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09.11.26 03:49 am
大陸方面對兩岸政治互動的進程,似乎出現了「主急派」與「主緩派」的分歧。
最近的事例是:一、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發表專文指出:「和平發展……這是很長的階段……大陸不可有急功好利的思想,不可簡單化和急躁化,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那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膚淺認識。」章念馳說:「要……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種意識。」這是「主緩派」。二、解放軍少將羅援公開演講則表示,馬英九當選後,「以犧牲統一為代價/以細微分裂為目的」,所提「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是「和平分裂」。這是「主急派」,言下所顯露的可謂正是對岸六十年來一直存在的「某種意識」。
二人雖有歧見,但對馬英九總統的評論似有交集。正如前述,主急派羅援將馬總統的「三不」解釋為「和平分裂」,而語透不耐;其實,主緩派章念馳在文中對馬總統的相關評論,則較羅援更露骨。章說:馬英九是「蔣經國第二」,因此注定不會「出賣台灣」,也注定不會「成就統一」。
除此,章羅二人對台灣的社會民情亦有相似的評估。羅援指出:國民黨主政,但民進黨仍有四成左右的支持率。大陸雖然釋放許多善意,但支持統一的未上升,支持獨立的也沒有下降。他又說:「永久維持現狀就是和平分裂。」章念馳對台灣社會民情的觀察則是:「(兩岸關係)迅速的改變雖是歷史的必然,但似乎來得太快……讓嚮往台獨者感到絕望,讓要求維持現狀者感到慌張。」
章羅二人對台灣的主政者及社會民情既有相似的評量,卻何以會出現「主急/主緩」的不同主張?借用章念馳的語彙來說,這是因為主急派仍自陷於過去那種「危機管理」(不統一就是危機)的心態,而主緩派則已將心態調整為「機遇管理」(和平發展就是機遇)。
章指馬總統不可能「成就統一」,羅指馬總統的「三不」是「和平分裂」。這是他們對馬總統的評量;但由前述他們對台灣社會民情的見解,可知他們也明白馬總統的政策與思維,其實是在台灣民主體制中現階段的必然立場,任何中華民國的主政者皆沒有脫離民意的可能性。由於民意的彰顯與影響,中華民國已不可能反覆到再出現如李登輝、陳水扁那般操作台獨的總統(「危機管理」已經做到),但也不可能在現階段出現一個主張立即統一的總統(台灣也有台灣的「機遇管理」)。所以,北京方面應當知道,不論是「危機管理」或「機遇管理」,在台灣主導兩岸關係的主體始終是主流民意;李登輝、陳水扁因失去民意支持而失勢,馬英九也必須與民意並肩而行。倘若北京能認清最後的話語權是掌握在台灣人民手中,自會對主急派或主緩派作出高下軒輊的評量。
章念馳的發言,令人想到前海協會長汪道涵。汪在十二年前(一九九七年)就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他說:「一個中國並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一個中國。」並指出:「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汪道涵的此一論述,發表在總統大選飛彈危機的次一年,從今天的角度看,可謂當年已將「危機管理」調整為「機遇管理」;而如今所謂「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維持現狀」,皆亦可說是將「危機」轉化成「機遇」的不同途徑。這也就是本報歷來主張的「以過程論取代目的論」。準此以論,主緩派是主張化危機為機遇,而主急派則不啻是反其道而行,欲化機遇為危機了!
兩岸關係確實是曲折反覆,損益互見。維持現狀,就是維持機遇、避免危機。再借用章念馳的話:兩岸皆不要簡單化躁進化,要有「停利」的理智;亦不要一遇矛盾就埋怨後退,須有「停損」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