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聞時事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社論-掌握大陸轉型商機,台灣準備好了嗎?
  • 2009-12-03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越來越頻繁,對岸各式各樣的採購團、參訪團紛至沓來,針對不同領域展開深度交流合作與尋求雙贏商機。其中,由大陸工業信息部副部長婁勤儉帶隊前來參加兩岸信息產業技術論壇的參訪團,無疑最受矚目。尤其他在本周一臨去秋波之際,倡言兩岸未來可以在液晶面板、半導體、通訊、綠能與雲端運算等五大產業共創商機的一番談話,對於在信息產業領域擁有優勢製造技術的台灣方面而言,更是攸關相關產業未來興衰榮枯的一項機遇與挑戰。業者固然應該加快佈局,政府主管部會的政策鬆綁更不可少,才能消極避免在市場競爭中被邊緣化,積極則能鏈接兩岸,在全球信息產業市場上做大做強。

     檢析婁勤儉例舉的五大信息產業,隨著資訊社會時代的全面到來,未來的發展前景絕對是明星中的明星產業。以液晶面板產業前景而言,婁勤儉指出大陸正面臨由傳統電視邁向液晶電視的轉型期,對液晶電視面板的市場需求量極為龐大。但是談到液晶面板產業的市場前景,何獨只是大陸一塊而已,全球各主要國家在未來幾年內都要次第進入電視數位化的轉型期,大量的換機潮預示了未來液晶面板的市場前景十分可期。而在另方面,有關面板製程技術則也在不斷的調整提升,台灣面板業者目前相對大陸而言,可以說還擁有較優勢的製造技術與成熟的市場營運經驗。但是如果台灣繼續限制這些高端技術業者前赴大陸設廠生產,以今天中國大陸已可與世界直接接軌的現狀,台灣方面基於唯恐技術外流的自我設限,其實只是提供韓、日等國際廠商布局進軍大陸的契機。也就是說當台灣的單方設限並不能阻絕大陸面板產業的發展升級時,目前經濟部的門檻限制,到頭來只會限縮台灣業者逐鹿中原的商機,最後則會在被邊緣化的情況下弱化台灣面板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了。

     再以通訊產業而言,眾所周知業者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創新可以說是日新月異,除了資通訊(ICT)產業因應資訊匯流的大潮而在功能運用與整合上不斷推陳出新,電子書的產業前景,更已成為各國際廠牌全力投入開發的明星產業。而這一類新興通訊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競爭力的強弱,相當程度取決於其規格、標準的設定,國際上主要的經濟強權,洞悉其中的關鍵,因而美國的產品有美規,歐盟有歐規,日本也基於自我保護而有日規。台灣因為市場規模小又只扮演代工角色,缺少自創品牌,因此向來也就談不上有所謂的台規。而中國雖然市場潛力大,但過去在通訊產業市場的競爭力不足,因此也一直未能自創中規。針對這種缺失,婁勤儉的具體建議是兩岸可能攜手合作,以台灣的技術能力與市場經驗,與中國的龐大市場潛能來個強強結合,從制訂共同標準,進而讓此一規格標準商業化,則不只可以搶佔中國內需市場,甚至還可以聯手進軍全球市場。這種兩岸攜手共創商機的模式,未來當然可以不只限於一端,但是制訂通訊產業的中國標準規格,絕對是值得嘗試的。

     婁勤儉的倡議也包括了綠能產業。儘管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對於制訂足以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新節能減碳執行方案是否能夠在各國之間取得共識,並不被看好,但是進一步推動節能減碳確已成為不可逆的潮流趨勢。從而導致遲遲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與中國,最近也不得不公開表態將各自推動自行設定的節能減碳標準進程。其中,原來一直以開發中國家自居而抗拒承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中國,更是明確表示將要在明年實現較2005年減少20%碳排放量的指標,並進而於2020年達到40%的減排目標。正因為中國對減排目標已經拍板,如何落實執行也就有其時間壓力,從而加大力度發展綠能產業乃成當急要務。於是不論是照明燈具大量採用LED,或者是電動車的普及,以至於風力、太陽能發電的開發,每一項都代表龐大的內需商機,婁勤儉倡議兩岸業者合作生產供應,這項邀約將有助於中國達成節能減排的設定目標,對台灣業者更是難得的商機。最後要檢視的,反而是台灣的業者是否準備好了,是否有能力掌握到這樣的機遇。

社論-掌握大陸轉型商機,台灣準備好了嗎?|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從杜拜危機 看國家治理與風險
  • 2009-12-02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二○○八年下半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最引人矚目者,除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垮台外,就屬冰島、愛爾蘭及今日的杜拜這三個一度被視為「經濟發展典範」的國家,財政與經濟先後陷入崩潰邊緣。此一案例,值得各國政府深思檢討。

     人口只有五、六百萬的愛爾蘭,過去曾被稱為「歐洲的乞丐」,以農業為主,多年的貿易保護,讓愛爾蘭經濟衰弱;九○年代之前,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只有歐盟平均數的七成不到。但之後以低稅率、低價勞力成本、良好的地理位置,愛爾蘭快速成長。在進入廿一世紀前,愛爾蘭就成了世界第一的軟體出口國,人均GDP超越歐盟平均數之上,人均淨資產甚至成為全球第二名的富裕國家,「居爾特虎」之名就此打開。

     但繁榮後,吸引的大批外資有不少就流入房地產,愛爾蘭每年每千人平均增加廿棟新屋,是歐盟平均數四倍,但建築成本卻也在十年中增五倍。當金融風暴來襲時,這個經濟中七成仰賴出口、又有嚴重房地產泡沫的國家,立刻陷入危機─失業率達二位數、GDP大減一成、房屋建設驟減五成。

     冰島也有同樣的故事,十年前,這個以漁業為主、人口只有三十萬的國家,確立「快速發展金融業」的國家方針,使冰島的股市主力變成銀行系統,金融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高居全球首位。而這波「新金融中心」的榮景,卻是靠「龐式騙局」撐起。企業與個人不斷借錢進行投資與消費,以高利吸引鄰國資金進入,資金浪潮再推高經濟;然後再繼續借錢支應過去貸款的利息。海嘯一來,舉國崩潰,GDP只有一四○億歐元,政府接管的四大銀行債務卻超過千億歐元,連總統都為無法償債而心臟病發入院。

     「沙漠奇蹟」杜拜,為「走出另一條路」,近十年重金打造整個國家,希望成為中東的金融、觀光中心。強大的企圖心就此向全球吸金,一座座懾人的建物從平地拔起,造價多以百億美元計。如九百億美元打造新市鎮、六百億蓋主題樂園,還有全球聞名的世界最高樓杜拜塔、海港大樓、棕櫚人造島、帆船飯店、註定沒啥人搭的捷運…。全球景氣好、資金充裕時,杜拜猶可撐出金光閃閃的場面,一旦反轉,就陷入危機,泰半大型建設都面臨停擺命運。

     分析這三國的崛起與沉淪,有值得效法之處,但也有堪為殷鑑的地方。值得取法者,主要是這三國政府都在國家經濟仍低盪之際,找出本身經濟體在全球的定位,並以強而有力的政府施政、法令規章、稅制配合,乃至實際的資源與資金投入,劍及履及的付諸實施。

     這些作為,都曾為國家與人民,帶來成長、財富與希望,也大幅提升全球能見度。再以被稱為「金磚第五國」的印尼為例,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這隻「亞洲四虎」因內部政局混亂、貪腐成性、政府缺乏治理能力,讓經濟難以復原。但在蘇西洛當選總統後,國內政局大有改觀,反腐倡廉取得成果,加上蘇西洛本身清廉,經濟步入正常復甦軌道。近年更趁著原物料風潮,讓印尼的潛力為全球所注意,外資回流,創造出亮麗的經濟成果,成為「下一塊金磚」。國家治理優劣,對經濟體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但這三國的繁華,終而在海嘯中崩潰,則是最值得借鏡之處。主因應該是缺乏風險意識,為了追求成長,寧可「與魔鬼交易」而犧牲穩健,靠太多熱錢、外資撐起榮景;太快把政府對金融市場該負的監管責任拋棄。套句經濟學家克魯曼的話,「愛爾蘭與冰島一樣,雙腳一蹦就跳入無人監管的新市場」。為求快,把「經濟奇蹟」建立在信用過度膨脹、銀行甚至整個國家的「以短支長」上,基礎虛浮。四小龍累積數十年的成果,他們卻想在短短十年內複製。

     對台灣而言,國內金融業的開放與自由程度較有限,因此從亞洲金融風暴到這次全球金融海嘯中,金融業受傷相對較輕;但,十多年來,政府治理─從行政效率低落、政策延續性不佳、到貪汙指數仍高等「國家治理」問題一直存在;十多年來,儘管全球產經環境已發生巨變,但政府仍未能找出台灣經濟與產業的最佳定位。凡此種種,均值得檢討改進。

社論-從杜拜危機 看國家治理與風險|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杜拜學的下一章
  • 2009-12-01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杜拜債務危機在第一時間狂掃全球股市,但是經過一個周末的休市,亞洲投資人的情緒似乎平穩了許多。昨日台股收漲91點,日經、香港恆生與上海綜合也分別上漲264點、687點與99點,一時性的恐慌顯然已經遠颺。全球媒體與分析機構合情、合理的說明穩定住局勢,杜拜這一跤所引發的震盪應該不會引爆第二波的金融海嘯。

     樂觀面對杜拜危機的原因,可以綜合歸納成三點:第一是,阿布達比應該會救杜拜,而且有能力救杜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既稱「聯合」,即因其為7個酋長國聯合組成的國家,首都在阿布達比,而金融、觀光與貿易中心則在杜拜,歐美國家稱他們是「表兄弟」,既然是一家人,豈有見死不救的道理?若論財力,阿布達比坐擁阿聯九成的石油蘊藏,總量高達850億桶,市值在6兆美元以上,而且其主權基金「阿布達比投資局」的資產規模高達6,270億美元,杜拜800億美元的主權債務相對於阿布達比的主權財富而言,九牛一毛。所以,要救杜拜、不救杜拜,就在阿布達比的一念之間。

     無需悲觀的第二項理由是,杜拜債務危機肇因於杜拜之不動產泡沫化,就其本質而言,純屬國家主權債務違約事件,而一年前雷曼兄弟倒閉所引發的金融海嘯則是流動性危機,兩者的性質不同,恐慌指數理應有別才對。

     雷曼事件發生時,金融同業間的拆放市場因驚慌而停止運作,流動性在瞬間凍結,致使紐約和倫敦等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全面停擺,金融海嘯就此成形。因此,杜拜的債信問題如果會演變成全球性的災難,必須有信用緊縮(credit crunch)的推波助瀾,否則這個世界就沒有心生恐懼的道理。值得慶幸的是,阿聯的中央銀行已於29日宣布,將提供境內的本國與外國銀行足夠的流動性,防止信用緊縮。因此,杜拜危機擴大成阿聯本國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已經大幅降低,全球或可免除雷曼兄弟之後再一次的金融衝擊。

     無需悲觀的第三項理由是,雷曼兄弟倒閉時的負債是6,130億美元,而杜拜的主權債務是800億美元,現在就算杜拜倒債徹底,債權人的損失亦僅雷曼事件的13%而已。另一項值得一提的數字是,全球有55兆美元的金融資產,而杜拜的總債務充其量只占此一金額的1.45%罷了。所以,就杜拜的債務規模而言,此一事件既非空前,亦不可能絕後。而且這世界在1998年時,曾經經歷俄羅斯與拉丁美洲國家的主權債信違約風暴,所以對於如何處理類似之危機,以及怎樣善後等問題,歐美各國的經驗異常豐富。

     此外,杜拜仍然擁有許多值錢的珍寶,例如旗艦航空公司「阿聯國際航空」、全球第三大的港口營運公司「杜拜世界港口集團」等知名企業。至於舉世聞名的豪華郵輪「伊莉莎白女王二世」,以及英國的「坦伯利高爾發球場」,亦屬杜拜所有。杜拜再怎麼困頓,設法變現這些高價值之資產以償還部份負債的能力仍在。問題只在於,杜拜政府有沒有誠意償還其國營事業「杜拜世界」的債務而已。

     雖然杜拜危機很難發展成舉世的災難,但是杜拜的沒落是無可避免的發展。因為,金融講究誠信,一個無法維持主權債信的邦國,日後如何繼續經營金融中心?

     杜拜想學香港,香港是中國的門戶,而杜拜想當伊斯蘭世界的門戶。杜拜想學新加坡,新加坡是南亞的金融與貿易中心,而杜拜想當阿拉伯的金融樞紐。杜拜有優良的港口和絕佳的地緣條件,就像香港和新加坡一樣。杜拜有集權的政府和野心勃勃的領導人,就像新加坡有李光耀家族一般。杜拜擁有太多成功的條件,卻毀於金融海嘯之後的資產泡沫化。如果杜拜可以從新來過,這個曾經在沙漠上創造出無數驚奇的蕞爾小邦會如何調整它的發展策略?這是「杜拜學」的下一章。台灣曾經熱中於杜拜學的前一章,現在知道下一章肯定比前一章重要。

社論-杜拜學的下一章|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社論】 2009.11.26 03:49 am

大陸方面對兩岸政治互動的進程,似乎出現了「主急派」與「主緩派」的分歧。

最近的事例是:一、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發表專文指出:「和平發展……這是很長的階段……大陸不可有急功好利的思想,不可簡單化和急躁化,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那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膚淺認識。」章念馳說:「要……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種意識。」這是「主緩派」。二、解放軍少將羅援公開演講則表示,馬英九當選後,「以犧牲統一為代價/以細微分裂為目的」,所提「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是「和平分裂」。這是「主急派」,言下所顯露的可謂正是對岸六十年來一直存在的「某種意識」。

二人雖有歧見,但對馬英九總統的評論似有交集。正如前述,主急派羅援將馬總統的「三不」解釋為「和平分裂」,而語透不耐;其實,主緩派章念馳在文中對馬總統的相關評論,則較羅援更露骨。章說:馬英九是「蔣經國第二」,因此注定不會「出賣台灣」,也注定不會「成就統一」。

除此,章羅二人對台灣的社會民情亦有相似的評估。羅援指出:國民黨主政,但民進黨仍有四成左右的支持率。大陸雖然釋放許多善意,但支持統一的未上升,支持獨立的也沒有下降。他又說:「永久維持現狀就是和平分裂。」章念馳對台灣社會民情的觀察則是:「(兩岸關係)迅速的改變雖是歷史的必然,但似乎來得太快……讓嚮往台獨者感到絕望,讓要求維持現狀者感到慌張。」

章羅二人對台灣的主政者及社會民情既有相似的評量,卻何以會出現「主急/主緩」的不同主張?借用章念馳的語彙來說,這是因為主急派仍自陷於過去那種「危機管理」(不統一就是危機)的心態,而主緩派則已將心態調整為「機遇管理」(和平發展就是機遇)。

章指馬總統不可能「成就統一」,羅指馬總統的「三不」是「和平分裂」。這是他們對馬總統的評量;但由前述他們對台灣社會民情的見解,可知他們也明白馬總統的政策與思維,其實是在台灣民主體制中現階段的必然立場,任何中華民國的主政者皆沒有脫離民意的可能性。由於民意的彰顯與影響,中華民國已不可能反覆到再出現如李登輝、陳水扁那般操作台獨的總統(「危機管理」已經做到),但也不可能在現階段出現一個主張立即統一的總統(台灣也有台灣的「機遇管理」)。所以,北京方面應當知道,不論是「危機管理」或「機遇管理」,在台灣主導兩岸關係的主體始終是主流民意;李登輝、陳水扁因失去民意支持而失勢,馬英九也必須與民意並肩而行。倘若北京能認清最後的話語權是掌握在台灣人民手中,自會對主急派或主緩派作出高下軒輊的評量。

章念馳的發言,令人想到前海協會長汪道涵。汪在十二年前(一九九七年)就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他說:「一個中國並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一個中國。」並指出:「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汪道涵的此一論述,發表在總統大選飛彈危機的次一年,從今天的角度看,可謂當年已將「危機管理」調整為「機遇管理」;而如今所謂「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維持現狀」,皆亦可說是將「危機」轉化成「機遇」的不同途徑。這也就是本報歷來主張的「以過程論取代目的論」。準此以論,主緩派是主張化危機為機遇,而主急派則不啻是反其道而行,欲化機遇為危機了!

兩岸關係確實是曲折反覆,損益互見。維持現狀,就是維持機遇、避免危機。再借用章念馳的話:兩岸皆不要簡單化躁進化,要有「停利」的理智;亦不要一遇矛盾就埋怨後退,須有「停損」的警覺。

維持現狀是兩岸最佳停利停損點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北京享受着言论自由的台湾人(2009-11-15 23:32:06)

标签:政治 电视 言论自由 台湾政府 陈水扁 杂谈
分类:时评

大陆的电视屏幕上活跃着一群来自台湾的时事评论员、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从央视到凤凰卫视的海峡两岸节目,都少不了他们带点台湾口音的大声言说。他们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对台湾历史、社会和政治制度如数家珍,无论说起台湾的哪一个方面,都更有说服力。而大陆的专家学者们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电视台请台湾嘉宾当然是谈论台湾问题和海峡两岸关系的,而他们最吸引大陆观众眼球的地方就是大胆批评台湾政府,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对台湾政治体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一开始,当这些来自台湾的同胞在大陆的电视上指名道姓批评台湾总统的时候,有些大陆同胞就犯迷糊了,老辈人甚至有了“这位台湾嘉宾大概是刚刚从台湾驾机起义归来的吧”这类疑问。当然,新闻里好久没有报道有驾机起义的事了,虽然每一次林毅夫在电视上露面时,播音员还是不失时机地配以“他当年是靠两个篮球渡海叛逃到大陆”的画外音,可毕竟,大陆人更多的是从小道消息听到又有多少大陆偷渡客被台湾当局遣返的消息……

大陆这些年的新闻电视清谈节目也总算开始和国际接轨了,不再是清一色的新闻联播或者春晚式的歌功颂德,部分引进了西方和台湾等地政论节目的模式,注重争论和批评。当然,即便接轨了,也仍然保持着中国特色,例如,激烈是激烈了,批评是批评了,但激烈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外国和台湾等地的政府和当权者。即便如此,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这种进步光靠大陆人是力有不逮的,例如要想对美国深入批评,让人不认为你在无理取闹的反美,光靠中国人是没有说服力的,大陆人讲来讲去一个个就都像政府发言人了。于是,美国的一些社会批评家和左派们揭露美国政府和社会弊端的著作和言论就成了中国人对付美国的精神鸦片。而要批评台湾政府和政策,有什么人比台湾人亲口说出来更让人荡气回肠呢?

这种情况在陈水扁执政的八年尤其明显,事实上,一位朋友告诉我,大陆人民之所以能偶容忍陈水扁八年而没有爆炸,多亏了各大电视台特别是央视的海峡两岸节目。在那些节目里,来自台湾的嘉宾对陈水扁揭露得淋漓尽致,驳斥得体无完肤,这些节目给大陆民众消了气,也让大陆民众长长的缓了口气:原来我们北京说得没错,台湾人民在陈水扁的统治下,真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啊。看起来,这民主制度就是不能搞,幸亏没有听杨恒均这位“民主小贩”的忽悠……

马英九当选为总统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有一次到北京做节目,一位来自台湾的嘉宾告诫我,目前两岸关系正在改善,批评马英九要注意一些。我听后大吃一惊,嘴巴很久没有合拢。后来观察了一些类似的节目,发现这些痛批台湾政府和总统长达八年之久的台湾嘉宾们果然有所收敛,但只要有政治学和传媒专业本科文凭的人就不难得出结论:这些台湾嘉宾要批评谁和不批评谁,基本上和大陆新华社定的方向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他们都本着台湾的经验和经历,做到了连新华社都自叹弗如的地步。

鉴于大陆民众虽然不那么相信北京政府的宣传,但也没有几个人有机会到台湾去看看,而他们在大陆电视上看到的台湾人,总是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于是一个天大的悖论就出现了:如果说相信台湾的民主制度是好的,是自由的,那么怎么电视上的台湾人都在大陆批评台湾呢?另外一方面,如果台湾的制度不那么好,甚至比大陆无与伦比的制度都不如,那么,这些台湾人为啥又可以在大陆大肆攻击台湾的“党和领导人”呢?

对于普通的大陆民众,这个悖论是无解的。在万般无奈之下,我的很多朋友曾经希望那些台湾嘉宾成为宣扬台湾民主的活教材,他们甚至鼓励观众收看海峡两岸节目,在观众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台湾民众忧心忡忡的时候,他们试图加上一两句启蒙的画外音:啊,你们看,台湾就是这么自由,台湾民众不管在哪里,都可以任意批评自己的政府和“总统”……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放军少将:台湾的军火等于都是我们帮他们买的(2009-11-23 11:54:43)

标签:军事

罗援少将2009年11月21日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讲
2009年11月21日,第六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深圳市东方华尔街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主办,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承办。此次论坛主题为“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复兴之路”。
以下为实录:
罗援:各位先生们,女士们,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到我们论坛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做一个交流,我到这以后才发现,我和咱们会场的氛围不太协调,第一个满场就我一个人穿军装。再一个,你今天谈的是经济问题,我是想谈安全问题。第三个,你们谈世界格局,我在谈台湾问题。但是我想了一下,我找到一个切合点,就是中国复兴之路,所以台湾问题不是就台湾而谈台湾,而是从大的战略格局来看台湾,要树一个“大台湾观”,一个“大国防观”,这就是我讲课的主题。
大家现在都说,台湾局势已经缓和了,为什么我们还在谈台湾问题,我想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台湾问题事关我们国家的核心战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谈到安全,都会讲很多,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环保安全,但唯一使用到核心战略的就是台湾问题,现在又加上新疆和西藏问题,事关我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是核心战略问题。第二句话就是虽然缓和,但是一旦出现紧张的局面,我们就非常被动了。所以要重视台湾问题。
我主要汇报两个部分,一个是台海局势的总体评估,第二个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点战略思考。今天由于时间限制,我只讲这两部分。
总体评估,去年三月份和五月份,岛内实现了政党轮替,马萧配胜谢苏配221万张选票,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陈水扁执政期间八年的乏善可陈,另外一个就是由于我们党的关系的缓和。台海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一个是法理台独难以在体制内通过,陈水扁就是说我们祖国就是台湾,我们人民就是2300万,凭着这些就有冲突的理由,为什么我们迟迟没有动武,主要两项,第一我们军事储备没有完全到位,第二我们要做到仁至义尽,他搞法理台独就触犯我们《反分裂国家法》的底线了。就是你把你的这些话写入《中华民国宪法》就触犯我们底线了。这个《中华民国宪法》已经改了6次,已经面目全非了,我们是不允许他修宪的。
第二个,国共两党达成共识了,就是连战和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达成一个两岸和平愿景,当然当时国民党是反对党,在野党,没有资源,现在掌握了,就可以把以前达成的共识推进,最明显的就是“大三通”,我们现在有三个沟通渠道,一个是两党,第二个是两会,还有海峡论坛。最近大家比较关心的就是我们智囊,特别是退休的外交官,高官,包括我们李一军将军也是第一次去台湾,也是我们共军第一次登岛,台湾那边也是有反对有攻击的,但是现在两岸关系也是往前推进了。
我们这一段的方针我概括了一下,叫“一中”式原则,“和平发展”主轴,“四个决不”是灵魂,“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主要思路。在2007年到 08年的时候,岛内局势非常紧张,胡锦涛总书记在APEC见到小布什就讲,07到08是台湾问题的高危险期,我们那时候做好应急作战准备,完全按照时间节点做准备的。这次国庆大阅兵,我们展示出的很多先进武器就是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的,我们有软的也有硬的,一旦台湾出现什么问题,我们也有准备。
是不是岛内出现缓和局势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首先台独分子本性难移,我当时跟民进党的丘义仁有过接触,他说你不要相信我们民进党说搞台独,这只是一个口号,当选了以后未必会做,我说那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准信,他说那不可能,我们民进党的党纲就是独立建国,所以我们是不能相信他们的。而且这次虽然是国民党当选,但是民进党还有40%左右的支持率,“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的投票率也分别为35.8%和35.7%。我们虽然现在释放了很多善意之后,岛内支持统一的人没有上升,支持独立的也没有下降,从他们民调来看,主张急独的占6%到14.8%,主张急统的占1.5%和2.1%,主张“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独立”的与主张“急独”的占22.4%到27.3%,主张永久维持现状的民众占20%到25%,这个永久维持现状就是和平分裂。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窗裡讀懂中國  【聯合報╱黑白集】

2009.11.21 03:49 am

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中國的真正壓軸戲,於他十八日離開北京後兩天的二十日,在大陸明星媒體「南方周末」上演。

歐巴馬親點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是看上該報原本以專業自由見稱。但是,據說這次未演先轟動的專訪,只進行了十二分鐘(另一說是半小時);原因是歐巴馬對該報所提七個不痛不癢的問題大失所望,每個題目只草草答了一兩分鐘就走人。最後,記者帶回的專訪紀錄,填不滿原先預留的全版版面,竟然開了半版的「天窗」。

近年最著名的報紙「天窗」,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六四民運期間,中共機關報「香港文匯報」在五月二十一日的社論版面留白,只登出四個大字:「痛心疾首」。這不是因為新聞檢查,而是出自報人的義憤。因而,此次「南方周末」的天窗也有二說:一說是應變不及,另一說則是故意出當局的「洋相」。

諷刺的是,「南方周末」這次在半版的「天窗」裡,補白的文字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裡讀懂中國。」讀懂了什麼?讀懂審批過的專訪提問,讓歐巴馬覺得索然無味?讀懂歐巴馬發現面對的不是具備專業自由的記者?讀懂十八日上午的專訪,竟因審查,而延至二十日刊出還要開天窗?讀懂「和諧社會」是建立在新聞檢查上?讀懂連歐巴馬都要受檢查,連「南方周末」也撐不住?讀懂北京政權在民主自由上尚有多麼大一塊留白待補的「天窗」?

歐巴馬這次訪中,賓主雙方原本風風光光;但從「南方周末」的「天窗」往裡瞧,世人卻「讀懂」了,原來大蘿蔔裡竟有一個空心的大窟窿。

天窗裡讀懂中國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利時總理范宏畢獲選為歐盟理事會首任常任主席。 歐新社


歐盟成立13年,主席都是半年一輪,頗有群龍無首之憾。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慨歎:「如果有事要找歐洲商量,該打電話給誰呢?」歐盟27國領袖19日選出比利時總理范宏畢為常設性歐盟理事會主席,季辛吉的「大哉問」終於有了解答。

歐盟會員國早已意識到缺乏共主的不便,因此擬定里斯本條約以改革行政立法效率,內容包括設置相當於歐盟總統的「歐盟理事會主席」,以及相當於外交部長的「歐盟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藉以提升歐盟的國際影響力。

將與美、中領袖 三強鼎立

隨著里斯本條約即將於12月1日生效,歐盟會員國領袖選出比利時總理范宏畢與英國籍的歐盟貿易專員凱瑟琳‧艾希頓,分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和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范宏畢出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後,勢將與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三強鼎立。

「歐盟理事會主席」一職意義重大,其發言代表歐盟27國、4億9300萬人口、全世界經濟總值的四分之一,政治明星競相爭取此職,包括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然因布萊爾樹大招風,法、德領袖表決前已「結盟」,支持知名度不高的范宏畢。

眼見布萊爾爭取歐盟共主一職確定落空,英國首相布朗當機立斷,退而求其次,力推艾希頓出任「歐盟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表示:「英國必須在歐洲占有核心位置,艾希頓則為歐盟帶來英國的全球觀。她是我們的外長。」

必須放棄總理職位

受限於不得在會員國兼任官職的規定,62歲的范宏畢必須放棄比利時總理之職。范宏畢表示對此不無遺憾,但願接受新職務的挑戰。現年53歲的艾希頓則說:「我不想假裝是專家,我想說的是,一年來我在任內展現的談判和外交技巧,個人認為正是歐洲現在需要的。」

歐盟27國領袖19日聚集在布魯塞爾選舉,在人多嘴雜、且事前有不少陰謀論出現的情況下,原本預計會難產的選舉,最後卻比預定時程更快就公布選舉結果。據了解,27國領袖被關在房內,相約沒有結果任何人都不准離開,這一招有效。

獲選為歐盟首任常任主席後,范宏畢致詞時表示,「我們正處於非常艱困的時期,金融危機對就業和預算產生巨大影響,氣候變遷威脅我們的生存。」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2009.11.20 03:34 am

《南方周末報》在頭版和二版留白,引發外界的關注。許多人認為,歐巴馬選擇這家「中國知識分子的報紙」,是要間接批評大陸至今仍然嚴格限制的傳播自由,是要寄望「大陸開放資訊自由」。這確實是一種可能的解釋,不過,同樣值得台灣注意的是,儘管神州大陸傳媒不自由,但其傳媒商業與市場表現及競爭力,未必不可觀。

我們需要思考及面對的是,這個不自由卻另有其他驚人面貌傳媒,理當怎麼看待?特別是去年五月以來迄今,兩岸政府及報端出現多次的「衛星電視對等落地」提議,如果實現,對兩岸文化交流,會有哪些貢獻,我們能提出什麼願景。

大陸一九七八年迄今眾多改革當中,雖怪異但「最為成功」就是傳媒。比如,一九九○年代後期以來,境外傳媒及其產品不因大陸入WTO而取得優勢,反而逐次被其政府馴服,中國官方駕馭傳媒市場,強化其商業競爭力的同時,堅持傳媒作為黨政喉舌的能力,並未減少,電視劇、電影、動漫等受歡迎度有很大的提升。

二○○一年底中方擴大推動的「走出去」工程在原有基礎上,至今(二○○九)年已達新的高峰,央視五種外語頻道與長城電視平台行走一三九國、收視戶超過一點一億,其他如《人民日報》子報的《環球時報》,以及中共中央委員會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發行英文版,新華社辦理英語電視頻道,在在顯示中方爭取長遠的國際發言權而不必然是短期經濟效益的企圖心。

相對於中國傳媒的不自由及其政府極為重視傳媒政策,我方傳媒固然自由,政府在傳播方面只知置入性行銷、以廣告牽制傳媒、虛晃所謂的文創產業,其他當為之事卻無為而治,致使一九九○年代中後期以來的電視,表現江河日下,業者甚至嘲諷電視人已成「蛋白質」(笨蛋、白癡與神經質)。如政府再不提高層級而對電視有所長遠的規劃及政策導引,體質不良的電視生態勢將無法肩負兩岸衛星電視交流重責大任。

兩岸衛星電視的互惠或對等落地無法由單一政府部會單獨承擔,而是要有跨部會、行政院乃至於國家整體的文化、軟實力之高瞻遠矚的部署與循序圖謀,這才真正能夠源源不斷,以合適的、不挑釁的、進步的及吻合人文社會價值與民主內涵的各種節目之組合,與對岸開展良性的互動。

中共傳媒搶國際發言權 台灣…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認大陸學歷 41所大學出列
  • 2009-11-18
  • 中國時報
  • 【林志成/台北報導】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公布我國採認大陸學歷的大學名單,初期僅承認以大陸九八五工程為主的四十一所大學學歷。至於台生以前在大陸取得的學歷,某些領域「溯及既往」,予以追認,但大陸中醫學歷一定不在追認名單中。

     陸生來台方面,吳清基說,教育部傾向只同意國內公立大學收碩、博士生,但私立大學不設限。陸生來台的學雜費,不管是讀公立或私立大學,至少要繳相當於私立大學的學雜費,一定不能比台灣學生少。

     吳清基昨天和媒體茶敘,有關採認大陸學歷及陸生來台議題,他坦言,選前太敏感,暫時不動。但十二月五日縣市長選舉後,教育部會在全台辦理十七場公聽會,並努力促成《大學法》、《專科學校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立法院修正通過,明年秋天就可採認大陸學歷、並讓首波陸生來台就學。

     吳清基表示,政策開放後,初期台灣承認大陸九八五工程三十九大學中,扣除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後的三十八所大學,另增加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等三所大學,總共四十一所。

     有台生要求,政府採認大陸學歷後應「溯及既往」,他們之前在這四十一所大學取得的學歷,應該被追加承認。吳清基表示,未來會對大陸某些領域學歷溯及既往,但並非全部,尤其大陸中醫學歷一定不會承認。

     關於陸生來台,吳清基表示,台灣頂多只提供每年大專院校招生總額的一%招收陸生,國立大學只收陸生來讀碩博士班,私立大學要收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學生都可以。但個別大學最多只能提撥二%名額來收陸生,不能多收。

     「陸生來台的學雜費,我國將循美國本州生、他州生不同學雜費的方式處理。」吳清基說,陸生讀我方國立大學,要繳相當於私立大學的學雜費;若讀私立大學,他們的學雜費也不能低於本地生。

採認大陸學歷 41所大學出列|焦點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巴馬訪華前夕的中美關係:感覺很複雜

朱鋒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奧巴馬和胡錦濤在9月匹茨堡20國集團峰會

奧巴馬訪華反映中美關係重要性

「奧巴馬要來了」。聽到這個消息後的第一反應,就像台灣電視中的綜藝搞笑節目裏一擋「康熙來了」一樣,覺得挺快樂。原因很簡單,奧巴馬年輕、富於激情,其演講極有煽動力。

美國康奈爾大學政治學教授彼德·卡讚斯坦曾把他稱之為美國曆史上很少幾位能將「用詞、語言和思想在演講中結合得如此精妙」的美國總統。

奧巴馬來中國如果也做幾場像他4月6日在布拉格、6月18日在埃及開羅大學的演講,估計也能把中國人煽忽得夠戧。

然而,中美關係的現實恐怕是,奧巴馬在中國有「聽眾」和「粉絲」,但並不一定有「舞台」。

感受之行

對於奧巴馬來說,美中關係對他來說是對外政策上的「大問題」,而恰恰在他處理這個「大問題」的時候,他竟然還從來沒有來過中國,還沒有任何有關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現實而又感性的認知。

雖然在2008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曾表示他對中國並不陌生,因為他打小生活和長大的夏威夷有不少華裔。

但誰都知道,認識華裔並不等於認識中國。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台灣看奧巴馬亞洲之行

吳釗燮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美國旗

白宮:美對兩岸政策「並無改變」

美國總統歐巴馬這次亞洲之行受到亞洲國家的廣泛重視。雖然台灣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也不是奧巴馬停留的一站,但由於台灣與美國、中國之間有相當錯綜複雜的關係,當然現在也極重視奧巴馬的亞洲行,並且細心檢視台灣的利益是否因為這些高層互動而受到影響。

以整體的國際戰略格局來看,台灣對於奧巴馬的亞洲行雖然沒有什麼值得樂觀的期待,但也不必擔心美國總統作出不利於台灣的談話,卻必須憂慮一些長期性與結構性的不利因素。由於中國崛起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受制於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兩場戰爭,以及其它複雜的國際爭議,使得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快速提升。因此在麻煩的國際議題上,美國就必須尋求中國的參與或協助,至少避免中國製造更多麻煩。

這同時,日本的鳩山內閣似乎也在尋求與中國更親近的關係,而且和美國之間發生的基地遷移的爭執。從這次奧巴馬總統訪日只有一天,而將在中國停留四天,就可以看到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變動之中,而這變動似乎對於大國夾縫中的台灣都顯不利。在這種國際格局之下,台灣要尋求美國在重大議題上給予更多的協助,這種期待可能有些不切實際。

兩大困難

台灣的整體發展所面對的困難,主要是在國際參與和國防安全兩個項目,而這和中國政府的對台策略息息相關。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總統之後,努力尋求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並以此來增加台灣國際參與的空間和降低外在的軍事威脅。雖然表面上看來兩岸關係已呈現緩和的局面,但是實際上結構性因素並沒有改變,中國對台的軍事壓力有增無減,而且在參與國際組織的議題上仍有高度困難。

雖然2009年5月台灣得以觀察員的名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但是台灣與中國之間或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之間如何進行協商、條件為何、是否台灣被當作是中國的一部份,至今仍是一個迷。而台灣在面對這些結構性的困難時,自然是期待美國有更多的支持。

美國支持減弱

然而因為美國受限於兩場久拖不決的戰爭與朝鮮、伊朗等多個國際麻煩,因此不願意因為台灣議題而使得美中之間的合作受到影響。在布什政府的後期,各界已經可以看到美國在支持台灣的軍力提升或國際參與上,其力道已不如以往,甚至是台灣尋求多時的F-16戰機都遲遲無法獲得。而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中國時,也同樣表明不願因為台灣或人權的議題影響美中關係。在此情況之下,台灣自是無法在美中元首會面、尋求互相合作時可以有樂觀的期待。

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前,奧巴馬總統的外交陣營在其內部討論之中,敲定了要藉由一些國際上可以進行合作的項目,將中國融入以美國為主的國際體制之中,並讓中國負起更多的國際責任,避免中國在國際上製造美國的困擾。這些議題包括環境污染、全球暖化、能源安全、人權保障、經貿自由化等。

可以預見奧巴馬總統不會放過這次機會在一次對中國進行呼籲。此外,國際反恐合作、朝鮮與伊朗的議題等,也都將會是美國希望藉訪問的機會提出合作的要求。當然,這些要求也讓中國在別的議題上有借機發揮的空間,包括西藏與台灣等。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 京 時 評-在北京享言論自由的台灣人
  • 中國時報 2009-11-16
  • 【楊恒均】

     大陸電視螢幕活躍著一群來自台灣的時事評論員、節目主持人和嘉賓。從央視到鳳凰衛視海峽兩岸節目,都少不了他們帶點台灣口音的身影。他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對台灣歷史、社會和政治制度如數家珍,無論說起台灣哪個方面,都更有說服力。

     電視台請台灣嘉賓當然是談論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而他們最吸引大陸觀眾眼球的地方就是大膽批評台灣政府,用尖酸刻薄語言對台灣政治體制進行無情的揭露和諷刺。

     一開始,當這些台灣同胞在大陸電視指名道姓批評台灣總統時,有些大陸同胞就犯迷糊了,甚至有「這位嘉賓大概是剛從台灣駕機起義歸來的吧?」這類疑問。

     大陸這些年,新聞清談節目也總算和國際接軌了,不再清一色新聞聯播或春晚式的歌功頌德,部分引進了西方和台灣等地政論節目的經驗,注重爭論和批評。這種進步光靠大陸人是力有不逮的,如要想對美國深入批評,讓人不是認為你反美,光靠中國人是沒說服力的,於是,美國一些社會批評家和左派著作、言論就成了中國人對付美國的精神食糧。而要批評台灣政府和政策,有什麼比台灣人親口說出更令人信服的?

     這種情況在陳水扁執政八年尤其明顯。一位朋友告訴我,大陸人民之所以能容忍陳水扁八年而沒爆炸,多虧了各電視台特別是央視的海峽兩岸節目,這些節目給大陸民眾消了氣,也讓大陸民眾緩了口氣:原來中國政府說得沒錯,台灣人民在陳水扁領導下,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啊!

     馬英九當選為總統後,情況發生微妙的變化,有次到北京做節目,一位來自台灣的嘉賓對我說,兩岸關係正在改善,批評馬英九要注意一些。

     我聽後大吃一驚。只要有政治學常識的不難得出結論:這些台灣嘉賓要批評誰和不批評誰,基本上和大陸新華社方向相差無幾,不同的是,無論批評還是表揚,他們都本著台灣經驗和經歷,做到連新華社都自嘆弗如的地步。

     鑒於大陸民眾雖不那麼相信北京政府的宣傳,但也沒幾個人有機會到台灣去看看,而他們在大陸電視上看到的台灣人,總是那麼幾個熟面孔,於是一個天大的悖論就出現了:如果相信台灣民主制度是好的,自由的,那麼怎麼電視上的台灣人都在大陸批評台灣呢?

     另方面,如果台灣制度不那麼好,甚至比大陸無與倫比的制度都不如,那麼,這些台灣人為啥又可在大陸肆意攻擊台灣領導人,卻不但不被禁止進入台灣或一進去就被抓,反而是在台灣都有一定身分的精英?對於普通大陸民眾,這個悖論是無解的。

     台灣是個民主政體,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憲法賦予民眾批評政府、監督政府的權利和自由,所以,這個民主制政體的各種毛病都會在這種批評和監督中逐漸更正。這樣說來,那些台灣嘉賓批評台灣政府不但沒錯,反而是民主政體最有公民意識的一批人。

     我曾多次訪問台灣,記得每晚在酒店打開電視,就能找到十幾個名嘴批評甚至攻擊政府和政治人物的節目。對照在大陸電視上出現的台灣嘉賓算是很節制的一群。我想,實行了民主政治的台灣,中國歷史上幾千年沒出現過的民眾公開批評政府和統治者的現象終於出現了。

     有了台灣憲法的保護,即便台灣嘉賓在大陸電視上帶頭高呼打倒台灣「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沒什麼問題的。當然有個前提,那就是不管你說什麼,千萬不要得罪大陸「黨和國家領導人」,畢竟你並沒有受大陸憲法的保護。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岸下一甲子:出路要寬,境界要高

【聯合報╱社論】

2009.11.16 03:37 am

這次「兩岸一甲子研討會」,被視為雙方的「二軌對話」。發言盈庭之中,大陸團長鄭必堅的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此會的功能既是投石問路,各抒己見亦是理所當然。然而,會中出現的歧見若與一甲子前、甚或五年前的歧見相較,歧見雖仍有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有大幅的精進,不可同日而語。即以大陸方面的發言而論,三十年前,中國大陸對外主張「以世界革命為己任」,對台灣主張「解放台灣」,對內主張「以階級鬥爭為綱」;如今則出現了鄭必堅的「三和理論」(對外和平,對內和諧,兩岸和解)。今昔對照,眼界提高,思路亦開。又如,二十年前,北京的主旋律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但如今則有廈門大學劉國深院長的「國家球體/國際星系」論,明白標舉:「中國這個『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對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一體兩面』的關係。」這裡也看到了眼界與思路的提高和放大。

鄭必堅的說法,容我們借用並調整一下。我們認為,兩岸能從過去走到今天,確實是「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但欲從今天走向未來,也許應當調整成「境界決定眼界/出路決定思路」。

什麼是眼界?眼界的主要成分是知識。毛澤東之所以用人民公社及文化大革命,來實踐其「馬/恩/列/史/毛」的「雞尾酒式的共產主義」,主要是因他的知識貧弱;宋江加張獻忠不能治理二十世紀的中國。到了鄧小平等發動對毛澤東的鞭屍革命,則主要仍是迫於形勢不得不然;至於提出「改革開放」的主張,其實當時一切都還說不準,所以「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用了二十餘年,原因亦在知識上的不確定性。但是,到了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年已見巨大成效,是非黑白已是一清二楚,科學統計數字已代替了「放衛星」,利潤誘因則代替了「搖紅旗」;一切已從政治掛帥變成知識掛帥。所以,就知識與眼界而論,如今皆已不是問題;從現在走向未來,決定因素是在境界,也就是決定在使用知識的良知、理想與胸襟。相對而言,過去以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侷限了「出路」;如今若看見了「出路」,則不能再被政治意識形態的「思路」所綑綁。同樣的道理,這也應當是未來兩岸關係的主軸思維:「境界決定眼界,出路決定思路。」

出於這樣的見解,我們對鄭必堅的談話仍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歸結,頗感意外。其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應當是「前二○○八」的語彙;正因此一論述的「境界」與「出路」皆有侷限,所以才有二○○五年「連胡會」提出了「和平發展論」,是「境界」的提升,也是「出路」的放大。到了「後二○○ 八」的今天,「九二共識」已是兩岸的政策主軸,「一中各表」則是其必然存在的潛台詞;這無論在眼界、境界、及思路、出路上,皆已超越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論述。鄭必堅的談話,會不會是境界與出路上的倒退?

北京方面有人在會中說,只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一中各表」。但是,倘若連「一中各表」也被視為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且所謂的「統一」也就是「我吃掉你」;試問,這個方案的「境界」如何?又難道會是「出路」?

北京一直說「什麼都能談」;其實,兩岸要談的就是「境界」與「出路」。例如,什麼是「中國」,其實是一個「境界」的問題;又如,兩岸的政治方案是否只有「我吃掉你」一個版本,則是「出路」問題。

我們對這次充滿「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見相對開闊的兩岸研討會表示高度肯定,亦對下一甲子的兩岸關係可望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境界、思路、出路,寄以高度的期待。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平台-兩岸和平尚未「崛起」
  • 2009-11-16
  • 中國時報
  • 【顧爾德】

     學者趙春山上個月提出兩岸政治性對話三項「準備工作」:「ECFA、MOU完成簽署」、「國內達成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被視為馬政府對兩岸政治協商所放的氣球;剛閉幕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中國代表的發言,則可視為北京方面對臺北「三項準備工作」的初步回應。北京的反應其實令人失望。

     出席會議的中方代表以「中國和平崛起論」建構者鄭必堅最受注目。這套理論的基礎是:從改革開放經驗得到一個「打破了近代史上某些大國崛起陳規」的發展模式:中國證明不爭霸也可以崛起。基於二十世紀末改革開放經驗,認為中國在二十一世紀若要繼續崛起,就須維繫對內對外和諧與和平的關係。

     鄭必堅的理論被視為一個溫和、務實的,也緩和了外界對中國崛起的不安。依和平崛起論,與台灣和解,符合中國發展利益。但是當鄭必堅此行論述兩岸關係時,卻未表現出進行「和平崛起」大論述時那務實的態度。

     例如,談台海問題依然從韓戰美國「出兵台海干預中國的內政」談起,認為至今「台灣還沒有真正擺脫對舊格局的依附,冷戰思維依舊影響著台海形勢。」令人好奇,當他論述中國和平崛起時,可以把改革開放做為起點,不去談之前反帝反霸鬥爭,為什麼談到台灣問題,又回到韓戰、冷戰?到底是台灣人還未出冷戰舊格局,還是鄭必堅在理解台灣時陷在冷戰舊思維?今天台灣民眾對中國的不安,絕非是受到韓戰、冷戰歷史陰影的籠罩,而是對中國無法對台灣的自主地位提出明確保障的猶疑。

     也因為鄭必堅無法務實地瞭解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感受,因此宣稱:「台獨的沒落與衰敗也是必然」。他也是從歷史來論證指出:一百一十五年來,兩岸往來不到廿五年,使台灣社會形成「悲情意識」。

     台灣民眾的確未完全走出過去的悲情意識,但最主要原因在於台灣沒有對過去一百一十五年歷史有公平完整的回顧。鄭必堅也未反省,從一九七○年代以來,中國在國際上對台灣無情的打壓也是讓這種悲情延續的重要原因。

     即使悲情存在,台灣人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國際上開拓經貿,永遠務實、樂觀,這種精神不輸給和平崛起的中國子民。台灣人不是陷在歷史悲情、冷戰遺緒中處理兩岸關係,一樣是以務實態度、和平精神看待兩岸。對台灣人而言,不只經濟利益是務實的,政治、社會的民主自主,也是務實的目標。

     鄭必堅視兩岸問題為冷戰的歷史尾巴,因此可能無法正確地理解台灣提出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提「國際社會接受」。依其邏輯,冷戰結束,國際社會不會再用圍堵的戰略目標來反對兩岸政治談判,國際阻力已經沒有了。問題是,亞太戰略利益不會隨著冷戰結束就不存在了。

     會談中,中方代表一再表達的立場是:「統一」的「目標」、「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可討論,可討論的是統一的「方法」與一個中國的「內涵」。他們提出的方法內涵還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老套,甚至露骨地表達不期望民進黨執政。這種態度實在難符合台灣「國內共識」。

     鄭必堅台灣行說明了一點:兩岸政治談判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做好。(作者為專欄作家)

觀念平台-兩岸和平尚未「崛起」|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5 不能毀於政府之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11.15 03:49 am

鴻海集團與奇美集團昨天宣布結盟,由鴻海旗下的群創與奇美旗下的奇美電換股合併,奇美電法人消滅,但公司名稱留給存續的群創,新奇美電的市值將超越友達,成為國內面板業新龍頭。這樁交易規模以群創市價估算,高達1,997億元,不只創下台灣產業界最高紀錄,更為世界面板業締造新猷,勢將在全球電子產業間掀起連鎖的重組、洗牌及變革效應,帶來既嚴酷又嚴肅的挑戰;要達成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設下的1+1>5的目標,不只挑戰業者,更挑戰政府。

金融海嘯重創世界經濟,但同時帶來很多寶貴的經驗,並給予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參與者改變的機會,對併購觀念的改變,正是其中之一;在後金融海嘯時期啟動的併購,其意義更有別於風暴最烈時刻乘虛而入的危機入市,或被動的資產負債表修復、成本的縮減;它代表的是企業放眼未來成長動力的尋找,具積極意義。這樣的心得來自金融海嘯的慘痛經歷,它讓企業深刻體會在全球競爭的戰場上規模經濟的戰略價值;要具有世界競爭力,基本的規模化經營是充分條件。因此,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在記者會直言,這個合併案是以「世界的台灣」為出發點,而不是台灣的面板業;台灣面板業必須整合,才有機會跟世界競爭。他最令人動容的一句話:「個人可以退,但台灣不能輸掉面板業。」此一胸襟,正是所有亟思競逐全球的產業所應學習的。

郭台銘的胸襟亦值得一提。欣賞當年一統大漠的成吉思汗、正效法其開疆闢土精神的郭台銘,向以對員工大方著稱,在此一世紀併購案上,他則以22%的溢價與奇美電換股合併。這個出價與奇美電的真實價值間一時尚難判絕對的高低;但他最大方的是保留了奇美電這個名稱,不論是基於奇美電已累積的企業形象或其他考慮,主併者給了被併者最大的尊重;未來一旦郭台銘設下的1+1>5併購綜效展現,成為全球前三大、甚至第一大,揚名世界、創造歷史的既是鴻海集團,也同時是「奇美電」。

然而,無論併購理論抑或歷史經驗都提醒,企業併購是風險處處,成功整合的比率很低;要發揮1+1大於2的綜效,必須面對組織調整、技術調和、資訊系統相容、管理及基層員工磨合、企業文化融合等種種整合的風險。儘管鴻海已有多次企業併購的經驗,應已訂出併購後快速融入的運作模式,但企業、產業各有其特性,更何況還設定了1+1>5的高目標。尤其,這次兩大集團旗下面板事業的大合併,所要達成的規模經濟,非僅是在產能的加總、生產尺寸結構的調配,還將擴及海外據點、產業供應鏈及國際市場的整合,要展現綜效的難度勢必更高。

但此一世紀併購能否留下世紀綜效的挑戰,不只要靠企業自身的全力以赴,更需要政府政策的加持。一個最現實的狀況是,目前面板業尚在禁止西進登陸投資之列,但中國大陸既有的市場規模、高成長潛力及面板應用的日廣,卻是全球面板大廠的必爭之地,而台灣面板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已在大陸全面布局,被禁足的台灣面板業即使得以迂迴、繞道西進因應,也是綁手綁腳施展不開。因而若現況不改,即使兩大面板業的合併順利整合、規模產能做到第一大,也還是無法放手逐鹿全球最大的市場,又如何奢談挑戰南韓、做到「世界的台灣」?因此,西進政策鬆綁的加持,才是1+1能否大於2、等於5、甚至是10的關鍵要素之一。業者已經想得透徹,那麼,政府呢?不知如何管理就乾脆禁止,絕非正途;政府該與產業好好談一談了。

1+1>5 不能毀於政府之手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新論-中國的黑暗大布局
  • 2009-11-14
  • 旺報
  • 【顧爾德】

     中國總理溫家寶剛出席了在埃及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他在記者會上被問到一個尖銳、卻也是全球都關切的問題。

     溫家寶被問道:中國是否只對非洲天然資源感興趣,而且在攫取資源過程中剝削非洲人民?溫家寶回答說,這種批評「由來已久,不值一駁。」他指出中國半個世紀前就幫非洲蓋了「坦贊鐵路」(連結坦尚尼亞與贊比亞的鐵路),「並沒有從非洲拿過一滴油、一噸礦石」、「中國對非援助從來都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他拿出數據說明,中國只占非洲石油出口的13%,中國的石油公司在非洲年營業額還不到美孚石油三分之一。

     中國援助並非全無條件

     溫家寶只回答一半實情。中國對非援助不只是為了天然資源,但天然資源的確是中國核心利益。中國的援助也不是沒有附加政治條件──至少和台灣競爭邦交國上就是有的。

     透過投資天然資源、金援、貿易以及移民移工,中國近20年來在非洲勢力坐大,引起歐美緊張。為什麼中國可於短期間在黑暗大陸打敗與當地有數百年關係的歐洲殖民母國,以及實力遠超過中國企業的西方跨國公司?

     這要感謝美歐主導的IMF,過去IMF在金援非洲國家的附加條件,常是要求這些國家把公營事業私有化,並建議當地停止發展不具經濟效益的農業。西方國家在提供金援時,還會要求受援助國進行政治改革。IMF的經濟藥方,經常讓非洲國家經濟、財政陷入困境,農業破產、叛亂迭起。而要非洲那些獨裁者搞民主化,更難如上青天。

     1990年代初,剛經過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國際上受到制裁的中國悄悄地來到非洲找朋友。非洲人發現,中國人很務實,不跟你談什麼「政治透明化」,只跟你談生意。中國標榜的外交基本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一就是「互不干涉內政」,這讓非洲獨裁領袖們聽了安心多了。於是來自東方的威權國家和非洲獨裁政府一拍即合。更重要的是,在改革開放經濟大潮中翻滾的中國商人與官員,深知如何經營政商關係,因此和非洲政府高層們水乳交融、互利互惠。

     中非關係性質有所變化

     中國援非「套餐」,常以貸款或公共建設綁某項天然資源開發計畫。這對非洲國家很受用─歐洲跨國公司來開發天然資源,還要求政府配合一堆措施,中國人卻不要求政府配合什麼,還附贈基礎設施或金援。

     中國在非洲的確不只搶天然資源,大量溫州商人在那裡進口中國便宜貨品販賣,中國包下的工程引大批中國勞工。中國人在非洲不像西方跨國公司只著眼於最有賺頭的大事業,中國人從礦產、貿易、地攤、餐廳到色情產業,樣樣甘之如飴。

     中國大舉入侵非洲也產生很多衝突:自許「勤勞」的中國人瞧不起「懶惰」的非洲工人,中國公司的工資也低於西方跨國公司,因此,管理階層與當地員工衝突不斷。中國企業大肆開採森林等天然資源、獵殺野生動物運回中國,破壞生態;中國出口大量武器到非洲,助長非洲內戰。而在非洲腐敗的政治環境中,中國投資金援的最大受益者僅是一小撮政治權貴而非一般民眾。種種因素埋下非洲民眾對中國的敵意,考驗著中國在非洲的發展。

     中國前駐坦尚尼亞大使何英回憶說,1965年中國研商協坦贊鐵路時,總理周恩來說:「窮人幫窮人是出於真心真意,不會有什麼企圖,被幫助者會受惠不忘;富人幫窮人,即使沒有企圖,也會使人感到恩賜或施捨,被幫助者不會受之坦然。」如今,中國不再是窮人,中國援非也不是全無企圖。這種雙邊關係肯定也不會是1955年萬隆會議時代標舉的亞非關係。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必堅:新兩岸關係加速形成
  • 2009-11-14
  • 中國時報
  • 【王銘義、亓樂義/台北報導】

▲前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范揚光攝)

 ▲前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范揚光攝)

     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長鄭必堅昨天在台北強調,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在加速形成;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去年底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的六點意見,既表明中共領導集體的「眼界決定境界」,也預示著兩岸關係的「思路決定出路」,開闢兩岸關係新格局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

     被視為中共中央近年來最重要智囊,「中國和平崛起」論述建構者的鄭必堅,應邀來台參與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鄭必堅昨天發表《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和前瞻》主題演說時,對中共對台政策動向與未來兩岸關係演變提出前述論述。

     鄭論述反映北京的政策態度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雖非兩岸官方共同授權舉辦的政策議題研討會,但中共決策部門核准鄭必堅訪台,並發表主題演說,有關鄭必堅對兩岸史觀、涉台國際因素、台灣統獨生態等論述,應可充分反映北京的政策態度,這也將是今後北京對開啟政治議題商談的重要基礎。

     談到兩岸關係複雜演進時,鄭必堅說,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出兵台海干預中國的內政,是導致兩岸分隔的最重要外部原因;多年來,美國一直將台灣作為「不沉的航空母艦」,讓台灣成為西方對中國實施圍堵戰略的重要一環,直到今天,台灣還沒有真正擺脫對舊格局的依附,冷戰思維依舊影響著台海形勢。

     冷戰思維依舊影響台海形勢

     鄭必堅指出,自一八九五年以來的一一五年間,兩岸真正密切的往來不到廿五年,使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台灣意識」,但台灣人民要求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絕不等於「台獨意識」。他並說,台灣主流民意否定台獨,期待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走向十分清楚,「台獨的沒落與衰敗也是必然」。

     對中國面臨的發展形勢,鄭必堅指出,正處在發展機遇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的中國面臨五大挑戰: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巨大規模自然災害,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和軍事的種種壓力下可能出現的危機帶來的挑戰。

     面對如此嚴峻的重重挑戰,鄭必堅強調,中國堅持謀求三個超越:超越西方大國近代以來依靠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完成工業化進程的老路;超越當年的德日等軍國主義依靠發動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的老路;超越前蘇聯霸權主義搞超級大國爭霸和爭奪勢力範圍的老路。

     AIT台北辦事處派員旁聽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日報-中國農產品發展的劣勢與優勢
  • 2009-11-13
  • 旺報
  • 【記者劉嫈楓/整理】

     評論解讀糧食問題為世界關注,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學者李昌平於《南方日報》發表評論,就中國農糧問題提出見解,並剖析中國農糧策略中的得失利弊。

     全球化日益深化是大趨勢,「農產品武器化」也是大趨勢。發達國家主導的「糧食武器化」戰爭正在悄悄升級為「農產品武器化」戰爭,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主權安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最近20年,隨著發達國家主導的虛擬經濟日益占據重要地位,且生物能源產業化的腳步也越來越近,發達國家主導的「糧食武器化」戰爭正在悄悄升級為「農產品武器化」戰爭。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主權安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加入WTO以來,雖然有了大豆產業淪陷的教訓,但依然沒有對「農產品武器化」戰爭和食物主權安全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國是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幾乎是世界人口的1/4,但耕地只占全球7%。中國的食物主權安全不僅是國內的高度敏感問題,也是全世界的高度敏感問題。任何時候,中國都必須力求自力更生保障食物主權的安全性。

     在正視中國面對「農產品武器化」所處劣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優勢。第一,由於中國是人口超級大國,農產品市場的總量非常巨大。從這個角度看,「農產品武器化」是大國的遊戲,即小國對大國使用「農產品武器」的威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大國對小國使用「農產品武器」的威力是非常大的。第二,中國勞動力豐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優勢明顯。在全球範圍內,任何國家都不能夠對中國實施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武器化」戰略。

     第三,中國市場總量龐大,中國可以有策略向周邊小國開放非主要農產品市場,如特色水果、小雜糧和原料性農產品等,引導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造成其國內眾多農民對中國市場的永久依賴。這是改善中國周邊環境的事半功倍之策。

     第四,中國在種子、肥料、農藥、農業裝備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有相對的技術和產業化優勢,可以為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農業現代化提供服務,並使之產生依賴。

     在「農產品武器化」時代,中國如果增強防範意識,同時利用自身市場需求總量大、主要農產品產量大且自給有餘和農業基礎及技術相對發達的優勢,對外實施「農產品武器化」戰略,完全可以趨利避害,大有作為。不僅對中國外交工作、國防工作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對中國改善國際環境和增強國家安全意義深遠。

     (摘錄自《南方日報》2009-11-12,作者李昌平為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原題為:「正視我國農產品武器化所處的劣勢」)

南方日報-中國農產品發展的劣勢與優勢|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兩岸新局 在良制非兩制

【聯合報╱陳長文/法學教授(台北市)】

2009.11.13 03:47 am

一九九一年筆者率領海基會同仁,在北京會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吳先生提到,兩岸關係從總的方面講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希望繼續保持。筆者則建議,應以開創性的作法,處理兩岸關係發展,不要拘泥於形式,重點應在「良」制而非「兩」制。

今年適逢兩岸分治六十周年,率團參加「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鄭必堅團長,是享有令譽的「數學家」,素以簡明的加、減、乘、除等數學題,對中國和平崛起作出相當精闢的闡釋,筆者將之引申到兩岸的發展上。

從加、減法來說,兩岸原本不存在「併吞、反併吞」、「分裂、反分裂」問題。但這樣的誤解卻長期阻礙了兩岸的發展。

至於乘、除法。如果「一國兩制」意味的只是單方的「沾光」獲益,只表示台灣能擁有廣大發展腹地,同時能共享大國榮譽,那也過於勢利與狹隘。反之,抱持幸災樂禍、靜觀待變的心態,將兩岸發展寄望在大陸內部的「騷動變化」,那也是極其要不得的想像。

筆者認為兩岸關係應該是兩個整數之間的關係,或許以「公約數」與「公倍數」作討論最適切。

兩岸如何求同存異?兩岸同文同種,本來就有最起碼的最小公約數,從而,尋找最大公約數是兩岸關係進程論述的重心主題。

然而,隨著兩岸馬、胡兩位領導人歷史交會,以及自金門協議以來,近廿年一點一滴逐步累積的善意基礎,去強調或尋求「公約數」,應該已不成問題。

現在要籲請責成的,反而應該是從「公約數」遞嬗到「公倍數」問題:也就是說,兩岸關係應該從過去萃取精煉,典範轉移到大開大闔的大氣度、大志氣階段。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