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世界又熱又冷又亂
- 2010-01-15 放大
環保人士寄望的哥本哈根會議成果乏善可陳,攸關人類因應暖化的哥本哈根會議,本身也是國際政治角力的戰場。圖為德國北部漢諾威一處凍結的湖泊上一隻天鵝獨個看著一群鴨子,形成有趣的畫面。(美聯社/劉偉國編譯)
才不過一個多月前,全球代表齊聚丹麥哥本哈根,為了幫地球降溫而吵翻天。沒想到,跨年之交,北半球冰風暴肆虐,氣電短缺,油金大漲,民生為之大亂。相對於暖化論的北極振盪說與迷你冰河期,一時間又被炒得沸沸揚揚。儘管無法據此證明「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暖化」是個假命題,但難測的天威讓世人再度意識到,這個世界其實是「又熱又冷又亂」。
這種冷熱失調的現象也發生在人為的社會。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到處流竄的熱錢,乍看之下,似乎為冷冽的經濟帶來股股暖意,殊不知其所創造的舒適感讓人有如溫水煮青蛙般,陷入另一個資產泡沫破滅的陷阱中。
以去年為例,明明金融海嘯過後,是全球經濟重傷的一年,但多數股市卻熱鬧滾滾,漲幅都超過兩位數,海嘯重災區的美國道瓊與歐洲富時指數,勁揚20%與25.7%,分別創下6年與10年新高。領先復甦的新興市場漲勢更是驚人,亞股動輒5、6成,連吊車尾的日股都彈升了19%;就台股而言,去年飆升了77%,外資全年買超高達5,105億元,一反前年大賣超的局面。彷彿全世界的投資人都在股市裡取得了溫暖。
如果說「股市是反映經濟的櫥窗」,我們理當對股市的欣欣向榮額手稱慶,但實情並非如此。從財政部新近公布的98年稅收統計顯示,由於經濟不景氣、需求低迷,以及減稅效應,17項主要稅收有11項短徵,導致全年稅收較前年銳減2,415億元,減幅創35年來最大,且預期今年稅收仍將負成長。
在多項稅收皆減的情況下,去年證交稅與房屋稅卻逆勢增加,尤其證交稅年增150億(16.6%),就特別顯眼,凸顯出「基本面冷vs.股房熱」的不相稱情況。儘管股市交投熱絡,對上市櫃公司籌資有利,對稅收亦有貢獻,但其背後所隱藏的熱錢快速來去效應,卻也同樣令人憂心。
畢竟,去年迄今的股市榮景主要是奠基於舉世低利率的環境,大量成本低廉的熱錢在全球尋求獲利標的,本事大的人玩大錢,本事小的賺小錢,看似雨露均霑,但股房雙漲,製造新泡沫,民間直接投資、就業與薪資卻未同幅提升,致令富者更富,貧者望塵莫及,財富失衡現象更加惡化,才會有人得意於「富貴險中求」的投機熱,但更多人憂心於「明天不會更好」的世道冷。
而熱錢之所以稱為熱錢,就在其「easy come,easy go」的快閃特性,企圖將這類短利資金導正為長期投資的努力,只是徒勞無功。立竿見影之道,就是設法嚇阻與防堵,即使無法杜絕後患,至少可以將泡沫膨脹的後遺症降到最低。因此,開年以來,央行打熱錢的宣示一波甚過一波,除了進場阻升台幣、要求外資一周內不買股就匯出,近日又祭出有國際重量級財經組織與名家背書的「彭16條」,為當局開徵金融交易稅鋪陳理論基礎。
央行總裁彭淮南怒逼禿鷹奏效,在國內官威普遍不振的情況下,尤屬難能可貴。值得慶幸的是,吳內閣公開表態挺央行,讓彭道以一貫之,足以服人。不似日韓兩國政府近期相繼插手央行決策,威脅央行的獨立性。
當然,近日對全球市場最戲劇性的當頭棒喝,仍非中國突然調升存準率兩碼莫屬。其目的明顯在於透過緊縮銀行體系資金,抑制新增放貸規模,以防止資產泡沫引發高通膨。儘管無法就此斷定中國未來會領先美國升息,但當下促使全球市場的元月效應暫時降溫,美元回穩,也為亞洲央行爭取到更多應付熱錢的空間。
至於下一步該不該升息?誠如「彭16條」援引國際貨幣基金(IMF)報告指出,升息只會吸引利差交易資本流入,反加重資產價格攀升之壓力。尤其在現階段,低利率對美歐日等先進國家仍是戒不掉的止痛藥,在美國去年12月失業率統計顯示就業人口又大減8.5萬人之後,聯準會(Fed)更出現了延緩升息的聲音,唯恐美國經濟果真如財經名嘴克魯曼所言陷入二次衰退。
總而言之,新年伊始,市場在熱錢簇擁下華麗登場,對照老天爺變臉下馬威,已預示了這不會是平靜的一年,政府手上的水晶球也不會比民間更準確。人民所能期盼的,但求公僕勉力為之,不要犯決策大錯。至於對多數投資者來說,「富貴險中求」, 固然是一種理財膽識,但明知身處「又熱又冷又亂」的世界,未來政經情勢變數猶多,既想躁進又冀望全身而退,不啻天方夜譚,恐怕持盈保泰方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