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中國農產品發展的劣勢與優勢
- 2009-11-13
- 旺報
- 【記者劉嫈楓/整理】
評論解讀糧食問題為世界關注,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學者李昌平於《南方日報》發表評論,就中國農糧問題提出見解,並剖析中國農糧策略中的得失利弊。
全球化日益深化是大趨勢,「農產品武器化」也是大趨勢。發達國家主導的「糧食武器化」戰爭正在悄悄升級為「農產品武器化」戰爭,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主權安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最近20年,隨著發達國家主導的虛擬經濟日益占據重要地位,且生物能源產業化的腳步也越來越近,發達國家主導的「糧食武器化」戰爭正在悄悄升級為「農產品武器化」戰爭。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主權安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加入WTO以來,雖然有了大豆產業淪陷的教訓,但依然沒有對「農產品武器化」戰爭和食物主權安全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國是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幾乎是世界人口的1/4,但耕地只占全球7%。中國的食物主權安全不僅是國內的高度敏感問題,也是全世界的高度敏感問題。任何時候,中國都必須力求自力更生保障食物主權的安全性。
在正視中國面對「農產品武器化」所處劣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優勢。第一,由於中國是人口超級大國,農產品市場的總量非常巨大。從這個角度看,「農產品武器化」是大國的遊戲,即小國對大國使用「農產品武器」的威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大國對小國使用「農產品武器」的威力是非常大的。第二,中國勞動力豐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優勢明顯。在全球範圍內,任何國家都不能夠對中國實施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武器化」戰略。
第三,中國市場總量龐大,中國可以有策略向周邊小國開放非主要農產品市場,如特色水果、小雜糧和原料性農產品等,引導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造成其國內眾多農民對中國市場的永久依賴。這是改善中國周邊環境的事半功倍之策。
第四,中國在種子、肥料、農藥、農業裝備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有相對的技術和產業化優勢,可以為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農業現代化提供服務,並使之產生依賴。
在「農產品武器化」時代,中國如果增強防範意識,同時利用自身市場需求總量大、主要農產品產量大且自給有餘和農業基礎及技術相對發達的優勢,對外實施「農產品武器化」戰略,完全可以趨利避害,大有作為。不僅對中國外交工作、國防工作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對中國改善國際環境和增強國家安全意義深遠。
(摘錄自《南方日報》2009-11-12,作者李昌平為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原題為:「正視我國農產品武器化所處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