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金融風暴成因調查及其影2010-01-14

  • 工商時報 

歐元集團「三駕馬車」領導人記者會2009年11月29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盧森堡首相、歐元集團主席容克說,希望人民幣匯率穩定逐步升值。(資料照片)

     美國國會成立的「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已從昨(13)日起舉行第一次聽證會。華爾街各大金融機構,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與美國銀行的執行長,都出席作證。至於美國政府的金融管制高層,包括聯準會主席和財政部部長亦將出席後續的調查,並在聽證會上公開證言。而金融危機的調查結果,將於12月15日呈送歐巴馬總統。

     美國國會賦予此一調查委員會的職責是「調查美國金融與經濟危機的成因,包括本國的原因與全球性的原因」。國會並且一口氣設定了22項必須詳細調查的項目,範圍涵蓋金融管制、次級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信評機制,以及為何出現「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等問題。其中,特別引人關注的事項是:「調查全球性的儲蓄失衡、國際資本流動失衡,以及財政失衡是否造成這次的金融危機」。換言之,中國的鉅額外匯存底和人民幣的匯率問題,已經被美國國會列為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的必查項目。

     此一調查委員會的權力是80年來僅見,國會賦予其核發傳票傳訊證人、核發搜索票扣押證物的偵查權,權力之大連當年的911委員會都瞠乎其後,歷史上只有1930年代負責調查經濟大蕭條責任歸屬的Pecora委員會可相提並論。而Pecora委員會的調查結果促使美國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並迫使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即the Glass-Steagall Act),成為影響金融史既深且遠的一頁。所以,千萬別以為上個月美國眾議院通過金融改革法案後,金改行動已經完成。事實上,鑼鼓從本周起開始喧嘩,究責與革新的重頭戲才正要開場。

     晚近,許多探討金融風暴的研究紛紛指出,資金過度寬鬆,致使利率下滑,造成信用浮濫,然後風險接踵而至的連鎖反應是本次金融危機的成因。現在追究資金為何過度充裕,答案顯然與新興國家的過度儲蓄和西方國家的過度消費有關,這就是「全球性的儲蓄失衡」。而新興國家為了追求投資收益,便將超額儲蓄一股腦投入歐美的金融市場,形成「國際資本流動失衡」。因此,是國際間的儲蓄失衡導致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失衡,如果無法調整儲蓄失衡現象,金融風暴的病因就無法根除,再多的金融管制措施恐怕也防堵不了金融危機的再現。

     中國是過度儲蓄的國家之一,至今累積了2.27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世界第一。這項「成就」是中國嚴格控制外匯市場,阻止人民幣的匯率朝均衡水準向上調升的結果。由於中國刻意壓低人民幣的幣值,致使低價的中國產品充斥全球市場,甚且威脅到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東協國家,例如印尼與菲律賓等國的產業生存。因此,克魯曼教授在去年訪問中國返回美國後,就在紐約時報上憤慨地指出:「中國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難以容忍,(美國)應該對人民幣採取行動」。關鍵性的行動,或許即將由這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號令執行。

     中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因此,不僅美國,寰宇各國要求中國鬆手,還人民幣一個自由的壓力一定會愈來愈強。人民幣一旦升值,台灣絕對無法置身事外。因為,從經貿層面來說,台灣的出口部門將獲益,台灣本土產業所受之威脅將減輕,但是以中國為基地,產品外銷各國的台商肯定受損。如此分析下去,不難列出一長串的可能影響,而其中必然是利弊互見。遺憾的是,不論是主張「不簽ECFA,台灣就沒有前途」的陣營,或是主張「簽了ECFA,台灣就沒有前途」的陣營,從來就沒有任何一方曾經將人民幣的匯率水準納入其分析。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預期人民幣即將升值的心理會增強民間持有人民幣的動機。動機一旦化成行動,就可能引發貨幣危機。屆時如何保衛台幣,絕對是一個現在就要嚴肅以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金融主管機關必須審慎評估進一步開放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可能衝擊,不可掉以輕心。

社論-金融風暴成因調查及其影響|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