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聞時事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開放變成無情屠戮

【經濟日報╱社論】

2009.11.13 03:46 am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府院定調,在明年初的第五次江陳會簽署,兩岸經貿互動將展開一個高度自由開放的新紀元。隨著此一關鍵時刻逼近,許多人更加憂心台灣可能遭受重大衝擊。民進黨大膽估算會有近200萬人因而失業;若干內銷型傳產業者擔心一旦便宜貨大舉叩關,工廠會倒一堆;更有學者疑慮,台灣會跟香港一樣,貧富差距急遽擴大、房價高得令人望之興歎。

這種種疑慮,或許有些渲染誇大,但也非全無憑據。最根本的依據就是,兩岸之間勞動成本相去甚遠,過去靠著人為障礙、運用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強力阻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商品進入台灣,才勉強保住某些產品的銷路、許多勞工的飯碗。當兩岸間建立某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大部分壁壘相互去除,相對欠缺競爭力的商品、勞工、工廠,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丟兵曳甲、走投無路。

不過,順此邏輯推論,則不但ECFA簽不得,與任何相對有競爭力的貿易對手也都不許簽署FTA;因為其後果無殊,都是拆除貿易壁壘打擊備受翼護的弱勢產業與勞工。於是,為保護國內所有相對不具競爭力的工廠、勞工、產業,我們要築起更高、更廣、更堅固的長城,只准我們輸出強勢產品,永遠不許他人越此雷池一步。則在從歐盟到北美,從東協加一到東亞共同市場,鋪天蓋地而來的自由貿易區塊交織重疊,將台灣的貿易空間完全掩蔽的潮流之下,台灣將只能蜷縮在長城牆角,相濡以沫了。

有為者固不甘如是,即使沒有志氣的人也應該知道,這是自尋死路、自掘墳墓,根本沒有明天。然則我們就只有被迫打開大門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豺狼虎豹,任眾多勞動者無業可就、許多傳統工廠關門大吉、若干弱勢產業灰飛煙滅,而房價高漲入雲、貧富判若霄壤?

其實箇中大部分問題,靠一個方法泰半可以解決,所餘者再配合一些相關措施,即可處理妥當。這一個雷霆萬鈞的妙法,說穿了也沒什麼了不起,就是讓台灣的勞動者跳脫廉價勞工的威脅;而其關鍵則在於教育、訓練與工作倫理。今天不論無一技之長的體力工,或是欠缺競爭優勢的傳產工廠,面對來勢洶洶的廉價陸勞之所以節節敗退,一言以蔽之,就是技術層次低下,本身不具特色、專業能力薄弱;因而只能以低價、封閉市場阻止競爭者進入以求苟全。只有憑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教育訓練,以及創新、研發、優化,讓他們成為管理、領導、運用廉價勞工及材料創造更高價值者,才能將對岸的威脅遠遠拋開,不虞失業、關廠,反而能乘勢而起、左右逢源。

當大部分台灣的勞工可以如此,即永遠解決失業威脅;大多數企業如此,就沒有仰賴保護以苟延殘喘的必要;而所得分配自不致嚴重兩極化,房價高低也不會令人心發狂。

不過,房價,在前此社論中我們已指出,儘管有移花接木、一石數鳥妙計可平抑於無形之中;創新、研發就許多企業經營者而言,已成為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只是我們所強調的主要對策,讓多數台灣勞動者跳脫陸勞威脅這一項,卻困難重重,甚至了無機會。日前洪蘭教授直批台大醫學系上課風氣而引發的一片揭露各大學歪風的浪潮,可悲地透露了迷於上網的大學生,配合一意追求SSCI或SCI那些無人引用論文的教師,加上貶抑職業教育、輕忽技術訓練的教育當局,正集體扼殺了唯一的出路,讓ECFA或任何開放變成無情的屠戮。這樣的台灣,還是自我封閉吧!

當開放變成無情屠戮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新論 歐巴馬亞洲行的重大意義
  • 2009-11-11
  • 旺報
  • 【劉復國】

     歐巴馬即將展開上任以來首次出訪亞洲行程,目前依據美國國務院所公佈的詳細行程安排如下:11月13日訪日本、13-14日在新加坡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經濟領袖會議、15日舉行第一屆「東協與美國高峰會」、15-18日訪問上海和北京、18-19日訪南韓。

     宣示美國要重回亞洲

     由於當前美國正面臨金融危機、伊拉克與阿富汗問題、新興經濟大國的挑戰、全球治理氣候變遷和開發替代性能源的全球性挑戰,再加上在布希政府時期單邊主義所引發的全球反美情緒,都成為歐巴馬急切要處理議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須與東亞重要國家協商進行合作,而且歐巴馬也想要盡速改善布希政府忽視東南亞所留下戰略上不利態勢,益使其亞洲此行除外交意義之外,並兼具深遠的戰略意涵。

     目前從其選擇所將訪問的四個國家、以及所安排的兩場多邊和四場雙邊高峰會議,將進行相關國際議題討論與合作,依議題內容可以概分為三個層次:全球性(氣候變遷、能源問題、全球金融危機、防擴散問題)、區域性(美日安保、美國參與亞洲區域主義、北韓核武、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危機)、和雙邊問題(東協與美國、美韓、美日、美中)。

     對美國來說,此次藉著元首外交,除了與亞洲重要國家就國際議題共同合作尋求解決之道外,最重要的是要傳達出美國要重回亞洲的強烈訊息。

     加強深化與東協關係

     今年7月美國甫與東協正式簽訂「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正式表達美國欲與東協深化關係的具體起點;11月美國便積極促成與東協舉行高峰會,充分展現美國對東南亞改採積極性政策。尤其體認東亞共同體已在形成過程中,而美國仍然是局外者,這將極不利於美國的利益。

     美國國務院東亞助卿坎博(Kurt Campell)曾於10月底,指出歐巴馬將會東協與美國高峰會上,正式邀請所有東協領袖明年到美國舉行下一輪高峰會,希望透過增進高層的互動強化雙邊關係。

     歐巴馬與胡錦濤的雙邊高峰會是其此行的重頭戲,其主要目的是欲積極促進美中關係的發展,期待與中國方面共同合作面對國際的問題。雙方會談將涉及全球性議題(金融危機、氣候變遷、武器管制和防擴散議題、能源安全)、區域性議題(北韓、伊朗、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雙邊議題(美中軍事合作)等等。有關軍售台灣問題,美國官員表示政策敏感的未變,也不想調整現存結構,因此,此次並不在議程中;但似乎北京方面將利用此機會向歐巴馬提出,以強調一貫的立場。

     積極尋求與中國合作

     美國官員明言美中合作,是未來促成解決這些國際問題的關鍵因素。在當前現實環境中,美國確有不得不與中國合作之勢,美國積極尋求中國合作固然在國際社會中可形成領導效應;但這也將逐漸促成國際雙元領導格局,中國影響力更將進一步擴大。

     當前亞洲的重要性已經大幅提升,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的財富與經濟動力逐漸轉向亞洲,也使美國不敢忽視這項事實。白宮發言人曾向媒體表示,歐巴馬總統此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促進美國與亞洲國家間的合作,在一些有關雙邊和全球重大利益問題上增強交流。強化美國參與亞洲的重要動作,應該是歐巴馬此行所要強烈表達出來的政策訊息。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