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青睞指標產業

【聯合報╱記者鄒秀明/台北報導】
2010.01.11 02:48 am
到目前為止,已有華夏與上投摩根兩家基金公司準備好了,在台開立股票交易帳戶,就等本周六MOU生效起跑,最快下周一就能錢進台股。

圖/經濟日報提供
QDII到台灣會買什麼股?誰是中資最愛?一般認為,台灣的「指標性產業」最能吸引QDII,尤其上海交易所與深圳交易所將在元月18日共同推出「中港台500指數」,這檔兩岸三地的投資指標,極可能成為QDII的參考依據。
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的成分股包括中港台三地的五百檔股票,國內各大產業龍頭股如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宏達電、廣達、仁寶、友達、台塑、中鋼等傳產股等都納入其中,不排除成QDII 最愛。
在大陸具知名度、銷售通路或品牌形象的上市櫃公司,由於熟悉度較高,也可能成QDII瞄準對象。
至於金融、原物料等產業,具備戰略性角色,通常是特許事業,也容易吸引QDII的青睞,對國內市場而言,金融產業也會出現中資的入股題材。
QDII青睞指標產業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DII投資總額 央行想「打折」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邱金蘭、夏淑賢/台北報導】
2010.01.11 02:48 am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本周六(16日)生效,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即將投入台股,金管會本周將公布QDII投資規範。

QDII投入台股將帶動外資匯入,央行擔心台幣升值效應進一步發酵,希望金管會合作打擊熱錢。圖為央行總裁彭淮南(左)及金管會主委陳冲(右)。
(本報系資料庫)
對於目前受到熱錢侵襲的匯市來說,央行高層坦言,「無疑是火上加油」,因而將和金管會磋商,對原規劃約300億元的額度,央行希望「打折」,全案已報政院裁示。
除了規範QDII來台投資總額外,金管會呈報行政院的草案中,在QDII投資單一個股的持股上限,也另訂限制。一般上市櫃公司持股上限是10%;特殊行業,如單一QDII投資單一金融業個股上限是5%,全體QDII投資單一金融業個股上限是10%,且不能擔任董監事。

經濟日報/提供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抓住「完美風暴」的投資良機
2010/01/11

我的好朋友阿達最近在和其遠方好友MSN時提到:「各位投資夥伴,火箭準備升空,繫好安全帶,不要被甩出去。」這段話用來形容當下台股個股的激烈震盪與行情走勢實在貼切,2010年台股作戰確已不同於2009年投資獲利的順暢,投資者不但要有膽識,且在行情上下震盪中要耐得住,才能獲利。
當下台股行情正連接全球投資市場的「完美風暴」,該風暴從國際商品市場蔓延到新興市場股市,一場由資金、景氣和氣候集結而成的金錢移動潮,在全球正形成行情大震盪中:
1、資金:國際熱錢看準現在全球主要中央銀行掙扎在保住經濟復甦成果或者升息抗資產泡沫中,於虎年初始就以低利率+寬鬆資金引領貪婪大肆入市,台股外資已連續14日買超共1,250億元,股匯市雙受影響震盪激烈。
2、景氣:新興市場經濟脫離谷底上揚明確,歐、美雖看到初步復甦,卻仍未見真正繁榮成長的安寧(美國2009年11、12月失業率仍超過10%),期待繁容空間乃很大,這樣內容更催化資金的有恃無恐。
3、氣候:2009年入冬後國際天候劇變,北半球高緯度國家面臨嚴重寒害,延續至2010年初中國華北低溫攝氏零下32度,創40年最低、美東更連日暴雪出現25年來最冷冬天,國際資金趁勢率先啟動全球原物料價格翻揚,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7日原油上漲19%、銅價上漲10% ,就過去歷史經驗,全球最投機資金啟動商品行情後,股市最活絡、最有活力但也震盪最激烈內容會緊隨出現,元月份台股正往這方向邁進。
虎年進入台股的外資絕大部分應是本波「完美風暴」下的全球投機資金一環,其可能形成的錢潮風暴,必須從歷史回顧中找答案。
台灣政府1983年開放外資進入台灣資本市場,間接造就1985~1989年四年間新台幣大幅升值約54%(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由1比40升值到1比26),帶動台股由不到千點,漲至1990年的12,682歷史高點,這波由氣候點燃的投資「完美風暴,內容更甚於1985~1989年資金情境,它裡子很扎實,影響會很大。
亞洲在這波經濟衰退後復甦最快,這波外資大舉入侵亞洲,不只限於台灣,南韓、印度及台灣分占1、2、3名,總計已近600億美元,這與台灣1985~1989年曾有過的外資潮不同。過去外資在央行勸阻下,都會撤出台灣,但是今年完全不同,近11個交易日「已遵照央行指示」加碼台股近新台幣千億元,這對台股是潛在大動能,這股動能在「完美風暴」基因不變下,第一季台股行情會很可觀。
從2000年起計算亞洲四小龍股市,韓股上漲63.68%、港股上漲28.95%、星股上漲14.68%,台股因政策面牽絆在新興亞洲興起時逆勢下跌3.09%,台股沒有享受到資金澎湃本益比拉升行情,隨著兩岸合作關係加速進行,繼2009年外資買超台股4,801億元後,台股2009年漲幅已逆轉向上排名第一,這是大好兆頭,我們在討回公道。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讀中國貨幣政策從緊的訊息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11 03:21 am
中國人民銀行上周四發行的3個月期人民幣600億元票據利率,意外提高4個基點(0.01%),由去年8月的1.3280%上調到1.3684%;幅度微小,但被解讀為貨幣政策緊縮的訊號而引發市場震撼,上證指數當天大跌,亞洲股市亦連鎖反應。「激勵政策退出」被視為今年全球經濟情勢的最大變數,已與美國並稱G2的中國大陸尤其動見觀瞻;但以人行近期行動方向及昨天國務院發布管制房地產通知的措施而言,人行此舉的防禦性重於攻擊性,貨幣政策或從緊,但不致立即緊縮。
央行票據是央行收回銀行流動性的一種方式,發行利率的高低既反映央行收回流動性的決心,也影響銀行繳回流動性的意願;因此上周人行調高發行利率,被視為官方將緊縮貨幣政策的指標。基本上,人行確實正在收緊流動性,近三個月來的公開市場操作都處於資金淨回籠狀態,連同上周發行的票據,人行收回凍結的資金正逼近人民幣1兆元;但提高短票利率,是否代表力度加大或有更積極的緊縮政策隨後而至,更受市場關注。
就近月大陸經濟情勢而言,人行此舉是被動因應;主要是近日到期央票增加、人行為穩定匯率而釋放了更多的流動性,促使人行提高資金回籠誘因。另方面,年初一般是銀行衝刺放款及企業安排全年融資計畫的高峰,若不預為防範,首季新增信貸可能再次井噴,因而人行在此時向銀行示警。尤其去年前11個月人民幣新增貸款已達9.2兆元,幾是前年的兩倍;在經濟尚未回溫或生產過剩下,這些新增貸款誘發通膨預期的機率不高,但現今生產者價格上漲,部分產業產能還吃緊,抑制信貸的擴增已屬當務之急,也促使人行出手。
此外,人行上周的示警亦是溫和的,只調高了4個基點。人行去年7月第一次調高短票利率,當時提高6個基點,一個月後再提高36個基點;市場現在應關注的是,人行接下來會否也上調更具指標性的1年期票據利率。自去年7月人行重啟1年期央行票據以來,下半年新增貸款增幅走緩,顯現此一工具的威力。因而一般預料,在這項工具尚未完全用盡或失效前,人行尚不需要動用更激烈的貨幣政策工具,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存放款基準利率,甚或放大人民幣匯率升幅等。
另一訊息是昨天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直指近期部分城市出現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並決定從增加供給、抑制投機性購房需求、加強風險防範和市場監管、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及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等五方面,進行房地產市場調控。這項舉措顯示,在溫和收緊流動性之際,也同步冷卻資產市場,以減輕財富效果帶來的通膨壓力,為人行爭取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環境的時間,顯露了大陸尚不願積極展開緊縮政策的心態。
再者,近期人行年度會議後釋放的貨幣政策訊息也刻意模糊,強調「魚(經濟成長)與熊掌(物價穩定)」要兼得:既要保持足夠的政策力度,支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又要穩定價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膨預期。但貨幣供給究竟多少才算適當,無論是廣義的貨幣供給M2還是信貸成長率,人行都沒有提及具體的目標;這亦顯示人行還在思索緊縮的力度,或內部還存有分歧。儘管如此,中國大陸的貨幣政策轉向跡象已明,也挑動市場神經,各方或無須過度解讀,但得小心因應了。
解讀中國貨幣政策從緊的訊息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央行举措引发全球股市紧张
英国《金融时报》 戴夫•谢罗克 报道 2010-01-08
围绕全球经济复苏和央行政策的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性,昨日再度作祟,威胁全球股市2010年的积极开局。
中国触发了这波紧张情绪。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提高了3个月期票据的发行利率,这是近5个月来的第一次,表明其明显加大了政策紧缩力度。
丰业资本(Scotia Capital)的萨沙•泰汉伊(Sacha Tihanyi)表示:“此举是刻意的,表明中国政策制定者正开始履行下述承诺:利用政策手段,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状况不会导致过于严重的资产泡沫,同时仍提供一种总体上具有刺激作用的环境。”
中国内地股市出现2周来最大跌幅,上证指数跌1.9%。
摩根大通(JPMorgan)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Jing Ulrich)警告称,2009年驱动中国股市前进的那股动力,可能逐渐放缓,尽管内需仍保持活跃,外需也在逐步改善。
她说:“我们发现,总体宏观经济环境对股市上涨的支持力度变弱——但是,鉴于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回调幅度应该有限。”
亚洲其它股市也走低,香港股市跌0.7%,东京日经225指数跌0.5%。
欧洲股市收盘时跌幅收窄,富时Eurofirst 300指数仅跌0.1%。纽约股市正午时分,标普500指数持平,但处于15个月高位附近。
Gluskin Sheff首席经济学家、策略师戴维•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表示:“美股至少被高估了25%,后市在一段时期内可能继续维持高估,但是,被高估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对任何负面消息都十分敏感。”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ortune Weekly 改革中的 中國資本市場商機
- 2010-01-11
- 旺報
- 【美商伯明翰投資管理/大中華基金研究部】
中國資本市場在持續改革的過程中,引發大量投資機會。例如股市周轉率高,讓擁有證券經紀業務的中國券商有更多的收入;為數龐大的公司等著IPO,和債券市場加速發展,都對擁有承銷業務的券商有利。
次貸危機發生時,全球都認為它的規模是1.6兆美元,只是美國14兆美元GDP的1/7,僅是局部市場的狀況。然而2008年9月開始,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全部出問題,當時歐洲並不太瞭解危機跟他們有關,10月份歐洲的銀行幾乎全部破產。11月危機傳到亞洲,韓國第一個倒下,12月危機再傳到南美洲。危機在短短三、四個月之內掃遍全球。
為何局部市場的危機最終危害全球,因為「局部」的基本假設有誤,這次金融危機即等同宣告全球化的來臨,全球化早把各地資本市場串連一起,資本市場跨越國境,在全球各個金融中心間流動。國際間的競爭變得更加劇烈。
過去十年全球發生多起交易所合併案,例如德國的期貨交易所和瑞士的期貨交易所合併,納斯達克和美國證券所的合併,荷蘭、葡萄牙、法國、比利時組建三國交易所,紐約交易所收購印度國家交易所的股權,東京交易所收購新加坡交易所股權等等,顯示全球資本市場競爭之激烈。
世界的競爭已經由企業間的競爭,升級到交易所之間的競爭。交易所的併購,就是收購對方的金融版圖,收購對方的整個市場。但有別於這樣的環境,中國資本市場則是持續快速成長。
中國資本市場 發展速度驚人
中國股市誕生於1990年12月,18年後中國股市已成為全球前大三市場。印度的市場發展160年,至今排行全球十幾位。2000年之前華爾街對中國股市還是很陌生,今日美國交易員早晨醒過來,首要關心的就是前一晚中國A股的走勢,這個轉變只花了9年。
中國資本市場不僅成長非常快速,還長成龐然大物。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就是其籌資能力,是讓全社會的金融資源具有槓桿效應,這對企業擴張有極大幫助。GE市值從開創到達1000億美元時,花了100年。比爾蓋茨開創微軟,達到1000億美元市值花了10多年。Google市值從誕生到達到1000億美元,只花了7年時間。這些大企業快速成長的背後,除了創新的商業模式,都是資本市場給予成長的基石。資本市場與實體企業運作相輔相成,中國資本市場的快速崛起,除代表過往中國經濟的成長,亦代表未來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的可能。
中國資本市場 存在三大問題
尤其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的金融體系遭受的損失比較小,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較晚,全球化程度仍有改善空間,因此受牽連的程度也小,這也代表中國資本市場仍有發展空間。
但中國市場還有三大問題:第一,投資文化。全球主要的發達市場周轉率平均是100%多。韓國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周轉率是210%。然而2009年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平均周轉率是504%。
第二、市場化機制嚴重不足。IPO採註冊制是全球成熟市場的趨勢,但中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均採核准制,實際過程當中還是以審批為主。中國股份制公司超過12萬家,其中只有1700家是上市公司,即使證監會審批加快,審批了一萬家,還剩11萬家,而且股份制公司的數量還在快速增加當中,即是說尚有大量的企業還無法有效率地獲得社會金融資源。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匯率恐升症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09 04:55 am
日前「華爾街日報」引述世界貿易資訊公司資料指出:中國大陸去年前十個月出口貨物總額達9,570億美元,已超過德國的9,170億美元,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而人民幣匯率緊釘美元的作法,確保中國大陸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優勢,幫助中國大陸商品去年在美國、歐洲和日本擴大市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則在元旦的「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再次強調中國一直在推行重商主義的外貿政策,並因此獲得巨額的貿易盈餘;在全球經濟低迷時,中國的政策無疑是掠奪性。他還說,中國的做法將導致美國損失140萬個工作機會。而克魯曼所指重商主義外貿政策,正是人民幣緊釘美元而相對其他貨幣貶值的作法。
無獨有偶,日前大陸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也表示,目前是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計畫的最好時機,人民幣一次性升值10%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同時能藉由消除人民幣升值預期,降低流入中國的投機性資金,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年應能在3%區間內上下浮動。同時,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委張曉強也表示,人民幣面臨新一波的升值壓力,可能會引發更多熱錢流入中國,增加管理的難度。
不過,中國大陸匯率政策預計仍會依據去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新華社訪問的說法定調:中國當前政策是逐步改革人民幣匯率,不會屈服國際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也因為如此,大家認定人民幣匯率該升而未升,才會不斷有熱錢湧進,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牽動物價上漲的壓力。
歐美官方與學者的不滿,可想而知;先前所謂的美元貶值是指相對歐元而言,結果,人民幣非但沒有因為美元走弱而升值,反而緊釘美元相對貶值。但美國最大的逆差來源國卻是中國大陸,因此,美元貶值非但沒有減緩對中國大陸逆差,反助中國大陸對他國擴大順差。看來,只要中國大陸出口及順差持續增加,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就不會終止。
近來不僅中國大陸再三強調不會屈服國際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包括台灣、韓國、日本也紛紛或明或暗的作法,阻止其匯價升值,亞洲似乎得了貨幣恐升症。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匯率過度或相對升值,對於出口型國家而言,都沒什麼好下場。過度升值結果就是泡沫化或引發金融危機,日本、台灣、韓國及東南亞都經歷過;相對升值的結果就是出口競爭力弱化、市占率下降,此次台灣相對韓國出口吃了大虧,也脫不了跟相對匯率的關係。
照理說,匯率升值表示國際經濟實力提升,不過倘若商品因此出不了口,那麼這個國際實力也撐不了多久,就連美國也無法例外,更別說其他國家。有人說,匯率升值可改善出口結構;不過,過去日圓、韓元、台幣或東南亞貨幣都升值過,但並沒有看出什麼出口結構提升效果,有的只是產業外移。
既然如此,大家只好競貶或阻升;問題是,匯率升貶乃相對,有貨幣貶就有其他幣值升,亞洲過去貨幣升期,最久當屬日韓台,但也撐不了三五年,短者如東南亞,一年就崩盤。強勢美元,已撐了近20年,要不是其為國際通用及準備貨幣,以其巨額外貿及財政雙赤字來看,恐怕也支撐不了現今匯價。因此,亞洲貨幣相對美元調整,未來勢必面對。
上文我們指出,匯率升值的弊端在於過度與相對升值;在相對的部分,倘若亞洲可以透過亞銀或APEC年會,討論一連繫機制,應可相當消除亞洲貨幣彼此間相對升貶問題;至於過度升值的疑慮,一旦亞洲貨幣匯率有連繫機制,至少可以避免人為的炒作。
匯率恐升症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升息大震撼
‧非凡新聞周刊 2010/01/07
2009年有膽就會贏,2010年想賺錢靠智慧。全球邁入升息元年,投資工具面臨大翻盤。升息代表復甦確立,未必全是利空,債市不利,房市少碰投資客套牢區。

為何市場這麼擔心「升息」這檔事,其實「升息」背後的意義,是象徵著經濟不再疲弱,可以取消振興經濟的措施,而升息消息反是對股市長線利多的支撐。
只是二○○九年全球投資市場大舉反彈,例如美國道瓊指數由二○○九年三月的最低點六四六九點,一口氣上漲到十二月的最高點一○五八○點,漲幅高達六四%,而且指數位置也與歷史最高點、二○○七年十月的一四一九八點已相距不遠,隨時都會面臨大幅回檔修正。
加上過去的經驗,利率由降再往上走升的階段,也代表著中央銀行又從市場抽回資金。若經濟基本面不夠扎實,尤其現階段市場認為全球經濟還不是這麼地健康,萬一央行誤判,升息對經濟又成為一把砍人的利劍,因此市場才認為,二○一○年各國央行開始升息前後,股市會以下跌修正盤表現,至於幅度,以台股為例,不少法人就認為會出現二○○○點的修正空間。
全球抗通膨,升息成主軸
專家預測,二○一○年是本波景氣觸底回春後的升息首年,寬鬆的貨幣政策即將逐步收縮、利率也將調升,這對二○○九年靠著大量資金浪潮暴衝高漲的投資市場又投下變數?只要抓住景氣回升步調與各投資工具的特性,並從中挑選高成長族群,在漲跌快速變動中一樣會賺大錢。
二○一○年為何被市場定義為「升息元年」?金融海嘯後的全球景氣在各國中央銀行大撒鈔票,維繫市場資金流動性之後,終於見到景氣在二○○九年第二季觸底回升,然而過多的資金也使得海嘯受傷較輕的亞洲市場出現資產泡沫化壓力,加上油價也快速由最低的每桶三十三美元彈升到最高八十二美元,帶動原物料、大宗物資與工業用金屬等快速上升,這些帶動物價上揚的商品平均漲幅都超過五成,通貨膨脹壓力再現。
為了避免通膨再次損及好不容易復甦的經濟,升息,已成為邁入二○一○年之後的基調,因此二○○九年底各研究單位對來年經濟展望,莫不以升息作為全年度的預測主軸。
只是各經濟區域的受損與回復程度不一,目前為止,研究單位認為二○一○上半年,除了少數國家會先宣布升息,全球主要央行仍以公開市場操作收縮資金,下半年起才會正式啟動調高利率機制,而且亞洲央行的動作會先於歐美。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憶如看天下-走過關鍵的二○○九
二○○九是如何充滿危險與機會?有人在風險中重創,也有人捕捉到百年不遇的商機(本報資料照片)
一年又將盡,回首來時路,更見二○○九是如何充滿危險與機會。有人在風險中重創,也有人捕捉到百年不遇的商機;只是不論當初如何走過,全世界其實是共同進行了一場實驗,而實驗成果的不同實繫於關鍵時刻抉擇的不同。
「在關鍵時刻作關鍵抉擇」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的事。別的不談,光是什麼時候叫做關鍵時刻,就已常讓人費思量。財經政策如果只要照本宣科就能達到效果,那麼醫師治病就也只要唸過幾年醫學課程就夠了;但問題之所以並不那麼簡單,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須研判及掌握關鍵時刻,並做出關鍵抉擇。
對照去年發生的二○○八全球金融海嘯與一九二九全球大蕭條,即使事件爆發時有諸多相似點,但今年一路走來世界各地佳音頻傳復甦在望,卻是非常有別於一九三○年代熬了十幾年才見曙光的。今年全球的許多政策都對於造成這個不同有相當大的貢獻。
解決金融海嘯 G20給了定心丸
繼去年十一月中於美國華盛頓召開的G20會議後,今年國際上多次攜手合作討論並制定全球一致性的政策方向。例如今年四月初G20的領導人在倫敦召開第二次金融高峰會,同意為國際貨幣基金會及世界銀行等機構提供一兆一千億美元資金,用來作為緊急救助款。當時亞洲許多國家其實已開始復甦,但全球市場的不安卻來自於擔心東歐可能引爆二次金融海嘯。
G20的決議相當程度地化解了市場上的擔憂,因此其實雖然這個一兆一千億美元並沒有真正到位,卻有效地增強了全球的信心,並帶動全球經濟的復甦。
刺激經濟 中美作出關鍵抉擇
以個別國家而言,中國大陸今年一月推出的十大重點產業振興計畫當然亦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中國大陸在去年十一月九日宣布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規畫於兩年內投入四兆人民幣,今年的各項擴大內需方案更一波接一波推出。
今年全球的復甦已確立是由亞洲帶動,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更自十一月以來紛紛撰文強調亞洲率先復甦的最大貢獻者即為中國大陸。
另外,作為風暴始作俑者的美國亦做了許多「非常時期,非常手段」的努力。也是接續去年十月初美國國會通過七千億美元的金融救助方案後,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二月簽署七千八百七十億美元經濟刺激計畫,以減免稅收及擴大政府投資政策重振美國經濟。
財政政策之外,貨幣政策更為積極。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國聯邦準備銀行推出的零利率政策貫串整個二○○九年至今,即使美國的零利率近來一再被批評造成商品及新興市場泡沫,聯準會在今年十二月的會議中仍表示此零利率政策仍將維持一段時間。另外,美國今年三月推出的「量化寬鬆政策」更是創美國先例。這個政策規畫挹注超過一兆美元至金融體系中,包括七千五百億美元用來購買不動產抵押證券商品,及三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這政策形同以央行印鈔票的方式提供資金給行政部門使用,甚至提供給金融及不動產行業;可以想見未來的問題一定很多,但「關鍵時刻,關鍵政策」究竟仍屬必要。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貨幣政策的退場時機與手段
中央銀行昨天舉行理事會,一如外界預期並未採取調升利率的動作,但對於房地產價格異常上漲,則宣示將以選擇性措施因應。其實,環顧世界各國,包括澳洲自10月初迄今三度升息,上週美國聯準會宣布明年2月1日為撤出大部分量化寬鬆措施的最後期限,凡此均可看出,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主要國家相率採行的對抗衰退政策,如今正面臨改弦更張的轉捩點。
為對抗金融海嘯,過去一年多來各國政府及央行陸續推出多項激勵措施,希望能夠緩和其帶來的負向衝擊。這些措施主要包含寬鬆性的貨幣政策、財政激勵政策以及金融支撐政策等。其中,寬鬆性的貨幣政策除包含調降利率外,並擴及非傳統性的擴大資產負債表操作;財政激勵政策則是藉由擴大政府財政支出彌補總需求的不足;金融支撐政策則是各國央行及財金當局透過對金融機構注資、債務保證以及擴大存款保險等手段穩定金融體系運作。
為讓經濟運行回歸常態,激勵的政策終必退場,因為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存在通貨膨脹及資產泡沫的風險;過度膨脹的財政赤字又將讓各國無力負擔嬰兒潮退休的醫療照護成本;過長的金融支撐政策也將鼓勵金融經營者的道德風險行為。雖然對政府當局而言,這三項政策的退場都有其必要性,但其中貨幣政策如何退場是最具有市場意涵且最為大家所重視。
其理在於,過去一年多來各國央行透過積極降息的手段達到提高流動性的目的。美國、歐元區、英國及日本央行分別將其政策利率,從風暴前的5.25%、4.25%、5.75%及0.5%,調降至0~0.25%、1.0%、0.5%及0.1%。非傳統性貨幣政策方面,則是透過膨脹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操作,更進一步擴大市場上的流動性。其中上述四個經濟體的央行資產負債表分別從07年6月的0.9兆美元、1.2兆歐元、800億英鎊及100兆日圓,擴大至09年9月時的2.2兆美元、1.8兆歐元、2,222億英鎊及117兆日圓。因此,各國央行寬鬆性貨幣政策的退場,除了讓利率政策回歸正常外,還必須縮小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
那麼,各國的退場時間點何在?首先,民間信貸的走向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各國央行在這兩年間之所以推出各項傳統及非傳統的寬鬆性貨幣政策,主要是希望藉由該等政策緩衝金融市場去槓桿化的衝擊,因此在目標達成前,各國央行也不太願意提早退場。具體地說,各國央行的政策操作大多以維持經濟最大成長以及通膨穩定為目標。而民間信貸的變化則與這兩個目標密切相關。當景氣好轉時,銀行會提高放貸意願,信貸也將相應成長,貨幣乘數亦將隨之上揚,致貨幣供給加速膨脹,並引發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在信貸活動轉向前,各國政府並不急於在貨幣政策上執行退場機制。其次,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體制也是必須考量的重點。其中,注重控制通膨目標的央行在信貸擴張威脅到長期通膨穩定時,縱然經濟表現仍疲軟,也勢必要採取緊縮的手段因應。相對的,未以通膨為目標的央行,在決定何時退場時就比較具有彈性。例如,今年10月初率先升息的澳洲央行,就是一個採取通膨目標區的央行,因此當通膨預期已經回復到2~3%的目標區時,澳洲央行也毅然決然的提早升息。
至於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退場手段,則取決於其資產負債表結構。其中,如ECB及日本央行等資產負債表擴張,主要係以一年內到期的短期操作工具為主,其面對的退場問題相對較小。因為其寬鬆性貨幣政策將隨著該等工具到期後自動產生緊縮的效果,並不需要透過額外的貨幣政策操作來達到退場的目的。相反的,如Fed及英國央行等資產負債表膨脹,主要係以到期日在一年以上的長期操作工具為主,即難避免棘手的退場問題。因這些政策工具不似短期操作工具般具有自然退場的特性,因此當景氣確立好轉而通膨壓力湧現時,該等央行就必須透過額外的操作來達到調控的目的;若直接在市場上售出先前購入的長期資產,又可能影響到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例如,Fed長期性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係購入公債、機構債以及MBS三方面,如果Fed在退場時選擇在市場上賣出這些先前購入的長期資產,不但將造成長天期殖利率上揚,更甚者將影響近期好不容易見到復甦跡象的房市,並撼動各國政府持有美國公債的意願,進而影響美元匯率。所以,對於這些過度膨脹長期資產的央行而言,貨幣政策退場初期,比較可能選擇一些短期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來達到緊縮貨幣供給的目的。
就此,IMF在今年9月的「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該等央行可以選擇附賣回操作、發行央行票券以及提高銀行超額準備利率等方式,以緩和貨幣乘數膨脹過快的不良效果。
社論-貨幣政策的退場時機與手段|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財經》-被深度套牢的中國經濟
評論解讀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直指在中美匯率之戰中,美國通過操縱匯率,深度套牢了中國經濟。而中國所持美國國債如何避險與增值,「債轉股」被認為是一條出路,大陸學者郭田勇反駁了這一觀點,並認為「債轉股」將使中國陷入另一種困境。
中國經濟存在很大的問題。中國政府似乎還不懂得世界經濟的遊戲規則,並已經被這套規則「深度套牢」。
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中國製造業已經出現了危機。隨之而來的是宏觀調控政策的失誤。因此,政策造成了經濟的惡性循環: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
2006年開始的樓市、股市泡沫的本質,是中國製造業企業家不想做實體經濟了,因為經營環境已經開始全面惡化,很多企業家把應該投資在製造業的錢拿出來炒樓、炒股。而政府採取了錯的宏觀調控措施。
2007年,政府推行了緊縮型的宏觀調控政策,前後6次提高利率。提高利率的直接後果,就是進一步打擊製造業的投資環境。2007年底決定給政策鬆綁,然而,2008年6月,廣東中小企業就倒閉30%,江浙兩省中小企業倒閉20%。因此,就算金融海嘯不來,製造業經營環境惡化的現實情況也會使中國經濟走入蕭條。
人民幣不該升值
這是中國經濟得的第一個病,投資經營環境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六大問題讓中國經濟的病更嚴重。
這六大問題包括:第一,人民幣匯率的上升;第二,企業成本的失控;第三,《勞動合同法》的推出;第四,出口退稅的調低;第五,宏觀調控的全面誤判;第六,今年上半年開始的隱性稅費增加。這六大衝擊使我們今天的投資經營環境更加惡化。
其中第一個問題很重要。美國短期的政治目的在於借錢,長期則要保持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歐盟目的則是通過出口拉動經濟,所以歐元最好貶值。在歐美雙方的操縱之下,美元不該升值而升值,歐元是不該貶值而貶值,而人民幣是不該升值而升值,只有中國被套進去了。
美國是如何操縱匯率的呢?第一個方法非常簡單,美國通過平准基金大量拋售歐元,所以,歐元跌美元就漲。第二個方法很厲害。首先,為了籌錢,美國開始印鈔票,但流通美元的增長率只有不到10%。,幾乎是全世界最低的,所以美元更升值了。美國政府已經完全改寫了貨幣理論。
美國政府在過去30年3次打壓黃金,以抬高美元價格。2008年10月,金融海嘯來臨,全世界紛紛搶購黃金這時,美國政府擬定了一個新政策,打破了所有貨幣理論,讓美元成為唯一的避險貨幣。
中國經濟被套牢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兩岸金融市場開放協議應坦誠公開
兩岸金融合作監理備忘錄(MOU)於11月16日火速換文後,文本就鎖進政府的保險櫃,直到縣市長選舉結束才公諸於世。MOU躲避陽光足足21日之久,將來兩岸的各種協定,從經濟、貿易到政治,是否都準備按照這種模式處理?
自從倡議與中國簽署MOU起,一年多以來,政府對於談判折衝和談判進度始終閃躲,吝於說明。因此,市井嘲諷MOU是「Money Out」,而股市作手則不斷利用各種小道消息,猛炒金融股。這些現象皆肇因於政策與資訊不透明所致,此時不檢討,尚待何時?
政策與資訊的不透明,製造許多不切實際的幻象。幻象之一是台資銀行只要登陸,就是一本萬利,商機無窮。這種謊言,連執政黨的立委也聽不下去,才有羅淑蕾公開對媒體說:「原本以為簽了MOU就可以拿到入場券,沒想到只是一張站票」。
為什麼是站票?因為,中國規定:新來的外國銀行要先設辦事處才能開分行,開了分行以後還要再等3年才能設櫃收受人民幣存款。這項限制擺明,進駐中國的台資銀行,無法受理人民幣存款業務。銀行一旦無人民幣存款,拿什麼放款?銀行只要無法開展放款業務,就只有等著喝西北風,利潤打從哪裡來?所以,台商市場的商機再大,又豈是台資銀行可以掌握、可以立即實現的利益?
台資銀行在中國所將遭遇的困境,如今已非祕密。不過,這項資訊絕非自始透明,而是被刻意隱瞞到紙包不住火的窘境,政府才公開承認障礙存在的事實。
準此,一項嚴肅的問題是:被故意隱藏的資訊究竟還有多少?真相或許只有政府才知道,但是為了凸顯政策與資訊不透明的嚴重性,可以再舉幾個政府早已知道,而市場卻仍然被蒙在鼓裡的事實。
台資銀行在登陸初期如果不能接受人民幣存款,分行還是有數種金融業習用的管道可以覓得所需的當地貨幣。第一種籌資管道就是發行金融債券,亦即發債借進人民幣,再將籌集所得的資金貸放給客戶,賺取中間的利差。此一管道如果通暢,台資銀行即可就地取「錢」,奮力克服初期的經營限制,開拓未來商機。可惜的是,中國的商業銀行法根本不允許外資銀行發行金融債券,所以「此路不通」。
台資銀行不能發行金融債券的規定,金管會是否知情?如果不知,便有失職之虞。如果知道,為何一年多來,從未見官方的分析、提醒和警告,而放任股市炒手翻雲覆雨?
第二種籌資管道是同業拆款,亦即向中國當地的銀行拆借人民幣現金,再轉貸給一般貸款客戶,以賺取兩者間的利差。可惜的是,中國的「同業拆借管理辦法」第8條規定:外資銀行在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前,不得進入同業拆借市場。換言之,台資銀行如果不能收受一般存戶的人民幣,就沒有資格向其他銀行拆借人民幣。既然如此,台資銀行在登陸初期,怕只有餐風飲露一途,如何存活下去?
存活的唯一招式顯然是:從台灣的總行帶美金去中國,再將美金換成人民幣,借給中國的客戶。所以,台灣的資金勢必外流,台灣的外匯必定減少,MOU被稱為「Money Out」,不無道理。遺憾的是,我國的經濟與金融將受到多少影響,從來沒有聽過金管會的分析和探討。這已經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年代了,政府怎會有愚弄一番敷衍兩下就能過關的想法?
台灣在歷經兩次的政權輪替後,人民對於政策透明化的要求愈來愈高,資訊縱便能隱藏一時,也無法保密一世。回顧簽訂MOU以及開放兩岸金融市場的決策過程,多少政策不見天日?一切都在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祕密談判,祕密進行,祕密簽訂,然後再將MOU的文本密藏三個禮拜。這種刻意隱瞞與掩飾的行為,怎可能有利於兩岸金融與經濟政策的推行。而今如果連行政院吳敦義院長都肯上電視公開辯論ECFA的利弊得失,那麼,兩岸金融市場的准入協議是什麼?金管會何時才肯透露?
社論-兩岸金融市場開放協議應坦誠公開|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製作人:張毅君 撰文者:蕭勝鴻
如果只靠兩個總體經濟的數據,十年內讓你資產翻十倍,又不需要竭盡心力鑽研各種產業與經濟數據,你願意嗎? 出身法人研究部門的基金部落格作家王仲麟就是這麼做的。
王仲麟在四十歲前退休,十年來資產從七位數膨脹到八位數(千萬元),更重要的,每年還能出國好幾次,毋須跟著行情漲跌而擔心受怕。
王仲麟選擇的兩個總經指標,第一個是M1b(通貨淨額+活期存款+支票存款+活儲存款)年增率,「當M1b年增率跌破零軸後再翻回零軸之上,表示資金流動恢復,開始買進;當M1b年增率突破(含)一七%,就應該開始出場。」
投資方法:
依據M1b進出場,半年賺四成多
王仲麟說,央行每月月底會公布上個月的M1b資料,今年一月,就出現M1b年增率跌破零軸後再翻回零軸之上的進場訊號。他在二月底,以單筆投資,買進保誠中小型基金,淨值為八‧八四元。七月,M1b年增率突破一七%,他贖回出場,淨值為十三‧○六元,投資報酬率為四七.七%,持股時間不到半年。
第二個數據,則是景氣領先指標「六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當它跌破零軸後止跌,表示景氣開始反轉,便可買進台股基金;若突破一一%後止漲,景氣有過熱,即可出場。
六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就是「成長率」,與一般「年成長率」不同是,它以過去十二個月的資料平均數為比較基期,將計算期數值與比較基期比較後,依複利概念轉換為年成長率。
經建會指出,在預測未來景氣時,利用六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趨勢,可及早判斷景氣轉折。因為它不含長期趨勢,可更容易判斷景氣波動,以過去五次台灣景氣循環經驗,六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領先景氣峰谷約五個月。
每月月底,經建會都會公布上月的「六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今年三月底,王仲麟確定此一數據止跌後,開始單筆投資群益葛萊美基金,買進淨值為六‧三四元,目前尚無出場訊號,因此繼續持有,十一月六日基金淨值為十‧四五元,未實現投資報酬率達六四‧八%。
「這兩個數據,菜籃族也會看,而且報紙或者電視新聞上都有,根本不需要花你太多時間。」王仲麟說。
操作工具: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瘋狂的熱錢激盪的景氣循環
這些日子,全球景氣才露出一絲微弱的曙光,但原油、黃金、鎳、銅等價格已被國際熱錢炒翻天,景氣復甦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泡沫膨脹的速度,這已為當前全球經濟的復甦埋下不可測的風險。
人類有歷史以來,經濟投機的活動從未像今日這麼瘋狂,今天不但金、銅、鎳、油炒得火熱,連銠、鈷、鉬、釩、釕等化學元素表上的罕見原料也成為熱門的交易標的。熱錢摧枯拉朽而來,市場時而歡聲雷動的大漲,時而哀鴻遍野的狂跌,全球市場幾已成了全球賭場,經濟學家若仍用傳統的市場法則研判這樣的賭場經濟,自然是要失準的。
在投機活動盛行下,一國經濟自谷底回升後到底是走向繁榮?還是趨向泡沫?經常是眾說紛紜,最簡單的分辨方式就是兼看經濟實體面與金融面的走勢是否一致,若實體經濟走勢能與股市、期貨、房市等資本市場並駕齊驅,即無需憂心泡沫一事,但如果兩者的走勢愈拉愈遠,這便是嚴重的警訊。
我們可以用這個邏輯來檢視這一波全球的復甦到底有沒有泡沫的因子,統計顯示近月以來國際原油直逼80美元,金價狂漲逾1,140美元,銅、鋅、鉛的價格已比年初高出一倍,在股市方面,美、歐股價也已比去年底回升逾20%,除日本以外的亞洲股市較去年底也已回漲50%以上,若只看這些數字會以為全球經濟一片繁榮,四海昇平,大家過著快樂的日子,但事實不然。
全球實體經濟表現並沒有呼應金融面這般熱鬧滾滾的景象,就以最能表現一國總體經濟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觀察,美國今年第3季僅比第1季微升0.87%,而歐盟也僅回升2.26%,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火車頭如此微弱的復甦能量,與金融面狂升的走勢,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顯得極不相稱。
或許有人會認為金融面、原材料價格是景氣的先行指標,在金融市場、期貨市場炒熱了之後,實體經濟自然也會跟上。這樣的論述在10年前是對的,因為那時全球沒有如此多的熱錢炒作,因此原油、鎳、鋅、銅的價格走高,正是在預告需求即將升高、也是在預告新一波景氣擴張的來臨。惟如今全球投機經濟當道,各類衍生性金融商品配合各國低利政策所營造的大環境,已讓國際熱錢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前所未見的速度漫溢全球,熱錢所到之處,百物齊漲,管他是油、是金、還是房子。這樣的原物料、資產價格飆升,既非來自真實需求,又如何帶動實體經濟的擴張?
過去,全球原物料價格極為平穩,我們觀察1991年至2000年間的原油平均年漲幅僅7.1%、銅平均年漲幅為-1.8%,玉米、小麥、黃豆價格同期間波動也不大,惟自2001年以來這8年間,全球原油價格平均年漲幅達25%、其他農工原料年漲幅也都在24%以上。以近一年各類商品的最高價與2001年底比較,原油狂漲4.7倍,銅也飆漲4.9倍、連黃金也漲了3倍,這種瘋狂的漲法,非但在去年召喚了金融海嘯,估計在不久的未來也將改變景氣循環的週期及振幅,向來平穩的景氣循環勢將轉成激盪急促的循環。
去年發生這一波金融海嘯時,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全球將經歷漫漫長夜,但如今居然不到一年即觸底回升,不過回升的力道是如此微弱,而泡沫的膨脹卻如此迅猛,這些極不協調的指標所交錯成的復甦曙光,看來非但沒有想像中的樂觀,反而是隱憂重重,危機四伏。
瘋狂的熱錢激盪的景氣循環|財經|中時理財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藉TDR 打造台版那斯達克
2009/11/19
資本市場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櫥窗,政府為打造台灣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自2008年起行政院通過「推動海外企業來台掛牌一二三計畫」,積極推動外國企業來台掛牌。台灣證券交易所及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修訂上市審查準則,爭取上市時效,如縮短IPO、TDR審查時程等為主,已經有初步的成效。
今年成功推動台商回台上市TDR,掀起台股「瘋TDR」的熱旋風。目前已上市的旺旺與巨騰,及申請上市的康師傅等約十家TDR,已發行或預計發行TDR、在台籌資總額即逾300億元。
旺旺與巨騰在台發行的TDR,不但產生超額認購熱潮,且股價巨幅優於港股表現後。TDR已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超級吸金族群。不止大陸、香港,美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皆有不少台商躍躍欲試。
我們不應自滿於目前的成就,更應思考推廣更完整的資本市場,促使台灣能夠成為亞洲集資中心,進而使台灣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短期而言,目前有意願的外國公司,想到台灣做TDR掛牌,應儘快落實。明年預計會增至20多檔TDR,更包括非台資背景的純香港公司。預期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屆時可容許在香港上市的大陸企業到台灣發行TDR,馬上再為台灣市場進一步增加客源。之後,台灣市場的下一步應是容許大陸企業以TDR方式作第二上市,相信這也會水到渠成。我們當然還可以迎接內地企業選擇來台灣作第一上市,但相信這需要較長時間,還有很多的問題要解決。
然而,以上市場,畢竟都以中國、香港相關的公司為主,發展台灣的資本市場,還要落實吸引其他外國公司來台作第一上市的選擇。台灣資本市場的產業類型內容廣泛,水泥、食品、紡織、塑化、機電、造紙、營建、金融這八類股,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相關行業,產業聚落完整,非常適合各種規模與類型的企業在台上市。
尤有進者,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達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資訊、通訊、光電、太陽能、生物科技等高科技產業,暨高科技應用的民生消費、汽車零件等製造業,也是強棒。台灣在這過去二、三十年來對科技產業的投入、對IT產業的深耕,建立產業供應鏈,整合科技產業的上下游,使得我們在科技產業的製造能力,將國際間的競爭對手遠拋在後。
全球的供應鏈網絡及利用標準化的Internet平台,更強化台灣在製造及研發上的速度及實力。台灣有實力堅強的IT供應商以及供應聚落效應。在網路泡沫化後,台灣反而能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技術,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掌握住軟硬體的設計及製造核心實力。例如,台灣現在有全世界最強的主機板、監視器、繪圖卡、動態隨取記憶體(DRAM)、半導體、TFT/LCD及手機製造的實力。
在需求面來說,投資人對於科技產業的偏好及了解,更是獨步全球,對於有潛力的高科技公司,投資絕不手軟,因此培養出不少世界級的科技公司。也因此在亞洲已形成「台灣愛 IT,香港好地產,新加坡搞金融」的市場區隔。
綜合以上分析,台灣的資本市場應該是有機會打造成為全球的高科技集資中心,作成全球的那斯達克(Global Nasdaq)。我們可以將全世界對高科技公司的供給跟需求吸引到台灣的資本市場。具有新研究、新發現能夠應用到產業,但需要資金的公司,可以到台灣的 Global Nasdaq市場來歷練。世界上有興趣對高科技公司尋寶,押注未來可大放異彩之科技潛力股的投資人,也應到台灣的Global Nasdaq 市場來找尋。透過資本市場,更可以帶動台灣的產業發展。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業到位 台股等著大漲

量縮的盤面,盤內春秋精采絕倫,贏家最愛,輸家最怨,而輸贏最大的拉離,就在此產生,關鍵就在投資者對「全球企業營運策略」轉折觀察的深淺。
「全球企業營運策略」是判斷景氣動向絕對重要指標,2008年第四季企業大裁員及無薪假,就是對景氣不明的迅速反應,相對地,企業合併潮出現則是景氣復甦的重要表徵。
併購通常跟全球景氣循環走,少有企業會在前景不確定時大幅擴充,當企業初步敢啟動大規模投資,往後至少有兩年成長好光景。
例如2000年及2006年全球景氣高峰前,企業合併潮分別已從1998年及2003年即開始啟動,才創造後續榮景。2008年全球併購金額2.9兆美元銳減三成,至今年上半年為止僅1.1兆美元,更創五年新低。但現在風向大轉,從卡夫食品收購吉百利、巴菲特收購鐵路公司BNSF、香港東亞銀行可能被合併,到國內欣興與全懋合併、台達電收購乾坤等,9月全球併購金額逾2,140億美元,創今年以來最高,金額更是7、8月的兩倍。
企業合併潮重啟,代表投資信心大躍進,有更多國內外公司策略合作計畫已如火如荼進行,企業營運策略往好的一面轉向,是我很重要的投資思考依靠,當然更是我對虎年行情很樂觀的第一個原因。
其次再看缺工與訂單。金融危機造成中國許多出口企業破產,加上其提升中西部農村發展,讓2.2億中國民工出現返鄉大移動潮,長江及珠江三角洲設廠公司正發生嚴重缺工問題,這與過去返鄉過節短暫缺工不同。此次缺工問題難解,東莞勞動市場徵人倍率從3月0.76飆升至8月1.51,即每151個職位僅100人應聘,缺工持續惡化,迫使終端客戶必須提前下單預定產能,以防出不了貨,因此拉高訂單能見度從一到二個月拉長至四到五個月,許多代工廠在11月就看到明年3月的訂單,也感受到歐美市場訂單回溫情況極佳,讓明年第一季淡季業績可維持高檔。它是讓我對虎年行情很樂觀的第二個原因(缺工,台商應對很精采,另文詳談)。
產業版塊在金融海嘯後,於全球發生的重大變化,給台商的大商機將在2010年開始發酵,更是我對虎年行情很樂觀的最重要原因。
一是高寬頻、高資料量帶動HDMI興起,HDMI1.4版新規格定案後,未來影音視訊產品只用一條HDMI傳輸線就同時滿足3D、影音與上網需求,並傳輸FULL HD高解析度影像,在數位彩電將全部內建HDMI輸入端下,帶動周邊影音視聽產品全部內建,帶起HDMI全新需求。
二是未來五年間全球政府將強力推動「智慧型電網」布建,陸續立法強制安裝,以全球電力用電表總裝置量7億台計算智慧電表占比不到5%,至2030年為止,相關投資高達16兆美元,包含儲能設備、輸配電網路、管理軟體與電路保護機制等商機龐大,台廠將大受惠。
最精采的是,美國眾議院通過1.2兆美元全民健保案,無論未來參議院通過何種版本,已宣告美國進入全民健保時代。健保改革引爆的大商機是因全民納入保險體制,理賠件數勢必增多,「預防甚於治療(理賠)」觀念興起,保險業者將大幅補助民眾使用檢測儀器,例如血壓計、血糖測試儀等,除現有醫材大廠外,如Wal-mart 、Walgreen等零售大廠與美國藥妝通路貼牌產品店,已找上台灣掛牌的血糖測試儀製造公司合作製造,台灣醫材商在第一時間連結,股市終將反應。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國忠:熱錢流竄 想擋也難
針對央行總裁彭淮南高調表示,新台幣3,500億元熱錢若不投資,就不應留在台灣,玫瑰石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這是全球低利貨幣政策下的趨勢使然,想擋也難擋,相對於香港推估有熱錢2,000億美元,台灣的熱錢規模還算好,建議可參考香港以行政命令嚇阻熱錢作祟的作法。
外資圈則認為,彭總裁喊話的背後,凸顯央行感受到新台幣後市的升值壓力,因此先嚇阻市場助貶,以換取未來的升值空間,控制匯率在32至33元的區間。
謝國忠指出,台灣熱錢達新台幣3,500億元,若相對於其他國家,其實還好,因為推估香港的熱錢,恐怕就有2,000億美元之多。
國際熱錢到處流竄,這是全球低利寬鬆貨幣政策下的結果,美國的國際逆差增加,但美元卻長期大幅貶值,光今年3月以來已貶值20%,這些錢從美國跑出來,自然流往各地,尤其是流往新興市場與亞洲市場。目前全球對沖基金的規模,已回到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前的水準,台灣不過是全球熱錢流竄的標的之一。
謝國忠認為,全球熱錢到處流竄,這是央行想擋也難擋的趨勢,或許可參考香港的作法。目前推估停留在香港的熱錢有2,000億美元之多,在香港炒樓、炒股、炒匯等,香港金管會、金監會的作法,就是以類似行政命令的方式嚇阻。譬如針對非首次購屋的投資客,將自備款從30%提高至40%,或是以賦稅手段嚇阻,類似以行政命令嚇阻熱錢流入的方式,是台灣央行可參考的策略。
相較於昨日下午匯市急貶的反應,彭總裁的喊話顯然在市場奏效。對此某重量級外資主管指出,新台幣有升值壓力,彭總裁昨日上午的喊話用意,先玩心理戰,營造貶值氛圍,再搭配下午的出手干預助長貶勢,因為央行也很清楚,後續新台幣升值壓力不小,有必要先拉出新台幣的貶值空間並持續逼出一些熱錢,好紓緩後續升值壓力,讓新台幣匯率控制在32至33元的區間。
該主管指出,相較於鄰近亞洲國家韓元、日幣與歐元等近期大幅升值,新台幣升值相對落後,原已具有升值的壓力。加上最近又有房市過熱問題、通膨加溫現象,甚至未來幾個月有升息的可能,使得央行想要把熱錢逼出去。
該主管同時表示,彭總裁擅於先運用心理面手法營造市場氛圍,再以實際動作阻升或助貶,他在這方面是非常高招的。3周前,央行才剛請外資主管去央行喝咖啡,暗示外資應把戶頭內未動用的資金部位匯出。
謝國忠:熱錢流竄 想擋也難|焦點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平實看待MOU:為台灣創造更大機會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戲劇化地於本月16日傍晚完成簽署,頓時開啟了兩岸金融制度化交流的新時代。它將對台灣經濟金融體系運作,造成何種效應,各方反應殊異。然而,我們從歷來的金融開放經驗看,可以明確說,它給台灣帶來的是「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局面。但也要強調,如我政府能儘量發揮台灣優勢,力求揚長避短,並妥善處理好敏感的兩岸關係,與大陸官方保持順暢溝通,則此MOU給台灣帶來的「機會」,將遠超過其所造成的「風險」。
事實上,該MOU的簽署,只是為兩岸金融相互開放「鋪了一個底」,表明雙方金融之公權力機關,願意相互進行資訊交流、配合對方的金融檢查、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等。但它對雙方金融營業機構,未來進駐對方領域所從事的業種與業態,並未加以表述。換言之,兩岸金融相互開放的實質業務面,現在還是模糊狀態。這方面將在未來的兩岸ECFA內容中,予以明確界定。
對於將來大陸金融機構的入台營業,目前值得關心的問題點在於:第一,國民待遇問題。即大陸金融機構將來在台灣,其營業範圍及其資本投向,是否比照本地台資銀行。如為是,則其一進來台灣,即可辦理新台幣業務,及介入台灣一般民眾的保險、證券投資等家計理財領域,其並可自行選擇開設分行或參股本地銀行等各種投資運營形式。這將使台灣的金融生態丕變。
第二,台灣市場秩序問題。即大陸金融機構因規模遠大於台灣同業,其未來進入台灣設營業機構,很可能給本地台資銀行帶來沉重的競爭壓力,且若競爭無度,會造成利率行市失準、客戶群起跳槽搬家等市場脫序現象。而在資本運營方面,大陸金融機構亦能輕易併購本地台資機構,造成台灣本身「金融主導權」的流失。
第三,台灣資金外流問題。即大陸金融機構將來在台灣營業,因其背後依託大陸雄厚的經濟增長動能,加上人民幣呈現長期升值趨勢,所以很可能成為台灣資金大量外流的新渠道。換言之,台灣居民會因此而熱中將手上的新台幣資產,轉換成人民幣資產,以與大陸市場掛鉤,或分享人民幣的「升值紅利」。
針對這些問題所隱含的風險,我政府宜在ECFA協商洽簽過程中,發揮談判技巧,據理力爭,為台灣爭取到比較有利的兩岸金融開放條件。而此一目標之達致,迫切需要金融主管當局作充分的後援。目前應立即動手做好的兩件事包括:一是通過民意調查,全面掌握台灣民眾、企業對大陸金融機構業務好惡的偏向,並據此研擬「開放底線」;二是根據相關之開放規劃,全面「翻修」現行金融管理法令體系,特別要強化市場運作規範,及機構資本組成結構規定,以免除惡性競爭及惡性併購等衝擊金融安定之情事。
嚴格說來,我方如能作全方位的妥善因應,則大陸金融機構之入台營業,其對台灣帶來的風險將可以最小化,而其益處則可以最大化。大陸金融機構之入台,對台灣而言,誠然有風險,但也是機會。因其會打通兩岸之間的「錢脈」,使台灣進一步聯結蓬勃發展中的大陸市場,這不但有助台資廠商擴大爭取大陸商機,也將使台資金融機構獲得彼岸的經營新天地。
而對台灣整體而言,陸資金融機構之登台,最大好處是,使台灣對外金融關係補足了一個大缺口,台灣可以從此開始,進入國際資金流通的主流圈之內。我政府應把握契機,全力優化台灣的資金市場與資本市場,此工作包括提出週延配套措施,營造人才充足、資訊暢通、法律公正、會計完善、政策一貫等要件,以吸引全球的資金供求者,來此進行各種金融交易。如此則我方構想已久的建立「亞洲那斯達克市場」、「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等政策目標,都會因兩岸金融的開放,而「從夢想變成現實」。甚至,由更大的格局來看,停擺已久的「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也會因「金融骨幹」的強力支撐,而得到實現的機會。
社論-平實看待MOU:為台灣創造更大機會|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兩岸金融開放後的商機與風險
經過漫長的協商,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日前完成簽署,象徵兩岸金融交流正式邁向正常化。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業者殷殷期盼兩岸金融市場開放,涉及市場進入條件等實質問題,在這次MOU中並未觸及,必須在下一階段「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協商。在後金融海嘯時代,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將為國內金融業者帶來龐大的商機,當然也不排除若干風險,金融監理機關應提早做好萬全的準備。
今年以來有關兩岸金融MOU的利多訊息,早已讓台股大漲好幾波。四月底在南京舉行第三次江陳會,曾預告兩個月後可能簽署金融MOU,經過半年多的協商,這回才真正達成共識。由於金融監理涉及許多專業,這次簽署首次由雙方金融監理機關署名,不透過海基、海協等白手套,我方堅持在「名稱」上必須符合對等與尊嚴的原則。金管會主委陳冲周一向立法院報告之後,雙方即在下午六時迅速換文,分別以「台灣/大陸金融管理機構代表」名義完成簽署,算是不負國人的期望。
許多投資人對兩岸金融MOU懷有高度的期待,其實金融MOU主要是針對兩岸金融監理機關進行監理資訊交換、資訊保密、金融檢查、持續聯繫與危機處置等權利與義務進行書面約定,雙方建立金融監理的資訊交換平台。兩岸簽署金融MOU之後,才能進一步談兩岸金融市場互相開放與進場條件的問題。
兩岸金融MOU的簽署,為國內金融業者開啟了大陸市場的大門。對國內金融業者而言,這一天的到來比預期晚了好多年,不過,即使晚了,這一步還是必須踏出去。中華徵信所估計,未來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對台灣的金融業是長期利多,金融業登陸後,營業額至少可以成長五倍。
多年來國內金控業者早已各出奇招爭相卡位。在十四家金控業者中,富邦金透過香港富邦銀行參股廈門銀行,成功搶得頭香。兩岸金融MOU簽署之後,赴大陸設辦事處的七家國銀可以申請升格為分行。銀行業者希望能夠立即承作人民幣業務,不必再等三年。在保險業方面,業者希望爭取優於「五三二」條款的限制,即放寬「總資產逾五十億美元、母國歷史逾三十年、辦事處滿二年」的規定。在證券業方面,業者希望爭取全資全照,同時可以經營A股業務。因此,政府在ECFA的談判中,必須為我方金融業者爭取最大的利益。
兩岸雖然都是WTO的成員,但對於金融服務業承諾的開放範圍和條件大不相同。以銀行業為例,排名前五百大的外銀可直接來台申請設立分行並承作新台幣業務,台資銀行在大陸分行則要再等三年才能承作人民幣業務,這樣的限制其實對我方金融業者並不公平。因此,下一階段ECFA的談判,金管會如何為金融業者爭取最有利的條件,才是關鍵。
兩岸金融MOU簽署後,基本上對大型金控較有利,市場人士非常清楚,只有資金雄厚且績優的金控業者有能力到大陸開疆闢土;影響所及,將拉大國內金融機構優劣的差距,其他屬於末段班的小銀行,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這些小銀行如果不思突破,只有淪落被淘汰的命運。
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是擋不住的潮流,國內金融業者爭相搶攻大陸市場,大陸金融業者也將跨海來台設立據點,目前已有多家陸銀來台探路,有意與國內大型金控策略聯盟。從好處看,兩岸金融機構策略聯盟,可以互利雙贏。不過,不容忽視的是,大陸的銀行規模比台灣的銀行大得多,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吃下台灣數家小銀行。如果金管會對陸銀的管理打算比照外銀,那麼金融界對於陸銀吃下台灣的銀行,也要有心理準備。
經歷這次金融大海嘯,各國金融監理機關充分體驗金融風險的擴散效應,美國華爾街的風暴很快擴散到歐洲,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多家大型銀行被政府接管,連北歐的冰島政府也瀕臨破產。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後,帶來的除了大商機,還有更大的風險,希望兩岸簽署MOU之後,金管會對於未來的風險管理,也準備好了。
社論-兩岸金融開放後的商機與風險|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U開藍海 金融新挑戰

2009.11.17 03:24 am
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終於簽訂,對已是「艱苦行業」的台灣金融業,固然是重大的利多鼓舞,但MOU只是登陸的入場券,未來台灣金融業登陸發展,仍然有相當大的挑戰。
就銀行業而言,台灣銀行業登陸時機已晚,即便在ECFA談判中被列入「早期收割」項目,取得較一般外資更優惠的准入條件,並立即從事人民幣業務,但登陸初期據點少,能吸收的人民幣存款也有限,中國又有貸存比百分之七十五規定,短期間業務發展將有所限制。
未來台資銀行可先從台商據點開始,並與當地銀行策略聯盟,結合台灣、香港和大陸三地金融服務,提供台商融資、貿易外匯和財富管理需求,再逐步擴展據點和開發當地業務;另外的可能模式則是參股二、三線城市的大陸銀行,取得經營主導權,直接滲透及開拓市場。
證券業方面,如果不能突破持股限制、獲得業務主導權和從事A股經紀,商機將仍有限。台資證券業登陸的初期發展著力點,可擺在台商之回台上市輔導、大中華基金的募集與操作、與大陸券商共同發行境外理財商品並投資台股等;長期而言,尋求獨資設立營業性據點,並與當地券商合作,開發當地市場。此外,產業投資基金(創投)亦是可以發展的方向。
保險業目前中國對外資限制較少,以大陸目前保險密度和滲透率,未來確有商機,但需長期經營才有前景。
陸資來台方面,台灣金融市場已過度競爭,陸資金融機構來台應非考量本地市場,而是掌控或擴大台商客戶業務或學習台灣金融業的管理經驗;也可能是純以宣示為目的,而不計營運情況。
至於金融投資方面,初期投資台股資金頂多數百億元新台幣,相對於外資每年投資台股約三、四千億元,所占份額並不高,況且早有陸資以一般外資名義迂迴投資台股,因此其效應不必擴大解讀;但未來陸資的金融投資是否會轉為實體的產業投資並取得控制權,必須留意。
在房地產方面,陸資投資在商用不動產的可能性較高,購買普通住宅的機會應不大,但陸資來台投資不動產的可能期待,已經帶動住宅價格的上揚,並使得民眾購屋負擔大幅增加,可能的效應必須密切觀察。
台灣金融業在國內的「紅海市場」競爭慘烈,兩岸簽訂了金融MOU,將有機會登陸開展「藍海策略」;眾多台商的金融需求,也將可以得到服務與支持。不過隨著陸資來台可能增加,未來台灣金融市場的生態將大幅改變,股、匯市、甚至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因此開放兩岸金融往來,應以審慎樂觀的態度來應對。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