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民币为何应该升值?

作者:欧洲央行执委会委员 洛伦佐•比尼•斯马吉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10-01-08

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普遍认为,世界经济若想回归正轨,就必须经历一次重大的再平衡过程。赤字国家必须提高储蓄,盈余国家(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增强内需。然而,多数国际机构却预期,收支失衡会在中期内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在2010年升至8.6%。2009年,这一比例曾回落至7.8%。

收支失衡鲜有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更关注再平衡的短期成本,而不是更长期的收益。同样的短视曾在本次危机爆发前夕盛行于世,如今它又再次显露出来。

举例来说,让我们思考一下亚洲几个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汇率政策中目前存在的僵化之处。消除这些僵化之处,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平衡的世界经济,盈余国家和赤字国家都将从中受益。

亚洲新兴经济体货币的逐步升值,将导致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继而提高其购买力、刺激其国内需求。它将督促出口行业提高生产率,促使它们投资于高附加值行业。它还有助于调整这些国家的货币状况,使之更加契合其国内要求,避免输入美国的货币立场——对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后者显然过于宽松,有可能助长资产价格泡沫。它还将减缓这些国家持续不断累积国际储备的步伐,即便在危机过后也将如此。更为平衡的汇率制度将鼓励经常账户赤字国家提高储蓄,并缓解目前因竞争扭曲而与日俱增的保护主义压力。

如果亚洲货币(尤其是人民币)的逐步升值既符合这些国家自身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经济的整体利益,那么人们可能会纳闷:为何迄今仍未看到这些国家做出升值决定?答案与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场全球危机中,维持现状的好处似乎比改变政策的潜在收益更为明显,对那些能够在2009年保持住增长速度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尤其如此。

在中国,人民币多年来一直被低估,这事实上对其出口形成了补贴。随着出口行业一天天发展壮大,这种“补贴”赋予了该行业与其自身不相称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在产出和就业方面,也体现在其对政治决策的影响方面。由于全球贸易因本次危机而大幅萎缩,出口商们的呼声越来越大,要求维持这一对其有利的汇率制度。他们声称,人民币出现任何程度的升值都会削弱其竞争力,进而损害产出和就业。此外,中国所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也有助于保护其国内市场免受全球危机的侵袭。

危机过后,我们愈发难以主张中国改变汇率制度、允许人民币逐步升值。通常,本币受到低估会导致通胀加剧,甚至引发社会不满。但就目前而言,通胀压力依然轻微。资产价格上涨被视为一个次要问题,只会影响富裕阶层。信贷的迅猛增长(中国的信贷增幅超过30%),似乎尚未导致不良贷款反常增加。尽管想法略显天真,但中国认为,行政措施足以控制住信贷增长。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也并不被视为公民背负的一项财政负担,而是防范未来危机的一道屏障。

总体而言,本次全球危机似乎增强了社会中赞成延续当前汇率制度的那部分人的影响力;那些要求实施急需的改革的人士,其声音则受到削弱。其结果是,短期目标有可能再次凌驾于平衡且可持续的经济政策之上。这在西方民主国家是一个著名的政治经济学问题。看来,这个问题已不再局限于这些国家了。

这为国际政策合作和世界经济复苏添加了额外的风险。

本文作者是欧洲央行(ECB)执委会委员

人民币为何应该升值? - FT中文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