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拼裝車式經濟政策 沒方向也沒前途
- 2010-01-15
博智金融控股公司與香港上市公司中策集團取得南山人壽股權後,勞資問題似乎愈演愈烈,等不到博智有善意回應之下,南山人壽青年軍11日號召萬名同仁走上街頭集會抗爭,。(沈福地編譯/美聯社)
本月十二日媒體的財經新聞有兩個重點,都相當程度會影響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其一,是勞委會通過了勞基法修正草案,希望套用德國「併購不得改變僱傭」的法律邏輯,要求將來非股份有限公司及金控公司於併購時,不得解僱員工。其二,是關於取代促產條例落日的產業創新條例,其主軸就是要對於各行各業的研發創新予以補助,並以降營所稅率等方式,吸引外資外商來台。
前述這兩項法案一個只是主管機關的修法初步意見,另一個則已將進入立法院二讀、三讀,但兩者爭議卻不相上下。勞基法如果依勞委會規劃修正,許多金控公司都心驚膽跳,也使台灣離自由市場更遠。企業合併就是要取得綜效,而員工調整當然是必要的改善績效手段。倘若金控公司併購後不准裁員,甚至新的法案還可能溯及既往,則必然會使意圖擴張金融版圖者卻步。「併購不變僱傭」是德國法律的精神,但德國勞工有綿密的證照保護、有淵遠流長的哲學背景;台灣別的都不學德國,卻只有勞工制度抄襲人家。這種半調子的制度移植,是否與社會情境格格不入,難免讓外界質疑。
再以產業創新條例的立法爭議為例:這部法律的重點就只有「降稅」兩個字,除了一般營利事業所得稅降到廿%,更在爭議性極大的第卅條,要將營運總部的各種賦稅再做降低,營所稅率甚至要降至十五%。執政黨一貫的邏輯,就是要把各種稅率設法與新加坡、香港拉平,不但在產創條例、所得稅法中如此,去年初大幅調降的遺贈稅率也是同樣的構思。但是新加坡與香港都只是彈丸之地,既無製造業基礎,當然也沒有廣大的基層勞工,經社結構與台灣截然不同。我們明明與星、港不同,但卻偏偏要學他們以低稅吸引過境商務的模式。這又是片面移植稅制的突兀思維,財經學者對此早有強烈批評。
除了前述兩個待審法案之外,台灣過去幾年通過的全民健保、勞保年金等社福制度,卻又有相當程度的北歐色彩。台灣的健保方案頗受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曼好評,但克氏卻沒注意到,我們的衛生署長把烏紗帽提在手上要求漲健保費,卻仍然遙不可及。台灣人民一方面享受北歐級的健保社福,一方面租稅負擔率卻只有北歐的三分之一。這樣拿得多、付得少,政府上下沒有一個人在乎健保與年金難永續營運的現象。簡單地說,台灣只想移植北歐的社福給付,其他的制度卻不肯、不願學習。
台灣的政治人物就是愛做拼裝車。在公共建設方面,捷運系統與車廂有加拿大有法國、高鐵運輸組件有日本有歐洲,一切的拼裝取擇,都看政治人物的臉色決定。在政策制度方面,我們似乎是要勞工學德國、降稅仿星港、社福學北歐、大學抄美制、黨務效老共、憲法則是集拼裝之大成,好不熱鬧。拼裝的好處美其名是能「取各家之長」,但實質上卻極可能是左支右絀,各種移植器官在體內互不相容,最後極可能悲劇收場。
舉個例子來看,一個國家如果社福制度要學北歐,就一定需要大筆稅金因應其開支,故勢必不可能採取低稅率。相反的,如果堅持要採低稅率吸引過境商務,那就不可能有餘裕預算來照顧社會福利。再者,台灣自二○○一年以來就不斷推知識經濟,但似乎卻渾然不了解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產業更迭迅速,必然牽涉頻繁的勞工異動,故推動知識經濟就難免有勞工社福的配套思慮。但可惜的是,台灣的民粹政治、短視政客、庶民思考,就從來不曾綿密周詳。拼裝車不是少了輪胎就是熄了大燈,只要過一段時間,就必然是難以為繼了。
以過去數年的重大公共政策操作來看,坦白說,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政府要把台灣經濟帶向何方?是北歐的大政府?是星港的輕稅簡政?是德國的國家資本?是美國的自由市場?是英國的民營化?是韓國的財團主導?是印尼的家族裙帶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台灣人民已經不敢奢求聖君明相,只期待有個方向,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