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念平台-兩岸和平尚未「崛起」
  • 2009-11-16
  • 中國時報
  • 【顧爾德】

     學者趙春山上個月提出兩岸政治性對話三項「準備工作」:「ECFA、MOU完成簽署」、「國內達成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被視為馬政府對兩岸政治協商所放的氣球;剛閉幕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中國代表的發言,則可視為北京方面對臺北「三項準備工作」的初步回應。北京的反應其實令人失望。

     出席會議的中方代表以「中國和平崛起論」建構者鄭必堅最受注目。這套理論的基礎是:從改革開放經驗得到一個「打破了近代史上某些大國崛起陳規」的發展模式:中國證明不爭霸也可以崛起。基於二十世紀末改革開放經驗,認為中國在二十一世紀若要繼續崛起,就須維繫對內對外和諧與和平的關係。

     鄭必堅的理論被視為一個溫和、務實的,也緩和了外界對中國崛起的不安。依和平崛起論,與台灣和解,符合中國發展利益。但是當鄭必堅此行論述兩岸關係時,卻未表現出進行「和平崛起」大論述時那務實的態度。

     例如,談台海問題依然從韓戰美國「出兵台海干預中國的內政」談起,認為至今「台灣還沒有真正擺脫對舊格局的依附,冷戰思維依舊影響著台海形勢。」令人好奇,當他論述中國和平崛起時,可以把改革開放做為起點,不去談之前反帝反霸鬥爭,為什麼談到台灣問題,又回到韓戰、冷戰?到底是台灣人還未出冷戰舊格局,還是鄭必堅在理解台灣時陷在冷戰舊思維?今天台灣民眾對中國的不安,絕非是受到韓戰、冷戰歷史陰影的籠罩,而是對中國無法對台灣的自主地位提出明確保障的猶疑。

     也因為鄭必堅無法務實地瞭解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感受,因此宣稱:「台獨的沒落與衰敗也是必然」。他也是從歷史來論證指出:一百一十五年來,兩岸往來不到廿五年,使台灣社會形成「悲情意識」。

     台灣民眾的確未完全走出過去的悲情意識,但最主要原因在於台灣沒有對過去一百一十五年歷史有公平完整的回顧。鄭必堅也未反省,從一九七○年代以來,中國在國際上對台灣無情的打壓也是讓這種悲情延續的重要原因。

     即使悲情存在,台灣人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國際上開拓經貿,永遠務實、樂觀,這種精神不輸給和平崛起的中國子民。台灣人不是陷在歷史悲情、冷戰遺緒中處理兩岸關係,一樣是以務實態度、和平精神看待兩岸。對台灣人而言,不只經濟利益是務實的,政治、社會的民主自主,也是務實的目標。

     鄭必堅視兩岸問題為冷戰的歷史尾巴,因此可能無法正確地理解台灣提出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提「國際社會接受」。依其邏輯,冷戰結束,國際社會不會再用圍堵的戰略目標來反對兩岸政治談判,國際阻力已經沒有了。問題是,亞太戰略利益不會隨著冷戰結束就不存在了。

     會談中,中方代表一再表達的立場是:「統一」的「目標」、「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可討論,可討論的是統一的「方法」與一個中國的「內涵」。他們提出的方法內涵還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老套,甚至露骨地表達不期望民進黨執政。這種態度實在難符合台灣「國內共識」。

     鄭必堅台灣行說明了一點:兩岸政治談判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做好。(作者為專欄作家)

觀念平台-兩岸和平尚未「崛起」|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