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時代-沒有危言的盛世中國
- 2010-01-14
- 【張鐵志】
▲北京展示過去一年來中國高速發展成果,2名市民在大看板前方經過。(美聯社)
歡迎來到二○一三年。
西方國家在二○一一年再度爆發經濟危機,進入「冰火期」而陷入長期停滯。唯有中國安然無恙,比今日更為富強、更為自信;人民們充滿幸福感,甚至很high。中國的盛世來臨了。
這是居住北京十年的香港知名作家陳冠中剛出版的小說《盛世─中國,2013年》情節。這部戲劇化的政治「寓言」,精準地抓到二○○九年迄今中國的精神面貌。
二○○九年的中國,一方面進入後奧運時期的強烈自信,另方面西方的金融危機證明了中國的強大韌性,使得中國政府在世界舞台上的身影更為巨大,民眾的愛國主義更為強烈,所謂「中國模式」更在中西學界與媒體成為熱門關鍵字。
書中主角說:「我知道中國問題還很多,但你想想,以美國為禍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自我摧殘,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稍有起色才沒幾年,又再度陷入滯脹期…,至今未能爬出谷底,唯中國能獨善其身…,不僅改寫了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更重要的是社會沒有動亂,反而更和諧。真不由你不服氣。」
另一名愛國的八○後/九○後青年,則一心想要報效黨國。在現實的中國社會,尤其是在菁英學校,這種學生似乎成為新的青年典範。和九○年代的青年不同,他們不是完全的自我功利主義,而是在川震時擔任志願者,在西方反奧運聖火時抗議家樂福,在西方媒體批評中國時抵制CNN。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伴隨著中國崛起的道路。他們是愛國主義好青年。
他們甚至可以為了虛幻的祖國批評真正的母親。小說中這名愛國大學生的母親就是一個與盛世格格不入的女子。她說:「以前周圍朋友都愛談論政治,批評政府。突然這兩年,這個所謂中國盛世正式開始後,大家不僅不批評政府,還非常滿意現狀。」同時,所有人對六四一臉茫然,對於文革也只剩下青春期懷舊浪漫。這讓她完全不合時宜,成為一個眾人眼中精神異常的女子,甚至自我懷疑起來:「我真弄不懂,是他們變了,還是我有毛病?」
在書中的二○一三年中國,北京最重要的學術書店萬盛書園倒閉了,自由派重鎮刊物《南方周末》停刊,書店中任何關於反右、文革的書都消失了,曾經記載一段社會動亂時期的報紙現在也都消失了。而少數拒絕遺忘歷史的人,成為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邊緣人,甚至被視為瘋子。
這些不正是現實的映照嗎?
例如,這兩年,許多社會重大事件,不論是川震暴露的豆腐渣工程或是上海襲警案的楊佳,一開始中國媒體都有大幅報導,但後來這些議題卻成為政治禁忌,不准出現在媒體上,於是這些曾經出現的報導現在已經消失在黑暗中,至少在這些媒體網站上。也所以,如今也許只能如小說中所描述的,在舊書店或是在商店包東西的廢紙堆中,意外發現那些後來成為禁忌的泛黃舊報紙。
而此刻的中國,不但對討論現實問題的言論自由多所箝制,面對歷史也日益保守,例如不准批毛。
至於那些不願意接受盛世的人,例如被盛世的巨大陰影所壓迫的上訪者們,去年有教授公開說上訪者中百分之九十九是神經病,因為他說他們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卻還要不斷上訪。
這不禁讓人想到另一本關於中國的偉大政治寓言:魯迅的《狂人日記》。一個村民看到封建禮教束縛了中國,但是全村的人都甘於現狀,反而把他視為一個瘋子,而這個狂人知道群眾要吃掉他,將他除之而後快。
我又想到廣東中山大學教授、知名紀錄片工作者艾曉明的新片《公民調查》。這部片的主角是四川作家譚作人。前年五一二川震之後,政府不公布遇難學生名單,因為學生的遇難涉及到學校建築是否是偷工減料的豆腐渣工程,因而成為政治禁忌。譚作人獨立調查豆腐渣工程以及遇難學生的名單,希望讓那些孩子死去的靈魂有尊嚴。今年三月,譚作人被政府逮捕,罪名是涉嫌顛覆國家政權。
是的,在這個偉大的盛世之中,不容許有任何危言,且盛世的光輝過於燦爛以致讓人眼睛難以睜開。然而,譚作人和其他人卻堅持穿透表面亮光,深入黑暗去尋找被掩蓋的真相,這使得他們成為官方體制的反叛者,歡樂盛世中的狂人。
記得《狂人日記》的最後一句話嗎?那正是將近一個世紀後使譚作人一直苦苦疾呼卻因此坐牢的吶喊:「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