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作者:採訪整理/吳韻儀 出處:天下雜誌 439期 2010/01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把「質量」放到第一位。
這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基本問題,就是美國失衡。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興起,美國不可能不失衡。而且美元又是全球貨幣,誰都沒想到全球貿易會發展到今天這程度,美國失衡,把美元放出來供應世界做生意,全球貿易才得到支持。
失衡不是壞事,原本不互通的經濟板塊接近,不可避免會失衡。過去一九三○年代美國興起也是同樣的過程。而中國的崛起,更因為尺寸因素,爆發力特別顯著。
中國為何超速崛起?
亞洲崛起,已經有相當時間。最早是日本崛起,接著是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在八○年代改革開放帶動增長崛起。不是所有後發國家都能夠後來居上,亞洲的寮國、緬甸、阿富汗都還沒有起來。為什麼?
中國大陸能後來居上,主要是生產要素、制度組織、要素質量這三個因素共同起作用。
發達國家一百美元才能生產出的東西,中國大陸十美元、甚至一美元就能夠製造出來,巨大的勞動成本落差就潛伏著發展的機會。但是,生產要素不能孤立起作用,一定要合併另外兩個因素才能實現優勢。鄧小平改革開放降低了中國的制度成本、放開生產束縛,否則就算勞力便宜,經濟還是不會好。再加上後進可以學習,在產品質量上可以明顯加速。
當初日本崛起也是這三個因素,但是中國的尺寸更大。中國大陸勞動力的落差比日本當年與美國的差距更大,從計劃經濟轉型釋放的潛力更大,而且中國人肯學習、人口又多。人口密度有利於學習,競爭激烈逼得很多人殺出頭來,然後別人立刻跟上去,新的商務模式一出來大家就跟著都學會。就是因為中國尺寸不同,比較優勢發揮起來厲害得多。
中國成長不會減速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要把質量放到第一位
我認為大家對於這次金融危機估計得太兇,各國放出太大量貨幣拯救,讓危機沒有變成恐慌,雖是成就,但不是沒有代價,一定造成短期衝擊。物價、房價、逆差、通膨、財政赤字都是政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的問題,還是未來的挑戰。這個問題現在摀住了,但是貿易還會回升,貨幣框架問題沒有解決,未來還會發作。危機之後大家看得更清楚,美元與歐元不足以支撐全球貿易,未來日圓與人民幣都有機會加入。
內需潛力還很大
而中國還需要更進一步發掘內部的潛力。中國在這一波發展中,利用比較優勢爭取利益沒有錯,但內需還有很多潛力沒有發揮,也就是現在談的調整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其中,中國城鎮化是很大的問題,將是十二五規劃的一大重點,也是未來服務業發展要解決的資源空間配置問題。
中國大陸人口多,但是山地很多,是很發散的經濟,城市化的發展遠落後於工業化的程度。中國大陸的城市化多是土地城市化,人口沒有城市化,城市數目不少,但是相應人口沒有增加,城市大量增加的還是流動人口,長期人口增加很少。
把質量提升放到第一位
人聚在一起,就有生意可做。服務業是分工出來的,需求集中、才有專業分工。過去中國大陸在這方面吃了虧,服務業發展不起來,只好主打製造業,消耗環境、能源、又過度依賴國際市場。中國不可能再高度依賴製造業,而且製造業生產力也提高了,勞動力釋放出來了,必須往服務業走。未來政府要研究把阻礙集中的障礙拔掉,否則服務業起不來。
從微觀上說,要發展服務業還要提升服務質量。中國大陸的商品質量、食品質量還有很大問題,要發展服務業的困難可想而知。如果服務商品很難界定、質量含含糊糊、價格欺瞞,大家就算有錢也不想受氣,消費就被抑制住了。所以圍繞著的法律、道德、行業自律、商業習慣都要有很大改進。
中國長期落後,心裡就急、比較浮躁,想要趕上去,就把速度放到第一位。太快就是慢。搶快蓋的樓塌了,再蓋一個,兩個都很快,但是實際上還是只蓋了一個樓,沒有快。
中國大陸要把質量提升放到第一位,這也是中國大陸現在最大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