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Weekly 改革中的 中國資本市場商機
- 2010-01-11
- 旺報
- 【美商伯明翰投資管理/大中華基金研究部】
中國資本市場在持續改革的過程中,引發大量投資機會。例如股市周轉率高,讓擁有證券經紀業務的中國券商有更多的收入;為數龐大的公司等著IPO,和債券市場加速發展,都對擁有承銷業務的券商有利。
次貸危機發生時,全球都認為它的規模是1.6兆美元,只是美國14兆美元GDP的1/7,僅是局部市場的狀況。然而2008年9月開始,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全部出問題,當時歐洲並不太瞭解危機跟他們有關,10月份歐洲的銀行幾乎全部破產。11月危機傳到亞洲,韓國第一個倒下,12月危機再傳到南美洲。危機在短短三、四個月之內掃遍全球。
為何局部市場的危機最終危害全球,因為「局部」的基本假設有誤,這次金融危機即等同宣告全球化的來臨,全球化早把各地資本市場串連一起,資本市場跨越國境,在全球各個金融中心間流動。國際間的競爭變得更加劇烈。
過去十年全球發生多起交易所合併案,例如德國的期貨交易所和瑞士的期貨交易所合併,納斯達克和美國證券所的合併,荷蘭、葡萄牙、法國、比利時組建三國交易所,紐約交易所收購印度國家交易所的股權,東京交易所收購新加坡交易所股權等等,顯示全球資本市場競爭之激烈。
世界的競爭已經由企業間的競爭,升級到交易所之間的競爭。交易所的併購,就是收購對方的金融版圖,收購對方的整個市場。但有別於這樣的環境,中國資本市場則是持續快速成長。
中國資本市場 發展速度驚人
中國股市誕生於1990年12月,18年後中國股市已成為全球前大三市場。印度的市場發展160年,至今排行全球十幾位。2000年之前華爾街對中國股市還是很陌生,今日美國交易員早晨醒過來,首要關心的就是前一晚中國A股的走勢,這個轉變只花了9年。
中國資本市場不僅成長非常快速,還長成龐然大物。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就是其籌資能力,是讓全社會的金融資源具有槓桿效應,這對企業擴張有極大幫助。GE市值從開創到達1000億美元時,花了100年。比爾蓋茨開創微軟,達到1000億美元市值花了10多年。Google市值從誕生到達到1000億美元,只花了7年時間。這些大企業快速成長的背後,除了創新的商業模式,都是資本市場給予成長的基石。資本市場與實體企業運作相輔相成,中國資本市場的快速崛起,除代表過往中國經濟的成長,亦代表未來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的可能。
中國資本市場 存在三大問題
尤其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的金融體系遭受的損失比較小,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較晚,全球化程度仍有改善空間,因此受牽連的程度也小,這也代表中國資本市場仍有發展空間。
但中國市場還有三大問題:第一,投資文化。全球主要的發達市場周轉率平均是100%多。韓國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周轉率是210%。然而2009年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平均周轉率是504%。
第二、市場化機制嚴重不足。IPO採註冊制是全球成熟市場的趨勢,但中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均採核准制,實際過程當中還是以審批為主。中國股份制公司超過12萬家,其中只有1700家是上市公司,即使證監會審批加快,審批了一萬家,還剩11萬家,而且股份制公司的數量還在快速增加當中,即是說尚有大量的企業還無法有效率地獲得社會金融資源。
第三,中國資本市場結構性失衡。全球絕多數金融市場,股市和債市是平衡的發展狀態,美國的債市甚至是股市規模的1.8倍,中國債市卻只有股市的三分之一,因此中國企業家需要資金奧援時,多半得賣掉公司股份,中國債券市場的確需要加快發展。
持續改革 引動大量投資機會
上述缺點並非錯誤,所有成熟市場,包括美國都是這麼演進過來,這就代表中國市場仍在成長,所謂缺點,都是中國資本市長愈趨成熟的必要之惡。
周轉率高,這代表股民的投機需求大於投資需求,交易量不斷膨脹,擁有證券經紀業務的中國券商仍將持續向好;市場化機制不足,除了代表中國政府從嚴審核上市公司內涵,這是對投資民眾的保護,亦是中國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礎,重要的是,亦代表在目前上市公司背後,還有為數龐大的公司等著IPO,代表輔導上市業務的市場相當可觀,擁有承銷業務的中國券商持續向好。
股債市不平衡,這個問題恰好在中國人民銀行在2010年1月6日的官方新聞稿中,表示將加快債券市場發展,增加金融衍生產品的多樣化,擴大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集合票據發行規模,研究中小企業發行可轉換債務融資工具等,以完善資本市場結構,相同地,擁有承銷業務能力的券商也是持續受惠。
依這樣的選股邏輯,包括海通證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光大和東北證券等上市公司,都可望在大陸資本市場的持續改革中獲利,值得投資人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