟提出一個了無新義的生活物價指數。

     我們瞭解,依五等分位家庭所得編製物價指數若要精確,必須辦理查價點的調查,以釐清貧富家庭的消費行為及購買場所,這得增加預算及人力才能達成。文官體系本應趁此機會提升統計編製的水準,但令人失望的是,幾經跨部會討論,簡單組合而成的生活物價指數,就成了向吳揆交差的成績單。

     日前各部會提到行政院的「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包山包海提了200多案,被吳揆評為「面面俱到,卻面面不到」。惟追溯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的文官體系思維,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因為文官們已明白在多變政局下的自處之道。上意要「三三三衝刺方案」,沒問題;上意要「愛台十二建設」,沒問題;上意要「庶民經濟」,照樣可以提出一堆方案和指標。但如此擅於迎合敷衍,疏於檢討管考的文官文化,於台灣經濟發展終究是有害的。

     我們籲請馬政府正視此事。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只有改變文官體系的文化,才能提升政府政策規劃及執行的能力,進而讓台灣擺脫經濟發展的困境。若任憑此種文官文化繼續消磨國家發展的根基,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不論誰執政,提出多好的政策,也屬枉然。

社論-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拜願景=國王的新衣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莊蕙嘉/報導】

2009.11.29 04:43 am

杜拜25日爆發債務危機,全球擔憂經濟復甦腳步恐遭拖累。杜拜28日的日出在鏡頭下竟給人黯淡無光的印象,宛如杜拜前景。
法新社

屹立杜拜的摩天大樓為杜拜繁榮的表徵,如今國營房地產巨擘杜拜世界要求債務重整,引發二度信貸危機疑慮。
歐洲圖片新聞社

兩周前,杜拜統治者穆罕默德親王宣示將繼續推動傲視全球的重大工程。四天前,杜拜國營企業宣布展延償還銀行貸款半年,震驚全球。

21世紀初是暴發年代,全球享受這場爆發最徹底的,或許非穆罕默德莫屬。但25日倒債危機爆發後,外界方知著名的「杜拜願景」其實是沙灘上的城堡,買空賣空。「吸金大法」破功的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ad bin Rashed al-Maktoum)變成了穿新衣的國王。

 

爆發債務危機後,杜拜許多進行中的建設,都可能停擺。
歐洲圖片新聞社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作華人世界的「翡冷翠」

2009.11.28 02:19 pm

歐巴馬與胡錦濤在北京會後,台灣有人不以為意,卻也有人產生新的焦慮。美國的身軀看似已不再那般高大,而中國卻恍如已可與美國並駕齊驅。數十年來靠美中微妙抗衡而生存的台灣,並不熟悉美中如此靠近且親密,此時實應思考新的發展之道。

的確,歐胡會後簽署數千言的聯合聲明,各方解讀不同。一方面,有人認為此時台灣進入台美關係和兩岸關係最佳的時期。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提醒注意美國可能已作出戰略上的重大調整。陸委會日昨召開的會議中,就有諮詢委員表示,這次的美中聯合聲明,可能迫使美國在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不便發言支持,也有可能影響美國在台灣主權議題上的態度,值得注意。

不論如何解讀台灣目前的處境,美國和中國現在被視為世界上具有領導地位的兩大國,這個新的事實意味著歷史正在翻動。政治面而言,在美中2G之間,台灣已不可能再如李登輝提出兩國論、陳水扁玩制憲公投那般,繼續玩「尾巴搖狗」的遊戲。但另一方面,台灣或許正可順勢思考一個新的道理:海峽兩岸關係及相關議題的核心,必須從主權、外交、軍事,往經濟、生活與文化過渡轉移。

知名學者林中斌教授昨在一場演講中提出一個概念,台灣必須自內心真正承認自己是一個小國,認清小國的現實,就自有生存的戰略。他自歷史舉例指出,15世紀的翡冷翠小城邦,不與羅馬爭雄,卻孕育了文藝復興,影響擴至義大利、法國,而至整個歐洲,以及其後數百年的西方文明。

台灣勢必還是需要防衛的武力,也終究會要在妥適的時空下,與北京商談政治關係的框架。但此時此刻,台灣更應該重新思考己身的競爭優勢,以蕞爾小國而言,確實可考慮以翡冷翠為師,將與大陸關係的重心轉向精緻文化、生命價值、商業文明,甚至包括了令很多大陸遊客讚賞不已的生活情調、市民禮儀、以及民主擴散種種。台灣若能矢志創造整個華人世界的「新文藝復興」,方是真正出路。

台灣作華人世界的「翡冷翠」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認大陸學歷以增加台灣學生競爭力 【聯合報╱社論】

2009.11.20 03:34 am

      政府宣布開放陸生來台並採認大陸學歷,在台灣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高度樂觀,如台灣大學便自我期許能「教出大陸的領導人」;另一種則是充滿恐慌,民進黨揚言反對到底,獨派更主張在大陸受教的台生返台不得擔任公職。兩相對照,反映了台灣對兩岸教育交流的「傲慢」與「偏見」。

      台大學生日前接連爆發「晝寢」的話題,此刻台大校方卻說盼「教出大陸領導人」,兩相對照好像有些落差。誠然,從李登輝以降,三位總統皆出身台大,但他們的治國風格皆不無爭議;而時空變異,台大本身的校風也大異以往,若以「元首的搖籃」自居,恐怕未必有說服力。

      其實,蔣經國的青年時代是在蘇聯接受教育,李登輝基本上是日式教育的產物,馬英九的養成則深受美國影響,他們身上都有跨國文化的影子。而唯一經由台大「純本土製造」的總統,就是「台灣之子」陳水扁;雖不能因陳水扁而貶台大,但不妨看看政壇各級領導人中那些台大人的表現。台大身為高教龍頭,足以自豪的是優秀學生眾多,而不是少數人的權力登峰;台大與其以「元首的搖籃」自詡,不如以培育社會菁英為己任,以教導負責而有競爭力的公民為職志。

      綠營及獨派強烈反對承認台生在大陸的學歷,乃至反對台生回國出任公職,則是封閉短視的心態。以教育部公布的規定,台灣人民在大陸院校取得學歷,返台仍需經國家考試通過,方能出任公職;但若要根本禁止他們出任公職,豈不是視其為「次等公民」?當年民進黨反對政治「黑名單」,現在卻要求擴大「黑名單」,欲以大陸學歷來扼殺公民服公職的權利;這種心態,豈不比戒嚴時代更可怕?

      綠營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台灣學生在大陸接受教育,即會受到對方的「洗腦」及「思想汙染」,將可能作出危害台灣利益的事,因此不適於出任公職。口口聲聲愛台灣,思惟卻狹窄到通不過任何「中國」相關的東西,地要分南北,人要分藍綠,學歷要論成色;這樣下去,台灣難道要進入文革時代那種將人民分成「紅五類/黑五類」的世界?何況,綠營這廂主張有大陸學歷就不能再出任此間公職,而台大那廂卻想著要教出大陸領導人,這種雞同鴨講的倒錯邏輯,何其諷刺?

      要提醒綠營的是:別以為台灣把大門緊閉,就能「保護」台灣學生的就業機會,或「節約」台灣的教育資源。事實上,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是平的,一切競爭早就穿疆越界在進行;一名中國或印度的苦讀學生,總能悄悄搶走台灣或其他國家青年的就業機會;大陸學生不需來台就學,他們和台灣學生的未來競爭照樣激烈地隔海進行著。從這個角度看,台灣學生願意到中國接受不同的教育、增加不同的歷練與見識,只會增加其參與兩岸競爭及國際競爭的條件,應該給予鼓勵,而不是懲罰。至於對台灣的大學及未赴大陸就學的台灣學生而言,採認大陸學歷亦必有刺激其提升競爭力的作用。

      自古以來,學術及文化都是在接觸及碰撞中產生火花,因而更顯燦爛。若只是一味退卻、保守、歧視異己,最後可能導致自己動力的枯竭。若問一問台灣的學子,他們對近年台灣國際競爭力衰退的感受,恐怕也都心有戚戚焉吧。面對全球化及兩岸開放的競爭,必須讓台灣學生走向群雄並列的競賽跑道,不能讓他們只在自家的跑步機上運動。台灣學生必須走向對岸、走向世界,政府及社會不可禁錮他們,何況也禁錮不了。

採認大陸學歷以增加台灣學生競爭力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1-20

     「兩岸交流始自小老百姓、基層人民的需求。兩岸交流的真諦,不在於五星級飯店的簽署儀式,也不在於衣香鬢影的兩會交流活動,而是在於兩岸協議的果實要由人民所共享。不論是陸資或台資,兩岸政府提供給企業的是機會,而不是特權!」

     正為舉辦第四次江陳會而忙碌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接受記者專訪時重申她對馬政府上台後兩岸恢復協商的看法。賴幸媛說,馬英九常掛在嘴邊的大陸政策最高原則「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既非教條,也非口號,「這十個字有非常具體的意義」,賴幸媛的詮釋是:「以台灣為主就是要捍衛台灣主體性;對人民有利就是兩岸交流的果實,不圖利特定的財團,而要歸於全民」。

     賴幸媛說,兩岸恢復協商後,成果豐碩,短短七個月,政府就讓兩岸的航程可以從八個小時縮短到八十分鐘。其實才不過二十二年前,兩岸是相互不往來的。台灣人要寫封信給在大陸的親人,得先寄到香港、美國或是加拿大,拜託那裡的親友轉寄。賴幸媛回憶說,「一九八五年我到北京長住二個月,不敢從台灣過去,得從英國悄悄飛過去」,她提醒,是小百姓啟動了大時代的變化。賴幸媛談到,一九八七年的母親節,台北的街頭有一位老兵叫何文德,身上掛著兩片白布條,大大的毛筆字,前面寫著「想家」,後面寫著「媽媽我想妳」,大聲哭喊著兩岸相隔,不能團圓的悲哀。

     「兩岸的分隔造就了許多的何文德,他們跟隨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灣時,不過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誰知道從此就回不了家,幾十年來的母親節,只有暗自飲泣;他們在大陸的母親在數十年的思念中,逐漸年邁老去」,賴幸媛說。何文德的抗議活動,促使當時的蔣經國總統開放老兵返鄉探親,開啟兩岸交流序幕。

     「六十年前的國共內戰造成兩岸分隔,但不能把國共內戰的框架硬套在今日的兩岸關係上。」賴幸媛強調。她認為一九四九年國民黨來台時,大多數的台灣人與國民黨並無淵源;之後在國民黨的領導下,台灣人民在低工資、低糧價的生產環境中胼手胝足地創造了經濟奇蹟,更打造台灣為均富社會。六○年代的台灣,中小企業蓬勃興起,帶動了中產階級,也帶來了民主運動與本土化運動。

     賴幸媛表示,這段經濟發展的過程與社會、政治運動,造就了國民黨轉型與民進黨的成長,這些運動帶來的影響不只限於政治方面,在社會、文化上都有深度的衝擊。例如,本土與民主已成為今日台灣年輕人文化中的流行元素,當台灣歌手、演員把他們的作品帶到大陸時,在大陸受到歡迎,與大陸的年輕人可以產生共鳴。她說:「今天兩岸的年輕人,已經不同於兩岸六十年前的年輕人了;今日的兩岸關係也不同於六十年前的國共關係。我們要多花時間問問我們的下一代,他們要什麼」。

     「兩岸關係源遠流長,不只六十年」,賴幸媛說,台灣四百多年前就捲入了世界貿易的浪潮中,台灣的港口作為東亞航運的重要節點,有相當長久的歷史,是亞洲大陸面向海洋的最前線。當我們不只看「兩岸一甲子」,而是看「兩岸四百年」時,可以發現,四百年來,漢人不斷移民來台而造就的台灣文化,除了有豐富的中華文化底蘊,也有其他經由海洋而來的文化元素,包括台灣原住民的南島語族文化。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不是對立的,但是要理解台灣,就必須理解台灣文化的多元性。賴幸媛說:「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兩岸關係,必須理解,我們不能硬以一個大一統的思想來看待台灣」。

     馬英九在二○○七年發表的「原鄉精神」一書中,藉著描繪台灣史上的七波移民來定義「本土」,馬英九說,台灣文化其實就是各種移民文化的總合。賴幸媛談「兩岸四百年」,呼應了馬的講法。

     台灣,對中國大陸而言,是那麼類似卻有時又覺得無法捉摸,充滿不確定性。馬英九和賴幸媛的視野,可以給北京當局一個提示:思考兩岸關係的前景,無須打探馬英九究竟是統是獨,而是應該寄希望於台灣本土人民。

兩岸政府提供企業機會而非特權|政治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U之後,兩岸還會更有智慧

新新聞 2009/11/19

全世界都在以不同的態度面對中國,而在西方世界的眼中,台灣又以相對最好的條件,浪擲了至少十幾年寶貴的機會與歲月。事實上中國的改變尚不祇於崛起的本身,也包括了過去至今對台灣的態度,我們應看到其中即使十分細微的變化,善於因應,才能加大與之周旋的能力。

【文/周天瑞】

不管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是以怎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完成簽署,它的確突破了兩岸官方代表簽署協議的障礙,而所用的詞語與方法再度創建了一個嶄新的模式。

這個發展說明了,祇要發揮智慧,兩岸不是不可以趨同。使人有理由相信,中國人的智慧還可以應付未來更多局面的改變。

兩岸關係的經營,從來就應該被期待為一種歷史上的全新經驗,不是哪一個既有的模式所可框範,從而受到這個框範的影響去悲觀、去憂心以至去抗拒;或者去強求、去逼迫以至去遐想。它必須以真誠、寬闊的心態找尋最實際的可能,以符合最大多數人之所願。

與大陸簽署MOU,本是在兩岸形勢下,台灣為取得國際經濟有利空間的首部曲,然而卻也是大難題,關鍵就在以怎樣的詞語表達本身的主體立場及與大陸之間存在的適當關係。這個難題若找不到解方,就無法與大陸完成簽署,大陸也不可能答應簽署。

馬政府明白這是個必要之舉,乃決心面對,也因著上任以來已經開展諸多與對岸的正向互動,獲得同樣願意面對的回應。兩岸便在如此共同願意面對的情況下,有了解決的可能。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亞共同體建議將不了了之

知識通訊評論 2009/11/19

前不久國際媒體報導所謂「東亞共同體」非常熱鬧,這倒是捧了日本新總理鳩山由紀夫的場,日本民主黨是取代自民黨執政,實在提不出什麼新花樣,鳩山便拿這個作題目,倒也惹起國際間注意,但是看好的少,看壞的多,遠的人看好,近的人倒看壞。

【文/知識通訊評論】

前不久國際媒體報導所謂「東亞共同體」非常熱鬧,這倒是捧了日本新總理鳩山由紀夫的場,日本民主黨是取代自民黨執政,實在提不出什麼新花樣,鳩山便拿這個作題目,倒也惹起國際間注意,但是看好的少,看壞的多,遠的人看好,近的人倒看壞。

譬如英國《每日電訊報》說:東亞共同體一旦建立,將會形成一個經濟實力雄厚、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跨國家集團,令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發生劇變。德國的《商報》說:儘管面臨種種困難,一旦建立起共同體,世界在可預見的時間裡將擁有美國、歐盟外的第三個權力中心。

歐洲人對這個擬議中的集團似乎已有些震驚,他們是拿歐盟來衡量東亞盟的。

但是在亞洲人自己看來呢?日本的《產經新聞》就說:本來東亞地區並沒有歐盟那樣的共同理念和價值觀,也沒有相同的宗教背景,在安全方面也難說對日本有什麼利益,東亞共同體猶如沙上建樓閣,非常危險。南韓的《朝鮮日報》說:當前韓、中、日及其周邊現實狀況與東亞共同體相距甚遠,中日之間的主導權競爭,三國之間的歷史和領土問題以及美國的疑懼心理等因素,都使東亞共同體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都有道理。遠方的人說這個東西一旦成立後如何可怕,自己人則說放心吧,這東西絕搞不成。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審慎解讀歐胡聯合聲明的訊息
  • 2009-11-19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美國總統歐巴馬雖已離開北京,但是他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所簽署的聯合聲明,在美中台三地所引發的動盪,依舊餘波未息。這項聯合聲明或許是繼美中三個公報之後,規範中美關係最重要的文件,稱它為第四公報,也許有人認為言過其實,但這項聯合聲明絕對會是歐巴馬執政期間,中美關係的指導綱領。

     中美兩國過去也曾簽署過公報與協議,但歐胡聯合聲明中的台灣部分,卻與過去所有文件,有幾點明顯不同:

     首先,是核心利益的提出與確認。聲明中特別強調,中美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是確保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此,美國的核心利益並不是重點,重點在確立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主權與領土完整原則。儘管所指為何沒有明講,但胡錦濤在記者會上進一步表示,「在台灣等問題上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歐巴馬表示尊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都明確化了核心利益,指的就是台灣與西藏事務,而美國必須尊重,無權干預。

     其次是,沒有提台灣安全。過去任何關於兩岸的聲明或談話中,美國向來把《台灣關係法》、或「對台灣的安全承諾」,與美中三公報並提,可是竟然在這個正式文件中沒有,雖然也許美方會在稍後重申,但是效力總不及兩國元首的聯合聲明。

     前一天歐巴馬與上海學生見面時,未提《台灣關係法》,已經是個警訊,聯合聲明簽署後,歐巴馬在記者會上補提,似想求得平衡,但馬上被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駁斥,他表示「聯合聲明」才是指導兩國關係發展的原則文件,中國堅決反對《台灣關係法》,以及反對售台軍備,「這一點沒什麼好含糊的」。

     其三是,美國對政治談判的期待,與中國的態度逐步趨同。過去美方期待兩岸對話云云,只是希望降低緊張,但在聯合聲明中,明確提出「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正符合大陸對台的最新政策。

     近日,無論是連戰在新加坡與胡錦濤見面,或是鄭必堅所率領的來台訪問團,大陸都提出政治對話或談判,但是馬政府向來堅持先經後政,與國安單位有密切關係的學者提出啟動政治對話三條件說,其中之一就有「國際社會接受」的前提,可是現在美國態度如果與大陸一致,將有違華盛頓過去六項對台保證中「不會促談」的承諾。

     歐巴馬會傾斜到這個程度,其實有跡可循;《金融時報》比喻此行有如負債人上債主家拜訪,態度不可能硬得起來,除了中國手中持有六千億美國政府公債之外,從氣候變化、經濟危機、甚至全球安全等等議題,美國都必須與中國合作,承認中國的崛起,接受共治全球的事實。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獨霸已不可能,但不甘被中國推出亞太,相反的,更想要積極參與,歐巴馬在東京演講時公開宣示:「美國是太平洋國家」,駐日美軍堅持要留在沖繩,美國開始成為東協對話夥伴,亞太自由貿易新機制更不會缺席。

     在這些因素交錯之下,美國以退讓出中國核心利益,來交換中國不反對美國繼續留在亞太,在全球事務上與美國積極配合,這算是個合算的交易,美國滿意、大陸高興、亞太各國安心,唯一被犧牲的,恐怕就只有台灣與西藏了。

     聯合聲明是美中台關係的重大變化,雖然有國際結構的因素,但馬政府的國安團隊有責任了解造成此情勢的前因後果,首先,如果美國事先通報內容,而國安決策單位沒有慎重以對、嚴正反應,顯有失職之嫌,如果美國事先連招呼都沒有打,或是我方沒有聽到風聲,那就更令人擔心了。

     據說下周美國要派人來台說明,我方應該藉機向美國表達不同意的立場,讓美方經由高層公開發言,或如軍售等實際行動,確認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以逐步修正聯合聲明的方向。同時在聯合聲明之後,大陸要求和平談判的壓力將接踵而來,可以想見北京一定會把ECFA與談判掛勾,處理的不好,不是讓ECFA觸礁,就是將會引發朝野對立,小則影響選情,大則造成國內分裂,當政者不可不審慎因應。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自己的路:兩岸在歐巴馬訪陸日簽署MOU  2009.11.18 04:14 am

      大概就在美國總統歐巴馬搭乘空軍一號抵達北京的那一刻,台灣和大陸正在進行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的簽署換文。

此一巧合顯示:在近年世界大氣候及兩岸小氣候的巨變中,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已經走上了一條與往昔相當不同的道路,而台灣在兩岸關係上也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過去幾十年,在冷戰時代,台灣在兩岸關係上,可以說是走在由美國主導及扶持的道路上。美國以圍堵政策操作冷戰,台灣則藉冷戰與大陸分庭抗禮。但是,如今在歐巴馬與胡錦濤所標舉的美中關係下,台灣不再能走在由美國主導及扶持的路上,而是要走自己的路,且要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橫看成嶺側成峰。歐巴馬訪中在美中關係及兩岸關係上應作如何解讀的細節,或許仍有見仁見智之處,但其核心意義卻沒有爭議:一、大勢向中國傾斜,北京掌握約近一兆美元的美國債權只是其中一項。二、柯林頓、布希時代的口吻是:「不要遏堵中國,應歡迎他參加國際社會。」如今歐巴馬的措詞卻是:「除非美中一致聯手,否則許多全球挑戰無以解決。」三、歐巴馬以帶領美國走出布希的「片面主義」自期,而美國經過伊拉克困局及金融海嘯的衝擊,也已開始深切反省其世界角色。這些巨變加總起來,對美中及兩岸關係的影響是:美中關係已經走向一條較往昔友善及合作的道路,且中國的話語權只升不降;相對而言,台灣在新的美中關係下,也必須嘗試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傾斜的大勢,不是一夕造成,而是十餘年來一貫的不變趨勢。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引發美國航空母艦介入台海飛彈危機以後,翌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即發表「一個中國政策對台灣有利」的評論;又次年,一九九八年柯林頓訪問中國,更在上海發表「三不支持」,亦即美國不支持台獨,不支持一中一台,也不支持台灣以國家身分加入國際組織。當場有記者問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柏格:「是否縱使台灣民選政府選擇了(台獨)那條路,或(經由)公民投票而有壓倒性的傾向支持(台獨)時,美國也不支持?」柏格的答覆是:「也不支持。」當時,本報社論曾將此一架構指為「五不支持」。直到二○○八年陳水扁揚言「民主無紅線」,舉行「入聯公投」;美國官方疾言厲色指陳水扁是台獨分子,背叛了台灣的利益,並指:「(扁)欲挑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在推車撞壁(hitting into a wall)。」這可視為柯林頓「五不支持」後面兩項的首度實踐,當時卻是一度最挺台灣、最鷹派的布希主政時代。如今,歐巴馬胡錦濤之間更加親密的美中關係,與在美中關係中勢將更加邊緣化、也更不具歧見的兩岸關係,可謂只是順著十餘年來此一大勢巨變的必趨必至而已。

      其實,蔣經國的解嚴實施全面民主與開放兩岸交流,可謂正是出於對大勢巨變的預知預感;就本文題旨而言,蔣經國正是嘗試要走出依賴美國的路,而要走上台灣自己的路。但是,後來李登輝把路走岔了,陳水扁更是把路走死了。陳水扁控告美國軍事法庭,主張「割台獻美」;這其實就是想要倒撥時鐘走回由美國扶持的路,卻是徒然演出了一場醜聞鬧劇。

      美國在九一一、伊拉克困局及金融海嘯後,面對巨變的世局與國情,當然必須重新設定其全球政略,而美中關係正是美國必須首先調整的樞紐,因而亦必然影響到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美國雖然仍會關注台灣,但其性質與力道已非昔比;台灣必須警覺兩岸關係在美中關係中日漸邊緣化的一貫趨勢,而應當及早在兩岸關係上開闢出自己的路,自己走下去。

      馬政府就任以來,美國政府對台灣改善兩岸關係的表現,自白宮、國務院、五角大廈,皆一概吐露稱許讚譽之聲,幾乎未聞一語批駁。有人認為,這是台美在兩岸政策上更加契合的象徵;但是,也有人聽出了弦外之音,這或許正是美國要告訴台灣:台灣該走自己的路,該自己走下去了!

      MOU在此時換文,雙邊各用「台灣方面」及「大陸方面」的名義簽署;這是台灣自己開的路,也是兩岸自己開的路(北京不無以MOU向美表示兩岸已有「自己的路」之意),美國的角色將快速淡出,兩岸的新時代已真正來臨了!

走自己的路:兩岸在歐巴馬訪陸日簽署MOU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中新定位 應對挑戰的夥伴
  • 2009-11-18
  • 中國時報
  • 【朱建陵/北京報導】

     事隔十二年後,美國總統歐巴馬十七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再簽署《中美聯合聲明》,明確將雙方關係定位為「共同應對挑戰的夥伴關係」。聲明的特色是擴張雙方合作焦點,例如提升兩軍層級交往及經貿科技、環保綠能等諸多合作項目,但對人權、西藏等歧見部分輕描淡寫。

     《聯合聲明》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兩國雙邊關係,第二部分是關係定位,第三至第五部分,則是雙方當前準備共同應對的「挑戰」,包括「經濟合作和全球復甦」、「地區及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美方主要關切包含氣候變遷、阿富汗及人民幣匯率,但除氣候變遷著墨較多外,阿富汗及人民幣問題並未得到大陸積極回應。另一方面,大陸期待美方對大陸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及放寬對大陸技術出口也落了空。

     在雙邊關係方面,歐巴馬在會談中對胡錦濤提出訪美邀請,胡錦濤也已同意。雙方也同意強化軍事交流合作,明年兩軍高層首腦中共總參謀長陳炳德、美國防部長蓋茨將互訪;二○一○年二月底前,在華盛頓舉行中斷已久的人權對話;美方並表示,將啟動一個鼓勵更多美國人到中國留學的新倡議,今後四年內將向中國派遣十萬名留學生。

     在兩國關係定位方面,雙方認為,本世紀全球性的挑戰日益增多,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對和平、發展與合作的需求加強,而中美在事關全球繁榮穩定的許多重大問題上,肩負更加重大的共同責任。為此,雙方承諾,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

     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合作上,中方承諾將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並將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美國則承諾,將採措施提高國內儲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推動可持續、非通貨膨脹式的增長。

     在「地區及全球性挑戰」方面,《聯合聲明》細數雙方可合作的範圍及方向,包含禁止核擴散、北韓、伊朗、南亞問題等。

     歐胡十七日上午原定四十分鐘的會談,後延長到八十分鐘,雙方在會談結束後發布此項《中美聯合聲明》。

美中新定位 應對挑戰的夥伴|國際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樂崎專欄/歐巴瑪、台灣與中國

正當美國總統歐巴瑪展開日本、南韓、中國與新加坡的訪問之際,或許值得好好思量一些議題,同時察驗這些議題將如何影響美台中的關係。

在此三角關係裡的三方當中,有兩方出現相當新的掌政角色︰美國的歐巴瑪政府與台灣的馬政府。

歐巴瑪總統擁有一個優勢,即是處於對台與對中關係新頁的開始。他比較不受過去限制的羈絆,而且有自由去做一些突破框架的思考,然而現在已可見到一個類似在布希政府內可觀察到的趨勢︰美國「需要」中國來解決諸如全球暖化、環境污染與金融危機等重大議題。

雖然與中國交往來處理這些議題誠屬必要,但同時我們必須確保這不是以自由、民主的台灣為代價而達成的。過去數週間,中國發言人敦促美國與其他國際夥伴尊重中國所謂的「核心利益」。如果歐巴瑪總統能清楚強調出,在台灣人民明示同意下和平解決台灣的未來,是美國的核心利益,那麼將是件好事。

相同的,馬總統在任期的第一年開啟了與中國的新頁,並與中國展開友好關係。然而當降低台海緊張的廣泛協議令人期待之際,馬總統已因「進展得太遠太急」,以及伴隨著對台灣司法的侵蝕與媒體自由的減損,讓台灣逐漸陷入中國的影響範圍,而遭抨擊。

美國的對台政策傳統上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前後擺盪。儘管美方聲明其政策「不變」,並促成「穩定」,然而一九七○年代的尼克森總統、季辛吉國務卿、一九七○年代晚期的卡特總統、一九九○年代中期的柯林頓總統與二○○一年至二○○四年階段的小布希總統,他們的政策全都見證了這個事實︰美國均在半途中做出不利於台灣的重大轉變,並造成其國際孤立。

從國際觀點而言,台灣是成功轉型至民主政體的範例。台灣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最理性與合理的結果,將是那個年輕的民主政體在各國組成的國際家庭中受到接納。這個過程將需要各方的合作︰中國將需了解,與小而民主的鄰居和好符合其利益。

台灣對其政經成就有理由感到驕傲,但必須持續到底,同時強化其民主、主權與國際關係,如此才能在國際社會中成為平等的夥伴。台灣也可藉由施行司法變革、提升治理、保護人權,並在國際經濟中找到新利基而強化其社會結構,所有這些將讓這個島嶼更受全球接納與尊重。

如果歐巴瑪總統願意應用創造性的思考,避開過去恪遵的陳舊原則的陷阱,美國就能扮演建設性的角色。美國擁護的民主與人權的基本價值,使我們更支持許多台灣人讓其國家以完全且平等的國際社群成員身分被接納的夢想。那將是我們能夠相信的改變。

(作者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國際新聞中心魏國金譯)

自由電子報 - 白樂崎專欄/歐巴瑪、台灣與中國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