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產業台商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来源: 商业周刊   发布者:商业周刊
热度7票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13年6月05日 06:34
全世界的制造业正在悄然且扎实地向湄公河流域转移。中国过去凭藉廉价的劳动力变成了「世界工厂」。然而,伴随着中国的从业环境不断恶化,外资企业的「脱中国化」愈演愈烈。


2012年,南韩三星电子超越芬兰诺基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商。支撑该公司飞跃的,其实是越南。三星在全世界拥有8座手机工厂。直到几年前,中国还是主力生产基地,但随着该公司2009年4月在越南首都河内近郊开设了智慧手机工厂后,仅花了2年时间,越南工厂的产量就已经跃居榜首。

包括2011年投产的第2工厂在内,三星在越南的产能于2012年底达到了1.5亿部。如果再加上即将于2013年底竣工的第3工厂,产能将达到2.4亿部。三星计划2013年向全球供应5.1亿部手机,而越南工厂群的产品将占到其中的一半。

三星的飞跃给越南带来了惊人的好处。越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手机等「电话机及电话机零件」的出口额达到了126.44亿美元。增加到了上年的2倍,在越南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也扩大到了11.0%,紧逼出口额第一、占到13.1%的「缝制品」。三星的出现,正在从根本上扭转越南原本以轻工业为主体的产业构造。

仅三星一家公司,员工就多达2.6万人。再加上遍布河内周边、为三星制造零件的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还要更多。

对于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三星,越南政府给予了优厚的法人税优惠。原本25%的法人税最初4年享受全免。之后9年税率为5%,再往后也仅为10%。2013年3月,在第3工厂的动工仪式上,越南总理阮晋勇出席并表示,「这座工厂将再为越南带来20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效果」。

把生产主体迁往中国以外的企业不只是三星。如上图所示,许多闻名世界的跨国企业都已经决定放弃或是缩小在中国的生产规模。

「世界工厂」——中国得到这样的称呼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的2001年前后。雇用来自农村的廉价农民工大量生产廉价产品——这种商务模式一举奏效,让「中国制造」走遍了全世界。

丰富又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2002~2011年的10年间,中国接受外国投资高达1.0782兆元。投资吸引投资的良性循环全面运转,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现在风向已变。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外资的对华投资已经连续5个季度低于上年同期。2013年第一季度虽然高于上年同期,但增幅仅为1.4%。导致风向改变的原因出在曾经的对华投资领头羊——香港、台湾身上。

中日关系的早期恢复希望渺茫

香港占到对华投资的6成,在2012年,香港向中国大陆投资了57.22亿美元,减少了7.4%。台湾的对华投资也从2年前开始减少。两岸关系虽然保持良好状态,但台湾企业到大陆的投资热潮已明显降温。

包括世界最大的EMS(电子产品代工服务)企业——鸿海精密工业和香港大型女士内衣企业「黛丽斯(Top Form International)」在内,台企和港企最先尝到了在大陆生产的甜头,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同胞企业投资态度的转变不容忽视。

如下表格所示,香港和台湾减少对华投资是因为外资企业所处的业务环境不断恶化所致。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在中国大陆招工越来越难。人工费在过去10年间快速增长了4倍以上。

曾经坚挺在两位数成长的中国经济也放慢了成长速度,在残酷的竞争中,企业获取利润变得愈发困难。而且,对于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接连被废止。

日本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课题。那就是「钓鱼台」问题。2012年9月11日,在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台」国有化决定后,中国全境爆发了激烈的反日游行。直到半年后的今天,「抵制日货」的影响还相当严重。

湄公河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又丰富

在中国「扮演」完世界工厂的角色后,世界的制造业将到哪建设生产基地呢?成为中国下家的将是东盟(ASEAN)——东南亚屈指可数的工业国——泰国,以及周边的CLMV(柬埔寨、寮国、缅甸和越南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等湄公河流域国家备受期待。

这样说的理由大致有四个。首先,现在、近未来的人工费都比较低。其次,日企可以得到大市场。第三点,以东西南北走廊为首,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完善。还有第四点,就是东盟境内即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国将相互废除关税。

下图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每年调查的「亚洲主要城市及地区投资成本比较」,图中给出了中国与湄公河流域主要城市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水准。在泰国的首都曼谷,支撑工厂生产线的工人的工资在2012年达到了345美元。与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广州(395美元)和深圳(329美元)基本相同,但比北京和上海则低了100美元以上。


在CLMV各国城市中,月薪最高的胡志明市也只有148美元,最低的仰光市仅为53美元。这样的工资水准甚至低于2000年尚未加入WTO时的中国城市。

供应链等产业基础完善的泰国、提供廉价劳动力的CLMV——二者的组合已经成为了强烈吸引外资制造企业前往该地区的因素。

未来会怎样?《日经商务周刊》根据最近的工资动向,估算了到2020年为止的工人月薪成长情况(计算依据参照上图注释)。到不远的将来,在华生产能够盈利的产品必将变得极其有限。因为在中国,即便是大连市的月薪,也将达到1074美元,上海甚至将达到2163美元。与以往的南韩产品一样,中国产品也必将丧失成本竞争力。

湄公河流域的工资虽然同样在涨,但仰光市(258美元)、金边市(282美元)会停留在200美元之内。刨除掉曼谷的1033美元之后,大部分城市的工人月薪不到500美元。也就是说,湄公河流域在今后很有可能长期、稳定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而且,湄公河地区劳动力丰富。联合国的「世界人口预测」显示,泰国与CLMV这5个国家的人口总和为2.3011亿(截至2011年底)。到2030年,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将从2011年的1.5883亿增加到1.7596亿,增幅达到10.8%。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劳动人口开始减少的中国不同,湄公河流域已经具备了成为新「世界工厂」的条件。

当然,拥有13多亿人口的中国依然是「世界市场」。人工费的飙升与购买力的增加相辅相成,作为消费市场的魅力越来越大。但世界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对于承受着「抵制日货」重压的日企来说,形势自然更加严峻。


虽然目前鲜有日企明确宣布放弃在华生产,但暗中则在进行着细致的撤退准备。中国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大成的高级合夥人方新表示「最近经常接到日企关于撤退事务的谘询」。从中国撤退的成本相当高昂,「如何才能以更低的成本、合法地实施数百人规模的裁员」,已有考虑撤退的企业在商讨具体方案。

日本车的销量已经超出中国

最好的例子是汽车。2012年9月的反日游行过后,日本车的销量持续低于上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乘用车销量为1549.52万辆,比上年增加了7.1%。但日系车的销售总和仅为254.2万辆,比上年减少了9.5%。日系车的占有率从2008年的超过25%滑落到了16.4%。

而在东盟市场上,日本车的势头强劲。在私家车开始普及的东盟6个较发达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日本车的占有率达到了近8成。2012年,这6国的市场规模比上年扩大近2成,达到了348万辆,日本车的销量也突破了273万辆。虽然中国的市场总体规模是东盟的4.5倍,但对于日企而言,在东盟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中国。


今后,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例如,德国福斯正考虑在泰国建设整车工厂。但是,考虑到市场成长的能力与高占有率,对于日本汽车产业来说,东盟无疑会愈发重要。

在靠近市场的地方生产——从制造业的基本原则出发,地处东盟市场、靠近中印市场的湄公河流域明显是具有魅力的「工厂」。

面对环境的变化,大型车载设备生产商歌乐最先采取了行动。歌乐过去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占到总量的6成多,而2013年开始到2015年期间,该公司将把这一比例降低到4成左右。并相应地增强泰国工厂的产能。车载音响和导航仪产品将在3年内,从2012财年的月产10万台增加到24万台。为此,刚刚于2012年4月落成的泰国工厂将从2013财年开始扩建。


上图为2012年投产的歌乐泰国工厂。下图为南韩三星电子在越南建设的智慧手机新工厂。越南总理阮晋勇(左起第6位)出席动工仪式

谈到目的,歌乐的董事河元哲史表示,「我们想消除中国一极集中的风险」。考虑到人工费和零件企业集中等因素,目前在华生产依然大有裨益,但招不到工人、无法按照计划生产的局面正逐步出现。而且,反日游行导致工厂突然停业的风险也已经显露。为此,日企将加紧步伐,在日系车销量已经超过中国的东盟扩大产能。

对于日企而言,市场扩大的并不只是汽车。东盟境内拥有逾6亿人口,消费中间层愈发壮大。日用品等各种消费产品的市场也在逐渐成形。

当然湄公河流域同样存在风险。2011年,泰国发生了大洪水。在越南、柬埔寨,进驻当地的企业备受慢性电力短缺的困扰。缅甸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面朝大海的寮国则在物流通路上困难重重。

尽管如此,湄公河作为生产基地的潜力依然无可比拟。东盟计划在2015年底建立经济共同体。到那时,境内的关税原则上将全部免除。现在,东盟较发达国家之间已经撤销了关税。人工费低廉的CLMV也将加入进来。包括从越南出发,途径寮国、泰国,最终抵达缅甸的东西经济走廊在内,东盟还计划建设9条跨越国境的基础公路。

另外,东盟国家的人员往来也将趋于自由。虽然单纯的劳动者不包括在内,但拥有技能的工程师可以自由往来。在基础设施方面,湄公河流域也具备了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建立起分散生产体制的美蓓亚

轴承大企业美蓓亚以湄公河流域为面,建立起了生产体制。除了泰国的5座工厂之外,该公司还于2011年底,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郊外建设了新工厂。

泰国与中国一样存在人工费暴涨的问题,因此,耗费人工的程序将转移到金边工厂。通过连接曼谷与金边的南部经济走廊,运输半成品部件单程只需15个小时。该公司社长贝沼由久说:「确立起分散体制后,生产将更加灵活。」

其实,美蓓亚享受着柬埔寨政府的通关特别优惠。美蓓亚的卡车拥有往返泰国与柬埔寨边境的通行证,无需在边境等待通关。而普通企业的货物要在边境接受检查。有时甚至要等上好几天。

跨境物流的自由化是东盟经济共同体准备实现的重要项目。在柬埔寨雇用3000名员工的美蓓亚率先尝到了甜头。

东盟对于经济联动也十分积极。已经和中国和印度签署了FTA(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免税向亚洲的大市场出口。部分国家还参加了TPP(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议)交涉,未来有望成为向美国等更加广泛地区的出口基地。(记者:坂田亮太郎,上海支局)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建會已將「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呈報行政院,其中最受關注的協助台商取得專案融資,降低營運資金部分,國發基金將以支付銀行委託辦理手續費的方式,由銀行提供貸款,此一設計,可讓適用台商的貸款利率,維持在2.78%以下。

據透露,每一件貸款案銀行可獲得的委託辦理手續費,為1.5%,貸款利率是採郵儲定存2年期利率為基準去加碼計算。而國發基金編列的經費額度,將採彈性做法,從100億元起跳,若情況反應熱烈,最高可增加到300億元。

 

「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為行政院「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的最新亮點,將採取6大策略,爭取符合條件的台商返台投資。包括透過國發基金挹注資金,降低台商資金成本;協助解決人力問題;協助取得土地資訊;機器設備進口關稅減免50%;加速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後續談判;加強輔導諮詢、2年內全力吸引台商回流等作法。

方案實施期間為2年。經建會評估,每年可吸引台商資金「倍增」回流約1,000億元,2年就是2,000億元;創造引入外勞數目2倍的本勞就業機會,希望投資回流、勞動力需求上升,帶動國內薪資上揚。

至於可適用的台商,除了已知的蘋果供應鏈廠商可成、自創國際品牌且為LV精品代工的萬國通路等,不少台商已向經建會洽詢,但要最後實際提出才能確定。

【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政院今晚跨部會會議達成初步共識,台商回台投資案可增額進用15%或20%外勞,並享有5年維持現行附加就業安定費的豁免期。

不過,最高進用比率仍維持不能超過40%,上述方案送行政院長陳(沖)核定後,最快11月實施,實施期程至民國103年12月底止。

行政院預估,包括國內新增投資案與台商回台投資案件,合計可增加8萬名外勞名額,12萬個本勞就業機會。

 

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與薛承泰晚間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台商回台投資案外籍勞工核配比例調整方案。經過2個小時討論,薛承泰會後說,會中達成共識,有「重大突破」。適用對象為實施期間內取得投資申請核備函,且於3年內完成設廠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委吳明機表示,在現行3K5級制外,赴大陸投資達2年,並取得經濟部核准函,且具自有品牌國際行銷出貨占產量50%以上,附加外勞數額為20%。

具國際供應鍊重要環節前五大供應商或經審核居供應鍊關鍵地位,或屬高附加價值產品及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附加外勞數額也是20%。

赴大陸投資達2年,並取得經濟部核准函,且台資跨國公司在台設有研發中心或營運總部,附加外勞數額為15%。

除符合上述要件外,有關高科技產業的投資金額要超過新台幣5億元,非高科技產業要超過1億元,且投資計畫完成設廠後,1年內要創造本勞就業人數達100人。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河內26日專電】

2010.09.26 02:50 pm

你可能早已知道台灣的電子大廠鴻海、仁寶都已進駐越南,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目前在越南的台商已近20萬人,總投資額更已接近250億美元,是越南最重要外資來源。

越南河內台灣商會會長黃德修表示,北越現在應有3萬台商,整個越南則有近20萬台商和家眷。大家都很拼,雖然台商今年在越南投資額降到第三,但仍緊追南韓和日本。如果將台商經第三地轉投資的廠商算入,台商今年在越投資仍然居冠。

黃德修說,現在台商較少參與越南的公共建設,例如醫院、道路、學校等興建工程,所以今年投資額才會落後於韓日,只要台商能獲得政府的協助,參與這些項目,投資狀況很快就會迎頭趕上。

甫結束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工作,目前任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的鄭振裁指出,台商進入越南約20年的時間,已從早期的一只皮箱打天下的艱苦階段,進入到整個企業進駐的黃金時期。

許多越南官員就曾在多個不同的重要場合,感謝台商投資越南所作貢獻。

早期台商進入越南是人生地不熟,一句越語都不通,僅憑一些簡單的英越語,再加上比手劃腳,才打下今天在越南的基礎。

搭起台越友誼橋樑,在台灣教授越語20年的吳庭葳表示,台灣和越南自1990年人民通婚日增,商業貿易、社會文化交流也逐漸頻繁,但是學習越語環境不佳,不論是教材和師資都很缺乏。

吳庭葳說,相對於其它外語,明顯可以感到越語並未受到台灣重視,事實上,越語主要分為南北音,有些字的發音差距很大,稍不注意就會變成「雞同鴉講」。

她說,早期學越語,台灣都是採取一對一教學,學生到老師家學習,很多學生都是企業界的大老闆,他們放眼越南商機,因此下苦心學越語。看到這些朋友在越南賺到大錢,口袋滿滿回到台灣,她為此高興不已。

經過這麼多年的演變,目前在台灣學習越語的條件已大幅改善,一些大企業,例如台塑都直接找通曉中越文的老師在企業總部就近教學。

一位在台灣就學的阮姓博士生就接到台塑集團的邀請,在三峽地區任教,學生都是一些工程師,大家學習的態度都很積極。

黃德修則呼籲政府應進一步協助在越投資的台商。在越南政府的協助下,工人的薪資問題已獲得解決,越南政經情勢穩定,天然資源豐富,是企業佈局的好地方。

台灣 越南最重要外資來源 | 即時新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IMF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是四小龍最高,失業率也最高?台灣海外生產比重首度破五○%大關,這代表什麼意義?馬英九、蔡英文辯論ECFA,不論贊成或反對,都說是想幫台灣創造或留住工作機會。如果高經濟成長帶來的卻是薪資不漲、就業不增、貧富差距更大,那為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大力氣、砸那麼多錢去拉抬經濟成長率?

為什麼IMF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是四小龍最高,失業率也最高?台灣海外生產比重首度破五○%大關,這代表什麼意義?馬英九、蔡英文辯論ECFA,不論贊成或反對,都說是想幫台灣創造或留住工作機會。如果高經濟成長帶來的卻是薪資不漲、就業不增、貧富差距更大,那為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大力氣、砸那麼多錢去拉抬經濟成長率?

最近有三個經濟數字很「魔術」,亮麗的數字成長背後,卻有著政府說不出口的隱憂。

第一個魔術數字,是經濟部統計處公布,今年三月台灣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為五○.九%,首度突破五成,而且從政府委外的二○○六年台灣製造業普查報告看來,海外生產有六成是集中在港澳中國地區生產,以通訊、電子、塑膠、紡織業為主。

依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的解讀,海外生產比重數字愈高,代表產業外移狀況愈嚴重,這會導致結構性失業問題惡化,既影響勞工薪資成長,也不利國內消費,而且會擴大貧富差距。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雙英辯論」時一再強調,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工作不足,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將引發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經濟結構調整和財富重分配,對台灣的衝擊遠超過WTO(世界貿易組織)。那台灣應該怎麼辦?

衝擊一:經濟貢獻「虛有其表」
兩成人享受八成經濟成長

二○○○年時,台灣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重僅一二.三%,○一年政府宣布開放手機、筆記型電腦等七千多項工業產品赴中國投資而急速攀升,○五年比重占四○%,最近突破五○%關卡。更可怕的是,今年二月,馬政府又開放八代以下面板廠可以赴中國投資,未來台灣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必然還會再提高。

以投資區位選擇理論來看,企業肯定是選擇到原料、勞力、土地成本低,產品市場潛力大的地方去投資設廠。台灣商人早就一窩蜂往中國跑,從過去的傳統產業到現在的科技業。
當電子大廠一個個外移,並群聚式移往中國,創造了公司的利潤,所以整體營收看來亮麗;但殘酷的事實卻是:他們在台灣聘用的員工也大量減少,對台灣內需市場的經濟貢獻度,遠不如留在台灣打拚的傳統產業。

郭台銘雖然貴為台灣首富,鴻海號稱全球有四十萬名員工,但在台灣,真正能說「我老闆是郭台銘」的也才一萬多人,只占總員工數四十分之一。鴻海去年營收一.四兆元,有九成以上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創造出來的成果,鴻海在台灣已轉變成貿易仲介的角色。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院士胡勝正指出,最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海外生產高度集中在中國,未來企業如果為遷就市場不再對台灣採購零組件,那對母國的經濟貢獻將鈍化,「而且經濟成長沒有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薪資,成長的果實並非全民共享,而由二○%的人享用八○%的成果,政府應該要想辦法在法規、制度上做努力,」胡勝正說。

不過,胡勝正也表示,台灣海外生產比重過半不一定不好,因為台灣對外出口也是正成長,目前尚未有海外生產排擠到本國出口的情況,如果台灣真能從「製造基地」轉型為「營運基地」,只保留核心技術和關鍵零組件在台生產,也是個不錯的發展途徑。

衝擊二:無就業復甦
GDP創新高,失業率居高不下

第二個魔術數字,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估今年台灣GDP成長率六.五%,居亞洲四小龍之冠,但也同時預估台灣的失業率五.四%,是四小龍中最糟。

這種景氣回復,失業卻降不下來的情況,正是經濟學上所說的「無就業復甦」。台經院的報告分析,這現象普遍反映台灣企業主對景氣復甦有不確定感,因為這一波反彈速度太快,存貨也上升,他們不確定榮景能維持多久、景氣是否真的回升,所以企業主只願意用加班方式趕工,而不願意增加雇用員工數。

雖然過去兩年政府企圖搶救失業率,但補貼政策並沒有隨著經濟情勢好轉而退場,反而又在《產業創新條例》中繼續補貼企業聘用員工。行政院長吳敦義更以自己的去留作賭注,發下豪語要在年底前把失業率降到五%,可見解決失業已成馬政府燃眉之急。

IMF上修台灣經濟成長率、讓台灣重新回到四小龍龍頭後,馬政府和藍營立委宛如久旱逢甘霖,似乎忘了台灣所有的經濟難題;於是,在一場全民公投ECFA的記者會上,前總統李登輝忍不住說重話:「我是一個農業經濟學家,更是一個經濟統計專家,一個還沒發生的未來數字,就讓馬政府歡天喜地拿出來大聲講,而不去看看中南部有多少人失業,我們經濟成長,但失業率有下降嗎?」

衝擊三:結構性失業
產業、技術全往中國跑

李登輝認為,台灣這幾年實質薪資在扣除物價波動後不漲反降,貧富差距也愈來愈大,政府不該操弄統計數字來欺騙台灣人民,應該好好想清楚國家經濟的總目標是什麼,以及台灣該發展什麼。

這情形,也有藍營民代注意到了。「經濟好轉,外貿創新高,股市好,房市熱,資金充沛,我周遭電子業朋友都好得不得了,但多數人民卻沒有嘗到甜頭,這就是馬政府施政滿意度會這麼低的原因,」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分析,因為台灣的製造業產值只占GDP兩成,海外生產比重又高、產業外移嚴重,若不去增加服務業的質和量,都不能解決台灣中高齡、低技術人口的失業問題。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2010.04.18 03:47 am

上周一的歐胡會吸引全球目光關注動。其中,人民幣匯率改革議題更是熱門焦點,雖然熱錢湧入中國的壓力已經成為人民銀行的「不可承受之重」,但胡錦濤還表示,「人民幣匯率改革不會在外部壓力之下進行」。

因此,雖然外界對於人民幣升值的看法莫衷一是,包括何時升值?升值幅度?升值相關作法?但唯一達成的共識是:人民幣升值「是遲早的事」。

中國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11.9%,不僅優於預期,更是全球第一,成長動能十分強勁;外匯存底更高達2.4兆美元,長期蟬聯世界第一,彭博社稱之為「史上最大泡沫」。以去年為例,中國的外匯存底在短短一年就增加4,530億美元(約合14兆2200億元台幣),不僅多於比台灣現在的外匯存底(3,550億美元),甚至也高於台灣的一年的國內生產毛額(13兆4,326億新台幣)。

外匯存底的來源不外乎貿易順差、直接外人投資與投機熱錢的湧入,而在中國經濟持續蓬勃、人民幣又不升值的前提下,中國的貿易順差只會不斷增加,其境內的通膨預期也將因此不斷被強化,一直攀升至中國官方無法忍受的地步。

所以,對於「不輕易向外部壓力屈服」的中國官方來說,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是來自內部,其他諸如「人民幣長期被低估造成全球經濟失衡」、「人民幣升值可解決美國的失業與貿易赤字問題」等的言論,應該不是北京當局主要考量。

至於熱錢大舉進入中國,原因當然跟人民幣升值預期有關。根據外電報導,去年一年湧入中國的熱錢高達1,67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也有721億美元,顯然熱錢湧入中國的速度愈來愈快,膨脹規模也愈來愈大。

而且這種情況只會繼續惡化、不會好轉,除非人民幣升值到與市場預期相符的水平,這也是中國官方操縱匯率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如果人民幣終將升值,究竟會出現什麼情況?讓我們回顧一下新台幣在1986至1992年間升值58%的經驗:當年台灣因新台幣大幅升值,進而喪失廉價勞工優勢,使得勞力密集產業大舉西移中國,不僅影響經濟成長,也創造不少失業人口。

不過,新台幣大幅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迫使台灣產業不得不積極轉型升級,一併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

如果歷史按照相同的邏輯演進,人民幣升值後,中國將喪失其廉價勞動成本的優勢,勞動密集產業將進一步往內地移動,甚至遷徙到其他低所得國家,中國廠商勢必與昔日的台灣一樣,被迫展開全面性的轉型升級,往更具技術性的上游產業鏈發展。

倘若如此,台灣與中國將不再處於垂直分工的地位,而直接進入水平競爭的局勢,可能會嚴重影響台灣對中國的出口貿易。也就是說,如果台商的競爭力不能與時俱進,熬不過這回人民幣升值的嚴厲考驗,勢將遭到無情淘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10.04.16 04:58 am

       行政院會昨(15)日通過「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七年內至少投入97億元,前三年示範運行階段免徵貨物稅,預估105年達到量產6萬輛規模,孕育出全球前十大智慧電動車旗艦廠商。

未來將藉兩岸互補與行銷全球市場,到119年時,希望達成全球前五大智慧電動車輸出國,創造百萬輛外銷、總銷量達到120萬輛目標。103年起,將以補助方式推廣民眾購買電動車,至於補貼額度,將視未來政府財務狀況而定。

「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自今年起實施至105年,是行政院力推的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的第一棒。將從健全發展環境、推動示範運行、提高消費者購車誘因、健全友善使用環境、輔導產業發展等五大策略,全力推動。

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說,行政院去年8月已核定「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去年起補助每輛電動機車8,000元到1.1萬元,各縣市政府配合補助1,500元到1萬元,並提供電動機車貨物稅減半徵收,希望101年達到16萬輛電動機車銷售量。

至於發展智慧電動車,現階段屬啟動期,今年起到102年間是整備、示範運行期,將推動十個、3,000輛的智慧電動車示範運行,免徵貨物稅,並鼓勵地方政府免徵牌照稅。

黃重球表示,將徵求地方政府或企業提出示範運行申請,給予示範單位三成補助,預估3,000輛的示範經費達70.35億元,政府補助三成,約投入22.77億元補助給示範單位。

102至105年為成長期,將推展國內及大陸市場,105年孕育出全球前十大智慧電動車旗艦廠商,目標銷售量6萬輛,國內銷售4.5萬輛,外銷1.5萬輛,產值超過1,200億元。

106年起,國內智慧電動車將進入擴張期,希望在兩岸互補、行銷全球下,達到119年國內年度銷售量達20萬輛,外銷量達100萬輛目標。

 

三年內 行政首長座車換電動車

  2010.04.16 03:55 am

裕隆酷比汽車以大陸熊貓車外型為基礎,但在台生產,預計三年內進軍大陸。
記者盧振昇/攝影

行政院昨天通過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及行動方案,民國102年之前,將在全台建10個電動車示範區,第一個上路的將是台北縣坪林鄉的生態園區,最快今年第四季就會有300輛電動車在園區中做接駁車。

另外,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預計全國行政機關、國營事業也將優先採購185輛電動車,三年內各行政單位首長座車都將換成電動車。

杜紫軍昨天表示,電動車的基礎建設、充電站、計費方式等都待規劃,將結合地方政府、車廠及電池營運廠在全台建設10個示範區,完成區中軟、硬體建設,預計至少有3000輛電動車會率先在區中運行。

杜紫軍說,示範區中車輛主要以公共運輸、計程車等特定運輸目的租賃車為主,最快今年7月1日起接受地方政府及廠商申請。

目前國內僅少數廠商具製造電動車整車的能力,不過除國產品牌外,經濟部工業局官員表示,第一階段也將引進國內自製率達一定比重的進口電動車,給予適當補助,不會獨厚某些廠商。

坪林在雪山隧道開通後,以低碳生態旅遊為主要賣點,吸引觀光客回流,官員說,未來將使用納智捷電動車為主要接駁工具,可望成為第一個示範區。裕隆酷比汽車總經理許國興表示,第一階段預計先提供30輛電動車。

許國興表示,目前納智捷已生產兩款7人座的電動車。而與大陸吉利汽車合作的裕隆酷比汽車,也以大陸熊貓車外型為基礎生產一款電動車,名為M'Car,雖然外型是大陸熊貓車,但整車都是使用台灣零件、在台生產。規劃三年內將進軍大陸市場。

雖然電動車具備環保、省能等優點,但售價至少都要100萬元以上,民眾未必消費得起;許國興表示,M'Car電動車希望打進平價小型車市場,未來考慮將成本最高的電池改為租賃式,降低成本,使售價壓低到每台40萬元以下。

電動機車未納入三年免徵貨物稅的租稅優惠對象,讓業者跳腳。
記者盧振昇/攝影

【記者陳洛薇/台北報導】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智慧電動車方案,未來6年將投入97億元,全力推動智慧電動車發展,明年起至102年先推動3000輛智慧電動車上路,試辦三年免徵貨物稅,鼓勵地方政府免徵牌照稅。

不過,電動機車未納入三年免貨物稅範圍,僅減半徵收貨物稅,引起業者錯愕與不滿。行政院去年8月已核定「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從去年起補助每輛電動機車8000到1萬1000元,各縣市政府配合補助1500到1萬元,並提供電動機車貨物稅減半徵收,希望101年達到16萬輛電動機車銷售量。

行政院目標是在民國105年在國內生產並銷售6萬輛電動車,並結合兩岸示範運行,成為全球亮點。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政院會今 (15)日將通過「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初估七年內投入138.77億元,從示範運行、技術研發和推廣普及三大方向,全力發展智慧電動車,103年起全面補助消費者購買電動車。

至於補助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金額,將視未來政府財務狀況再決定;經濟部初步匡列約40餘億元,扣除此一尚未確定經費,七年內至少投入98億元。至於138.77億元中,示範運行投入22.77億元、技術研發投入69.45 億元、推廣普及投入46.55億元(包括補助消費者購買電動車)。

官員表示,「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自今年起至105年實施,分為兩階段推動,第一階段今年起至102年,第二階段103 年至105年,第二階段起全面補助消費者購買電動車,進入推廣電動車普及階段。

繼六大新興產業之後,行政院將力推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院會今天通過方案後,正式拍板,並啟動智慧電動車發展方案。

第一階段將推動十案共3,000輛示範運行專案,並免徵貨物稅三年,空汙費每部車補貼十萬元。有關示範運行部分,經濟部官員表示,將鼓勵各縣市或企業集團提出試運行計畫,十區推廣3,000輛,每案補助上限不逾3億元,這部分經費為22.77億元。

官員指出,預計一個半月後啟動示範運行計畫,公告後地方政府及企業集團都可提出申請,將分十個據點試行,每一據點300輛。

公部門及國營事業也將優先汰換目前的汽油車改為使用電動車,並將由中華郵政公司郵務車率先規劃推動。交通部規劃離島電動機車的示範運行,打造為零汙染排放的低碳島,日月潭也考量規劃採用電動遊艇。至於第二階段,103年起進入推廣普及階段,全面補助消費者購買電動車,至於補貼金額則視未來政府財務狀況再決定。發展智慧電動車方案效益,至106年製造業產值1,200億元,服務業產值300億元,可望創造2.4萬個就業機會。

依據行政院通過減碳十大標竿計畫,98至101年將在國內推動電動機車16萬輛,每年減少二氧化碳約1.3萬公噸。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化解產創條例立法阻力,府院三巨頭馬英九、蕭萬長及吳敦義拍板定案,採「營所稅百分之十七加一加一」方案。

除營所稅比照新加坡調降至百分之十七,所謂「一加一」,指「研發創新」租稅優惠、及產創條例中一項對企業聘用勞工補貼,企業只要多雇一個人,政府一個月補助一萬元工資,補助六個月,特殊情況可延至一年。

府院黨高層達成共識,最快本周五、最慢下周二完成立法。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表示,本周是產業創新條例的關鍵期,希望能盡快立法。

由於「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相關租稅優惠去年十二月卅一日落日,為順利銜接未來主導產業發展的條例,行政院提出產業創新條例草案,持續提供租稅等優惠給予部分企業,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有關未來產業發展租稅優惠的部分。

民進黨率先主張營所稅調降至百分之十七點五,與政院版百分之廿有差距,產創條例在立院「空轉」兩周。

黨政高層說,我國營所稅降到百分之十七,將與新加坡、香港的企業營所稅約百分之十七、百分之十六點五相近,可打造有競爭力的租稅環境。

財政部估計,從百分之廿調降到百分之十七,對稅收影響不如想像的大。營所稅降至百分之十七稅收損失為四百八十三億,但因為四項投資抵減取消了三項,可以拿回一百億,稅收損失縮小到三百八十三億。稅率調降後,可望帶動投資意願,企業保留盈餘、不分配出去後,保留盈餘可以課百分之十,稅收損失可望再縮小到三百四十三億。

※延伸閱讀》
‧17%加1+1 產創新版定調
‧民進黨:營所稅率一夕降至17% 怎麼算的?
‧為何20%變17%… 「丟石還石」府院大刀自砍
‧綠擋17趴:產創條例別亂喊價
‧營所稅大降 恐國庫雙輸、企業雙贏
‧營所稅降稅 傳產也獲利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4-09 中國時報

圖為我競爭對手國租稅優惠項目。

圖為我競爭對手國租稅優惠項目。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已於去年底落日,原本經濟部要提出《產業創新條例》以為取代,但在立法院院會結束前,突然冒出一個大企業營運總部的免稅條文,徒然旁生枝節,擾攘紛爭之下,並沒有完成立法。

     立法院這個會期在高層動員之下,將《產業創新條例》列為優先法案,就客觀情勢來看該法也必然會通過,但是又半路殺出程咬金,重新出現兩個爭議點。其一是新增的廿條之一,其內容是「中小企業增雇一定員工,中央主管機關得予補助,預計一個月可補助一萬元,最長六個月,聘僱高齡者,補助時可延長一年」;其二是民進黨建議將營所稅率從原先財政部建議的二○%,再降為十七.五%意見,報載國民黨對減稅採開放態度。以目前兩黨劍拔弩張的態勢,參酌以往朝野政治人物和稀泥的經驗,我們對於《產創條例》最後的協商通過內容深以為憂。我們希望及早理性推論,以免覆水難收,立出一部傷害台灣經濟的法律。

     先看民進黨所提的降稅動議。讓我們先說結論:這是一個違反《預算法》、討好選民、沒有經過細密討論的民粹條文;不但沒有道理提案,更不該這樣倉卒立法。二○○九年台灣營利事業所得稅實收三三二五億,以絕大多數企業適用的二五%稅率計算,每降一趴稅率就是一百三十三億。當民進黨建議,將稅率由原法的二○%降至十七.五%時,就是一舉每年至少減少國庫三百卅億稅收。這麼大幅度的稅收損失,民進黨立委提案卻是未精算、未論述、未提稅損的後果,只是一股腦地狂喊降稅;這不是民粹是什麼?這像是負責任的政黨所該有的作為嗎?

     《預算法》九十一條明訂,立法委員所提法律案大幅增加或減少歲入者,應指明彌補資金之來源,必要時應同時提案修正其他法律。每年減少稅收三百多億,不論用什麼角度來看都是該條文所應規範的對象,無奈朝野立委歷年來一向將該法律條文視同具文。照理說,在立委修法動議明顯違反《預算法》時,行政當局大可聲請釋憲,並在結果出爐之前以法律爭議疑義處理之。無奈不論是藍綠政黨執政期間,從來就是對所有減稅案「半推半就」。在台灣財政行將破底之際,民進黨若再去堅持這種敗家子動議,在下次國際信評出爐時,這筆帳就會由民進黨替國民黨來擔了。原本,該黨大可將當前財政亂局總歸為執政黨與財政部的責任,如今卻自己成為共犯。請問蔡主席,這樣做划得來嗎?

     再分析《產創條例》廿條之一的就業補助條文。老實說,任何人不需要產業背景都能看出,這種補助短期就業的條文與「產業創新」根本八桿子打不著,放在產創條例之中簡直是精神錯亂。補助聘僱高齡員工,除了降低短期失業的作用之外,其實是不利於創新的、是反向鼓勵人員更新的。再說,此類促進就業補助案行政當局原本就可以做,犯不著放在位階極高的法律條例中畫蛇添足。其次,國外所有挽救失業的措施貴在其彈性與機動,而放在法律條文不但是最欠缺彈性的處理,更在立法背景上就等同假設台灣將「持續」處於高失業狀態,完全是唱衰台灣的心態。執政黨中究竟是誰能提出這麼墮落、這麼愚蠢、這麼脫線的修正條文,真是令人不解。

     整體而言,我們反對民進黨所提營所稅降至十七.五%的修正案、反對國民黨廿條之一的就業補助案、反對營運總部擴大降稅率,而支持經濟部原始的提案。事實上,前述修正案不折不扣凸顯出朝野提案立委的不用功、不長進。立委每個月數十萬元的研究助理補助費,都不知用到哪裡去了,應該予以譴責。最後,我們也要責備國民黨的黨政協調機制;竟然連營運總部、補助就業這麼離譜的提案,也能過關斬將送到院會二讀。朝野政黨如果老是以這種態度修法,我們除了「丟人現眼」四個字之外,實在也說不出什麼好話了。

產創條例 經濟部原始版本最好|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4-07 中國時報

     朝野為了《產業創新條例》,已經僵持了好一陣子,相較於最原始的版本,從行政單位到在野黨,都提出不少意見;企業界則是心急如焚,只要《產創條例》盡快通過就好了。但,看看現在《產創條例》內涵與提出的修正意見,坦白說,簡直是亂搞惡整,這種《產創條例》,不過也罷!

     從條例的名稱來看,《產創條例》不折不扣是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鼓勵企業與產業多創新;而從時機來看,《產創條例》明顯是接替《促產條例》落日後,繼續「找名目」給企業租稅優惠。就是這麼名實不符,我們才看到《產創條例》最後被整成完全缺乏內涵與政策目標,每個人、每個利益團體,都想把自己的想法或利益「灌」進法案中。

     因此,我們看到法案提出後,行政單位就接納立委的意見,把全球五百大跨國企業來台設營運總部者,除了管理研發、收取權利金、投資處分利益可免稅外,其餘所得還給予十五%營所稅的優惠稅率。說實在的,所謂「五百大」一般是以營收為標準,但企業作得很大,未必有創新;有創新的企業,未必會作非常大,這是兩碼事,但卻被算在一起。如果,真是認為「數大便是美」,要爭取跨國大企業來台,就該另訂法案規範,硬要綁進《產創條例》中,搭不上。

     結果,出現的鬧劇是有國內大企業認為政府不該獨厚國外企業,因此放話此條文通過就把自己的營運總部搬離台灣;但又有名列五百大,可望享受此優惠的企業,不斷高分貝呼籲政府一定要通過此條文。雖然行政院最後以爭議太大而拿掉此條文,但利害關聯者的「交征利」,已為《產創條例》的「精神」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

     再來就是行政單位本身的糊塗加胡鬧,硬是加了一個「增加就業條文」,規定業主每多雇一人,政府每月補助一萬元,為期半年;如雇用中高齡失業人口,補助期為一年。哎,這是獎勵創新的法案,不是「擴大就業方案」、「馬上上工」等挽救失業的法案,擺一起,不是胡整嗎?

     更蠢的是,政府只有在景氣特別惡劣時才需要以民脂民膏去支撐就業市場,而且都是以短期、緊急、有明確落日期的方案因應。這次,寫進一個法案中,不是要搞得「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嗎?政府有那個財力持續支撐就業市場嗎?更重要的是:有必要嗎?如此作,會造成就業市場長期扭曲;國庫錢補貼企業雇人,讓企業賺錢,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嗎?

     碰上百年僅見的金融海嘯,為了拉抬經濟,社會容忍政府提出補貼企業雇人的方案,結果政府竟然「錯把變態當常態」。如果,政府覺得就業市場仍脆弱,那,就「繼續上工」吧。但,請把這個風馬牛不相干、又會造成許多不良後遺症的就業條款拿掉吧!

     執政者糊塗,在野黨也好不到那裡。弄個「傳統及中小企業扶助專章」,就是另一個與「產業創新」關聯不大、但又硬要湊到裡面沾甜頭的例子。如果擔心最後此條例又獨厚大企業(的確過去有許多這種例子),那就該在法案內涵與子法上下功夫,讓傳產與中小企業,只要真有創新,都可享優惠。而不是再搞一個保護特定者的條款。把營所稅降到十七.五%的提案「綁進來」談,雖然也是「離題」,但確實是高招,反正國庫減收不干在野黨的事。不過,真要能降,《產創條例》也甭審了。有這麼低的營所稅率,還要再給優惠嗎?

     至於民間團體痛批與擔心財團炒地皮的說法,看看條文,確實是「開了一個門」,未來是否成真,值得擔心。由相關條文也看出,表面上說「創新」,訂法者腦袋中還是舊石器時代的觀念─那種要廣大的土地、廠廠相連到天邊的產業模式,所以花了許多條文談開發園區、工業港等,還要賦予企業更大的開發權。既然有爭議,就拿掉吧,這些條文比較像應該出現在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工業港)開發設置條例之類的法案中,而不是在「產業創新」條例中。

     誰都會贊成政府改善投資環境、獎勵企業投資、扶植產業升級…,但我們也反對不斷延長且「傾斜嚴重」的租稅優惠,更難支持政府高掛「創新」之名,卻「偷渡」進許多不該擺進法案的內容。更何況,台灣企業早就該從政府獎勵的奶水中斷奶了。真有誠意「獎勵創新」,就該抓緊核心價值訂法才對。現在這個朝野聯手胡搞惡整的《產創條例》,就忘了它吧!

社論-這般亂搞惡整 產創條例不過也罷|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3-01    工商時報

  • 新版產業創新條例在企業界引發唇槍舌戰,繼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祭出不惜將營運總部遷出台灣的狠招後,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昨日也表示,為總體競爭力的考量,若新版產創條例過關,宏碁將持續評估營運總部移至海外的可能性,力求在稅負條件,與惠普有競爭籌碼。圖為科技大老對產業創新條例的看法。

新版產業創新條例在企業界引發唇槍舌戰,繼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祭出不惜將營運總部遷出台灣的狠招後,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昨日也表示,為總體競爭力的考量,若新版產創條例過關,宏碁將持續評估營運總部移至海外的可能性,力求在稅負條件,與惠普有競爭籌碼。圖為科技大老對產業創新條例的看法。

     孟子「告子.上」篇記載孟子一段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段孟子的宏論用來評析當前有關產業創新條例草案第30條存廢的爭議,倒也頗為適切。

     產業創新條例草案第30條原先規劃全球排名前500大的企業集團若設置營運總部於台灣,得享有營利事業所得稅減免至15%的優惠,由於我國企業集團居全球前500大者,僅有鴻海、廣達、宏碁、華碩四家,因此消息傳出,立即引來圖利少數大財團之非議。素以「庶民經濟」為念的行政院長吳敦義,立即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將把產業創新條例第30條自行政院最新版抽除,並且增加補助中小企業增雇人員的條款;經濟部方面也表示配合指示。因此雖然四大企業集團(尤其是宏碁)大表不滿,但因受影響者只有此四家,刪除產業創新條例草案第30條,看來似乎成為定局。這個政策決定,若從「庶民經濟」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及時反映民意,堪為吳內閣施政典範。

     然而,產創條例第30條若從更高、更廣的政策影響層面觀之,則是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兩難取捨(trade off)問題。因為產創條例第30條原先規劃重點不在於圖利國內少數集團,而在於以台灣的優勢地位(較香港相對低廉的房地產與生活費用成本、較中國相對優越的法令與人權保障、較新加坡相對優越的科技製造供應鏈),吸引國際前500大企業集團設置其亞太營運總部於台灣,在當今兩岸關係大幅改善的絕佳時點,作為其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產創條例第30條及其相關配套規範若能妥善落實,應可為台灣創造更高的產值與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是台灣發展亞太營運中心的契機。其負面影響,則是稅收減少及「圖利」國內外大型企業的施政形象。然而,「計利當計天下利」,如果在產值提升、就業增加所得到的效益,確能遠高過稅收減少和政策形象的負面代價,則本案實可再予斟酌。

     此外,本案也應考慮其他的外部效益。首先,毋須全球前500大企業都在台設立營運總部,只要其中有一、二百家前來,台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會大幅增加,台灣的的國際經濟地位也將因而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外交是內政的延伸,經濟是國防的後盾。國家安全不應只靠有形的軍備,例如空軍戰力不足,購買F16C/D戰機的迫切性當然不容否認;但若同時有許多國家因其重要企業的營運總部設在台灣,將使這些國家的政府對台海兩岸的安定與和平更加關切。台灣要確保國家安全,消極地不要被孤立,積極地要與各國共享經濟利益。在「無限戰」的原則下,任何資源,尤其是經濟資源的妥善配置,應該「不求戰、不怕戰、不避戰」,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此外,全球前500大企業來台設立營運總部,對台灣企業文化、經營管理、策略規劃等各方面應可產生示範效果。任何企業集團在國際的激烈競爭中,能躋身全球前500大,絕非僥倖輕易達成,而必須發展出其特有的經營模式。台灣當前相對強勁的電子產業,若是溯本追源,許多人都同意當年美商RCA在台灣設廠,無意間為台灣培育了第一代的電子產業人才。至於今日台灣金融業的許多創新,也有部分可歸功於外商銀行的引入,而外商銀行要進入台灣設立據點,必須在全球排名前500大,才有資格。此點與產業創新條例草案第30條,限制只有全球前500大企業集團來台設立營運總部才得享有租稅優惠,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對於產業創新條例草案第30條的效益,不宜只看直接的外顯效果,更宜考慮其間接的引伸效果。

     總而言之,產業創新條例草案第30條的存廢,是庶民經濟與產業發展(以及國家安全)間,「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兩難抉擇。若從「庶民經濟」的角度,的確不宜獨厚國內、國外的大財團,因此產創條例第30條不宜保留;但若從產業發展的效益及其衍生效果,以及從國家安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引伸效果觀之,則應保留產創條例第30條。孟子所言「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行政、立法兩院肩負社稷民生安危的袞袞諸公,誠宜深思。

社論-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2.20 02:37 pm

中國近十年出口快速成長,對台灣有一定程度影響,圖為高雄港貨櫃輪作業情況。
歐新社

中國近十年出口快速成長,對台灣有一定程度影響,圖為顯示紡織產品是中國重要出口項目。
歐新社

過去十年來,全球經濟最大變化之一,是出口大國排行大風吹:21世紀開始時,世界出口興旺,近尾時劇挫,過程中全球前十大出口國排名逐漸重組,最搶眼的是中國從第九升上第一。

《紐約時報》19日報導,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國是傳統工業大戶: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和英國。他們占全球前40大國家出口值的43%。

但十年後,形勢大變,一個新秩序已經形成:中國從1999年的第九名,升為2009年的第一名。德國2003年超越美國,第一名的寶座坐到2008年,隔年居次。美國掉到第三,英國更從第五摔到第十。

出口值方面,1999年「五大」所占比率在2009年降到34%。他們丟掉的9個百分點歸於中國、印度、南韓,而以中國拿最多。

以美元計算的話,這十年來,中國的出口每年成長20%。甚至在2009年,亦即全球前40大國家的出口總值下挫21%時,中國的表現也特立出群。2009年出口跌幅最大的是日本、義大利、加拿大,都在25%以上;美國跌18%,中國跌幅為16%。

紐時報導說,從1999到2009年,美國出口成長率只有4%出頭,遠遠不如中國,甚至遠遠不如其他新興的亞洲出口國,如南韓(10%)和印度(16%),不過,勝於英、加、日。紐時表示,該報使用的數字以美元計值,如果用別的貨幣計值,數字會不一樣,但排名不會改變。

全球經濟開始復甦,出口隨之出現強勁回升的跡象。美國去年12月出口比2008年同月上升21%,中國是18%。但升幅雖然有別,中國的出口額還是遠大於美國。

已公布1月數據的國家不多,大多是亞洲國家,其中有些國家的出口成長比起2008年1月,只有「爆炸性」一詞差堪形容:中國是21%,比南韓的77%黯然失色,南韓比台灣 (77%),又小巫見大巫。

這些成長有相當部分可能是在填差不多已掏空的庫存,而不是由於消費者的需求暴增。世界貿易能不能重演2003年維持到2008年的高峰,尚有待觀察:那段時期,全球前40大國家的出口每年成長超過10%。

全球出口大國排行 中國變老大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2-1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產業創新條例(簡稱產創條例)被行政院列為立法院下會期第一優先通過法案,馬總統甚至還指示行政院「複製地方制度法的經驗」,務必如期順利達成任務。據悉,為了減輕外界對原來產創條例「獨厚大企業」的疑慮,行政院改變態度,打算將受惠廠商擴及到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同時並將國際籍跨國企業所設營運總部的營所稅稅率恢復成與一般企業相同的20%,以避免引起租稅不公的爭議。吳敦義院長向來強調施政反映民意,「順民則昌」是他的重要口號,產創條例係一項專業的財經法案,但是行政院處理起來仍然是一切以「民意」為依歸。是故,產創條例雖以鼓勵產業「創新」為宗旨,但政府所祭出的手段卻是毫無「創意」可言。

     產創條例的租稅優惠爭議主要發生在草案第30條,「全球國際籍跨國企業在中華民國境內設立企業營運總部,並對提升國家競爭力具有特殊卓越貢獻」者,除可享受從其國外關係企業取得之管理研發、權利金以及投資處分利益等所得之免稅外,其餘所得還可以適用15%的營所稅低稅率。其實,這個條文本非行政院的原意,而是在與國民黨籍立委協商時,由丁守中委員提出而做的修正。站在經濟部的立場,只要是能在其政策掛上業績的減免稅措施,其無不抱持著多多益善的態度,故對此條文自是欣然接受。相反地,職司稅制改革大計的財政部,對此擴大減免稅的修正則態度傾向保留。遺憾的是,在企業與民代的壓力下,財政部最後竟改變立場,棄守專業,同意將此條文納入。如今,不但成為行政院須完全擔負的責任,也是社會指責最嚴厲的租稅不公。由微知著,馬政府上任以來,財政狀況急遽惡化,租稅政策屢遭社會批判,財政部的角色與作為常常走樣乃係關鍵。

     產創條例的立法是為了接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促產條例)的租稅優惠到期,如果真的讓原促產條例的優惠措施完全落日,就不會有今天的問題發生。然而,由於馬總統在競選政見中,已表明促產租稅優惠中的「功能性」減免應繼續保留,以致行政院賦改會在討論促產落日後的租稅改革時,不敢違反這項既有的政治框限,最後乃決定維持研發、人培、物流中心以及營運總部等四項免稅,並將營所稅稅率降至20%。而就因為仍然把營運總部的租稅優惠保留於產創條例之中,才讓民代與企業有機會假借「國際級」企業營運總部的重要,進而要求行政院為其「量身訂做」擴大租稅優惠利益,而造成如今的爭議與困局。尤有甚者,如果馬政府能夠藉著促產落日而將存在我國50年的減免稅迷思一舉打破,重新塑造一個「低稅率、廣稅基」的租稅公平環境,企業不分大小,產業不分種類,都能在合理適度的稅負下,盡情發揮競爭力,創造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則在我國租稅改革史上將留下嶄新的一頁。可惜的是,馬政府不知通權達變,過於自我設限,將「政見」視為必然的「政策」,以致於眼睜睜地喪失掉一次創新改革的大好契機。

     其實,當時馬總統政見之所以把營運總部的免稅保留下來,乃係因其功能性特色之故,亦即透過國內外企業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讓我國企業得以運用全球資源,整合全球市場商機,並進行全球連結與布局。換言之,營運總部與其關係企業之間在財務上必定來往密切,且許多知識技術亦需統合運用,才能發揮綜效。是故,要消除營運總部的設立障礙,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減輕營運總部與其附屬公司間之來往所得的課稅,以增強其在台灣設立總部的誘因。而此亦正是原促產條例中為何只給予營運總部與其國外關係企業管理、權利與投資等所得免稅的原因;營運總部的其餘所得與此「功能性」的目的無關,故當然沒有給予減免稅的理由與必要。

     如今,民代基於政治考量而要求將減稅利益擴及至與營運總部功能無關的其餘所得,固然是一項不明是非的不當舉動,但行政院不能站在社會整體福利的立場,堅持專業對錯的判斷,以致造成今日的混亂局面,應當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雖然,草案第30條規定,營運總部若享受其餘所得15%的稅率,就須放棄研發、人培等投抵優惠,似乎表示這項條文只是給予企業更多彈性的「選擇」而已,並未擴大減免稅範圍,但以租稅優惠的政策目的與效益言,政府該做的是鼓勵企業將研發與人培等工作放在台灣而享受租稅抵減,而不是給予那些不把研發與人培放在台灣的企業,反而有選擇其餘所得適用15%低稅率的機會。

     新版產創條例的確實內容到底為何,目前尚不可知。但既然從稅改的格局與理想言,馬政府都已喪失了大膽創新的先機,我們於此只能提出最低的期待,那就是至少原草案第30條一定要拿掉。

社論-「產創條例」的租稅創意在哪裡?|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晚報╱社論】2010.02.03 02:32 pm

      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了拯救小型企業的計畫,將原本用來紓困大銀行的資金提出三百億美金,用來鼓勵社區型小銀行擴大對小企業放款。歐巴馬強調此計畫不但為救小企業,更是為解決失業問題,因美國的小企業雇用了65%的勞動人口。

歐巴馬此計畫一出,國內輿論立刻發出「奈何此馬非彼馬」的哀嘆。因為長期以來的台灣產業政策,重大財團而輕中小企業,重科技業而輕傳統產業,頭重腳輕的毛病很嚴重。

      就以最近的新聞事件舉例而言,近來「人紅是非多」的永豐餘有機產品風波,表面上浮現出的是產地標示不實的弊病,但已有人呼籲重視有機市場為少數大企業品牌所瓜分的問題,造成很多有機小農戶遭邊緣化而陷入困境。這裡本來就有規模經濟的問題,但近年來環保界提倡「食物哩程」概念,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又強調「一鄉一特色」精神,本來都可作為推銷在地產品的優勢,需要的只是一點行銷助力而已。如果「肥了財團,瘦了小農」的現象繼續下去,發展在地特色產業只是一句空話。

      二是最近頗引發議論的「產業創新條例」,上會期在立法院未能過關,就因為輿論責備這個條例如同在為大財團開發國難財的大門。原先的促產條例雖確實對部分產業升級有功,但也成為國家稅源流失的主因之一。看所謂「科技新貴」者的財富和不成比例的對國家租稅貢獻,難怪連張忠謀都主張應課富人稅。產創條例有行政院作後盾,再接再厲的可能性很高;但政府如果只關切打著產業創新的這塊招牌,對中小型及傳統產業卻任其自生自滅,絕非負責做法。

      再來從馬政府投注極大心力的ECFA而言,可能受到最大負面衝擊的正是國內的傳統業者,而如今對ECFA防禦心最強的也是台灣的傳統產業縣市。政府與其玩找顏清標當宣傳大使的花招,不如畫出實際援助中小型及傳統產業的大餅,以實惠做法來減低基層抗拒。

歐巴馬因挹注中小企業計畫而贏得掌聲,「此馬」應思師法「彼馬」!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劉芳榮(上海富蘭德林會計師事務所總經理)】2010.02.03 04:27 am

「ECFA、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十加一)、兩岸租稅協定」,這三大稅收政策如果同時在2010年生效,那2010年將成為歷史上極少數由稅收政策主導台商投資與佈局的一年。

1、ECFA

    不管ECFA改成什麼名字,關鍵都是台灣與大陸間貨物貿易往來的「零關稅」問題,如果大陸與台灣間撤除關稅壁壘,形成零關稅自由貿易區域,台灣生產的貨物將可直接進攻大陸內需市場,不會因關稅增加成本造成大陸競爭力喪失。

    對那些目標是大陸內需市場的台灣工廠來說,從此不必再千里迢迢到大陸重覆設廠,只要規劃出具有競爭力的物流方式,就可將台灣產品銷售至大陸,ECFA幫台灣產品找到另一個市場,也幫企業取得和在大陸當地民營或其他外資企業相同條件的競爭地位。

    但另方面,大陸產品也可因零關稅而長驅直入台灣市場,台灣廠商如果生產的是仍有技術優勢,大陸工廠還無法跟上的產品,那ECFA後,這些企業不必急著到大陸投資;反之,應該加速至大陸投資設廠,由大陸生產產品後運回台灣銷售,台灣工廠轉型為物流配送中心,負責台灣地區業務,類似轉變將是台灣工廠今年起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2、東協自由貿易協定

    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和ECFA類似,關鍵也在貨物「零關稅」問題,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有兩部分要注意,一是過去台商投資大陸比較忽略的廣西省,未來將因東協十加一而竄起,廣西經濟實力將不可小視,對從事內銷布局台商來說,必須重視這個市場,這也是近期在廣西設立外商獨資貿易公司數量暴增的主因。

    大陸台資企業採購政策也因東協十加一生效必須做出調整,東協十加一是目前除香港,離大陸最近的零關稅自由貿易區域,但香港沒什麼物料可以採購,東協十國則不同,台商應重新審視採購物料的成本。

    零關稅後,就算包含運費在內,會有很多物料從東協十國採購比大陸境內採購還便宜,特別是像糖一類的農產品,或是天然橡膠一類東南亞具有比較利益優勢的產品,都值得台商重新詢價,利用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找到更具競爭力的原物料,是將產品出口到東協十國享受零關稅好處外,大陸台資企業今年要著手執行的工作。

3、兩岸租稅協定

    兩岸租稅協定的影響不在利潤從大陸匯回台灣,是課5%還是10%的利潤匯出所得稅,這些稅回台後也能抵扣,兩岸租稅協定的重點是讓大陸台商在大陸繳完企業所得稅後,利潤回到台灣不再重覆課徵20%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雖然有營運總部從境外匯回利潤免稅條款,但畢竟適用的台商不多。

    兩岸租稅協定可以使利潤匯回台灣不再重覆課稅,台商就不必再透過第三地境外公司投資大陸,投資架構簡化將是兩岸租稅協定生效後的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台商從此沒有必要再透過TP模式把利潤放在台灣,因為在大陸台灣兩邊所得稅不重覆課徵前提下,台資企業實在不必再冒被大陸稅務局因TP而查稅的風險,就把利潤老老實實在大陸繳稅,之後再匯回台灣,除了投資結構外,兩岸租稅協定也會改變台商交易結構。 (本文發自北京,網址www.myChinaBusiness.com)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崇華 最被低估的台商
  • 2010-01-15
  • 旺報
  • 【鄭崇華口述/張玉文採訪整理】

     鄭崇華,一個流亡學生,憑一己之力創立15人的小公司;38年後,台達電全球員工6萬人,2008年創下1426億元的營收。連續三年榮獲《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電子業首獎;入選美國《商業周刊》亞洲企業百強之列。他對「綠能台灣」的思考與實踐,正是台灣前進的新動力。

     台達從1980年代開始到海外設辦事處和工廠。發展到1990年代,海外布局有兩件很重要的大事,就是1992年西進大陸投資,以及赴泰國轉投資的泰達電子於1995年在泰國股票上市。台達集團的營收從1991年的1.91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16億美元,這十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33.17%。

     人力缺乏 開始西進

     1990年代初期,台灣很缺人力,甚至有外商公司雇車在街上敲鑼打鼓招徠人工。那時我們有訂單,卻找不到人工,我真恨不得直接到街上拉人來工作。缺人力是我們前往大陸投資很重要的因素。

     台達剛成立時,台灣的人工又多又便宜,很多都是鄉下來的女孩子。那些女孩子如果待在鄉下的家裡,就要早出晚歸下田工作,很辛苦,不如到工廠上班。所以一般農家的女孩子,中學畢業後到出嫁前的那幾年,都喜歡到電子工廠工作,賺些錢貼補家用,也存點嫁妝。

     那些女孩子在農村習慣了早睡早起,覺得工廠上班時間太晚。後來我們配合她們的作息,提早開工。她們都很勤儉,而且都很喜歡加班,想多賺些錢,來應徵時都會問公司有沒有加班。但是到了1990年代,來應徵的人問有沒有加班,卻是希望不要加班。

     1990年代的勞工,不只工作勤奮程度不如以往,勞動力的人數也不如過去多。1970年代台灣人口增加快,就業機會不很多,因此我們很好找人。經過政府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之後,到了1990年代展現效果,平均每個家庭的小孩減少,年輕人的人口變少。而且服務業興起之後,有些年輕人比較喜歡到服務業工作,不像製造業那麼辛苦,卻苦了我們這些製造業。

     起初台達為了解決找人的問題,就到比較好找人的地方設廠,例如基隆、台北縣的汐止、六堵等地,另外還跟學校建教合作。但這些方法仍無法完全解決勞工短缺的問題。於是台達開始赴海外設廠,起初去墨西哥和泰國,後來也赴大陸投資。早年我們剛去大陸時,工資實在很便宜,幾乎可以忽略掉工資成本,而且人力充沛。

     此外,1990年代初,電磁零組件的毛利愈來愈低,加上找不到足夠的人力資源,公司必須設法因應。有些產品公司原本想淘汰,但客戶要求繼續做,就移到中國大陸去做。

     中國一廠 設在東莞

     1992年,台達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座工廠設在東莞的石碣鎮,是到石碣鎮投資的第一家台商。我們會到大陸投資,是因為之前在台灣找不到勞工,就發包一些加工的工作出去。結果發現那些承包商拿到東莞去做,而且聽說東莞的人工便宜,當地政府也開始獎勵外商或台商的投資。我們就想,不如自己去東莞設廠,品質會比外包廠商做得更好。一開始我們並沒有貿然決定,而是先派人到東莞石碣鎮去租了一間廠房,雇用一百人做加工,試試看成果如何。

     當時的東莞石碣就像1971年台達剛創立時的台灣,勞工充裕,而且願意加班。我們在台灣剛創業時,在電線桿上貼徵人廣告,所以剛到東莞時也如法炮製,總共貼了幾十張。當地官員說只要貼在工廠門口就好了,不必到其他地方貼,而且只要貼一、兩張即可,以免來了太多人。果然,第二天天一亮,工廠門口就已經大排長龍。我們進行簡單的測試,看看他們手的靈活度,來決定是否適應生產線的工作。

     大陸官員 積極招商

     我們選擇石碣鎮,是因為當地的書記和鎮長很有企圖心,對整個鎮未來的發展規畫得很好,而且非常支持我們。我們剛到時沒有車,鎮長把鎮公所的車借給我們用;申請裝設電話很麻煩,書記就把他自己家裡的電話借給我們用。他的電話號碼都是「8」,因為粵語的發音8就是「發」,廣東人喜歡討個吉利。廣東人很有地域觀念,可是一旦他當你是朋友,就會把你當自己人。

     我們的人員在當地試做一段時間之後,成效不錯,我才到石碣鎮去考察,石碣鎮的書記和鎮長都很熱誠地歡迎我。當時的鎮長劉發枝說,石碣鎮是農村,鎮公所會做好交通建設及各項設施,方便企業來投資,鎮公所會全力支持。他強調,當地官員很廉潔。李書記是位熱心誠懇的長者,廣東腔很重,他說雖然不懂高科技,但會全力支持我們。他還叫我「小老弟」,要我把他當大哥。

     這兩位地方官員一直對我們很支持、很友善。例如海關是中央政府管,他說正派的公司會由石碣的官員協助我們處理通關,省時又方便,幫我們解決不少問題。有了這個經驗,日後我們到大陸其他地區投資時,都會特別注意當地官員的態度,還向一些與當地官員有過往來的廠商打聽官員的情況。

     「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鄭崇華

     一間工廠 半年蓋好

     大陸官員的效率也令我們刮目相看。我們投資一段時間之後,決定自己蓋廠。鎮公所的官員要我們把設計圖給他們,由他們替台達建廠,報價很便宜。我問他們多久可蓋好,他們說半年。我心裡不太相信,因為在台灣蓋工廠動輒超過一年,而且那時剛好接近農曆新年,不太可能趕工。不過,當下我並沒有說什麼。沒想到他們採用人海戰術積極趕工,就連農曆年期間也照樣動工,果然如期在半年後完工,建築的品質也還可以。

     後來我們不打算委託鎮公所蓋,想要自己蓋廠。那時劉鎮長已經升任書記,他帶我去看一大塊地,要給台達蓋工廠。我說不需要這麼大的地,他立刻打電話把所有相關人員都找到現場,向我解說,我當場就決定買下。後來我們在那塊地陸續發展,目前已經有五個廠區的規模。

     我們決定自己蓋廠之後,找到一位很敬業的建築商。台達派在當地的負責人是營建處的主管陳天賜,他的要求很嚴格。起初那位建築商說我們是蓋工廠,又不是蓋酒店,何必太講究。但陳天賜仍很堅持,等到完工時,那位建築商才體會我們要求的標準,承認我們是對的。後來他每次接新的案子,就帶客戶來看我們的廠。我們和這位建築商合作愉快,台達在大陸的廠一直都委由他蓋,甚至後來到天津蓋廠時,也有一半的工程交給他負責。

     台達所有在大陸的工廠都由陳天賜負責蓋,他管理工地很嚴厲。有一次我到大陸,他向當地包商介紹我是他老闆,包商開玩笑說:「你還有老闆啊?你不是最大的嗎?」他告訴我陳天賜有時罵工人罵得很兇,他常擔心陳天賜會被人找麻煩,後來他很欽佩,工人都很服陳天賜。

     台達蓋天津廠時,用的圖跟我們在大陸的其他工廠一樣,但天津包商的報價比廣東貴一倍。我們找廣東那家包商去估,報價卻跟東莞廠一樣,所以我們把天津廠的工程分一半給廣東包商。廣東包商自覺不能漏氣,所以派了自己的班底到天津,還寫了大字報鼓舞士氣。台達在大陸的工廠都蓋得很經濟實惠,建築品質也很好。

     大陸經商 不給回扣

     台達除了在大陸設廠,也開發大陸市場。我們在大陸做生意,還是一樣不給回扣,有時難免會因此而失去生意,有時則是承辦人擔心長官懷疑他,所以把台達放在供應商名單中,但其實給我們的業務很少。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堅持不用不正當的方式做生意。

     我們剛去大陸時,有人批評我們這種做法是「學術派」,在大陸行不通。甚至有些外商在大陸也給回扣,例如透過業務代表給,公司給業務代表佣金,再由業務代表把這筆錢轉給承辦人。我們不願意這樣做,幸好大陸還是有些地方的電信局高層很排斥回扣,台達還是有機會。同仁告訴我,有一次我們去投標,廠商一個個去面談,等了一個上午都沒有輪到台達。跑去詢問承辦人,得到的答案是「台達免談」。

     我們以為是沒有希望了,結果原來承辦人的意思是,台達沒問題,不必面談。規規矩矩做生意做久了,大家都曉得我們很正派,會受到肯定,對公司名聲有十分正面的助益。

     照顧幹部 全家團圓

     台達開發大陸市場的大將是王其鑫。他進台達一段時間之後,自願到大陸工作。起先我希望他自己先去,等熟悉環境之後,再接家人過去。可是公司裡一些女性同仁都問我:「王先生又年輕又帥,萬一被大陸的女孩子搶走了,你怎麼負責?」所以我還是讓他全家一起去。

     台達一開始做通訊電源,就獲得台灣電信局的鼓勵。聽說過去台灣有些公司買國外廠商做的電源供應器,改一改外殼之後,貼上自己的品牌。但台達都是自己開發,因為過去沒有做過電訊標案,手續進展很慢。王其鑫帶著台達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參加上海電訊展,由於品質和價格都很理想,鄭州電信局當場就下訂單。一年後,鄭州電信局的人又來看展覽,並且向其他地區的電信局人員推薦台達的產品,說鄭州用了一年多都沒有問題,便宜又好用。

     等到那些人走了之後,我向鄭州電信局的人道謝。這時,他說要跟我講真心話:「雖然台達的電源供應器品質很好,但外型實在難看,比不上國外知名品牌的產品。」建議我們趕緊改外觀設計。他還說,產品的電池壞了看不出來,建議我們設計可以監控電池狀況的產品。

     當時擔任UTPBU(不斷電系統與通訊電源事業部)主管的袁明來也在場,我問他:「你對他的說法,感覺如何?」他說:「說得很對。我覺得這種客戶很好,在外面替我們拉生意,對內又有建設性的建議。」

     迅猛創新客戶稱讚

     鄭州電信局的建議台達都採納了。我們找音響外殼的廠商為我們設計外殼,做得很漂亮;另外,袁明來找了一家軟體公司合作設計電池的監控器。隔年我們參展時,展出根據客戶建議而修改的產品,那位客戶稱讚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改變得這麼快,尤其是電池監控功能。

     1996年,我去參觀上海電信局,裡面的電源供應器大多是台達的產品,每一代的產品都有,好像台達產品的展示間。他們勸我們不要每年都修改產品,頻繁地推出更好的功能,因為在維修工作上會造成麻煩。

     台達這種做法是資訊業的概念,有好的想法就修改產品、推陳出新,雖然應用在電信產品上會增加客戶維護的困難,但新產品體積、重量大幅縮小,效率從90%提升到94%,還是非常受到顧客歡迎。2007年,台達所生產通訊用的電源供應器,在中國大陸市場排名第一。

    一間工廠 半年蓋好

     大陸官員的效率也令我們刮目相看。我們投資一段時間之後,決定自己蓋廠。鎮公所的官員要我們把設計圖給他們,由他們替台達建廠,報價很便宜。我問他們多久可蓋好,他們說半年。我心裡不太相信,因為在台灣蓋工廠動輒超過一年,而且那時剛好接近農曆新年,不太可能趕工。不過,當下我並沒有說什麼。沒想到他們採用人海戰術積極趕工,就連農曆年期間也照樣動工,果然如期在半年後完工,建築的品質也還可以。

     後來我們不打算委託鎮公所蓋,想要自己蓋廠。那時劉鎮長已經升任書記,他帶我去看一大塊地,要給台達蓋工廠。我說不需要這麼大的地,他立刻打電話把所有相關人員都找到現場,向我解說,我當場就決定買下。後來我們在那塊地陸續發展,目前已經有五個廠區的規模。

    我們決定自己蓋廠之後,找到一位很敬業的建築商。台達派在當地的負責人是營建處的主管陳天賜,他的要求很嚴格。起初那位建築商說我們是蓋工廠,又不是蓋酒店,何必太講究。但陳天賜仍很堅持,等到完工時,那位建築商才體會我們要求的標準,承認我們是對的。後來他每次接新的案子,就帶客戶來看我們的廠。我們和這位建築商合作愉快,台達在大陸的廠一直都委由他蓋,甚至後來到天津蓋廠時,也有一半的工程交給他負責。

     台達所有在大陸的工廠都由陳天賜負責蓋,他管理工地很嚴厲。有一次我到大陸,他向當地包商介紹我是他老闆,包商開玩笑說:「你還有老闆啊?你不是最大的嗎?」他告訴我陳天賜有時罵工人罵得很兇,他常擔心陳天賜會被人找麻煩,後來他很欽佩,工人都很服陳天賜。

    台達蓋天津廠時,用的圖跟我們在大陸的其他工廠一樣,但天津包商的報價比廣東貴一倍。我們找廣東那家包商去估,報價卻跟東莞廠一樣,所以我們把天津廠的工程分一半給廣東包商。廣東包商自覺不能漏氣,所以派了自己的班底到天津,還寫了大字報鼓舞士氣。台達在大陸的工廠都蓋得很經濟實惠,建築品質也很好。

     大陸經商 不給回扣

     台達除了在大陸設廠,也開發大陸市場。我們在大陸做生意,還是一樣不給回扣,有時難免會因此而失去生意,有時則是承辦人擔心長官懷疑他,所以把台達放在供應商名單中,但其實給我們的業務很少。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堅持不用不正當的方式做生意。

     我們剛去大陸時,有人批評我們這種做法是「學術派」,在大陸行不通。甚至有些外商在大陸也給回扣,例如透過業務代表給,公司給業務代表佣金,再由業務代表把這筆錢轉給承辦人。我們不願意這樣做,幸好大陸還是有些地方的電信局高層很排斥回扣,台達還是有機會。同仁告訴我,有一次我們去投標,廠商一個個去面談,等了一個上午都沒有輪到台達。跑去詢問承辦人,得到的答案是「台達免談」。

     我們以為是沒有希望了,結果原來承辦人的意思是,台達沒問題,不必面談。規規矩矩做生意做久了,大家都曉得我們很正派,會受到肯定,對公司名聲有十分正面的助益。

     照顧幹部 全家團圓

     台達開發大陸市場的大將是王其鑫。他進台達一段時間之後,自願到大陸工作。起先我希望他自己先去,等熟悉環境之後,再接家人過去。可是公司裡一些女性同仁都問我:「王先生又年輕又帥,萬一被大陸的女孩子搶走了,你怎麼負責?」所以我還是讓他全家一起去。

     台達一開始做通訊電源,就獲得台灣電信局的鼓勵。聽說過去台灣有些公司買國外廠商做的電源供應器,改一改外殼之後,貼上自己的品牌。但台達都是自己開發,因為過去沒有做過電訊標案,手續進展很慢。王其鑫帶著台達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參加上海電訊展,由於品質和價格都很理想,鄭州電信局當場就下訂單。一年後,鄭州電信局的人又來看展覽,並且向其他地區的電信局人員推薦台達的產品,說鄭州用了一年多都沒有問題,便宜又好用。

     等到那些人走了之後,我向鄭州電信局的人道謝。這時,他說要跟我講真心話:「雖然台達的電源供應器品質很好,但外型實在難看,比不上國外知名品牌的產品。」建議我們趕緊改外觀設計。他還說,產品的電池壞了看不出來,建議我們設計可以監控電池狀況的產品。

     當時擔任UTPBU(不斷電系統與通訊電源事業部)主管的袁明來也在場,我問他:「你對他的說法,感覺如何?」他說:「說得很對。我覺得這種客戶很好,在外面替我們拉生意,對內又有建設性的建議。」

     迅猛創新客戶稱讚

     鄭州電信局的建議台達都採納了。我們找音響外殼的廠商為我們設計外殼,做得很漂亮;另外,袁明來找了一家軟體公司合作設計電池的監控器。隔年我們參展時,展出根據客戶建議而修改的產品,那位客戶稱讚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改變得這麼快,尤其是電池監控功能。

     1996年,我去參觀上海電信局,裡面的電源供應器大多是台達的產品,每一代的產品都有,好像台達產品的展示間。他們勸我們不要每年都修改產品,頻繁地推出更好的功能,因為在維修工作上會造成麻煩。

     台達這種做法是資訊業的概念,有好的想法就修改產品、推陳出新,雖然應用在電信產品上會增加客戶維護的困難,但新產品體積、重量大幅縮小,效率從90%提升到94%,還是非常受到顧客歡迎。2007年,台達所生產通訊用的電源供應器,在中國大陸市場排名第一。(摘自天下文化出版之《實在的力量——鄭崇華與台達電的經營智慧》)

鄭崇華 最被低估的台商|焦點新聞|中時電子報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盈餘 稅收將歸我方
  • 2009-12-14

     兩岸租稅協定課稅分配權方向確立!兩岸即將在本月召開的第4次江陳會中,簽署避免重複課稅的「租稅協議」,未來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若無常設機構,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所賺的錢,歸由我方課稅,大陸不課稅。

     財政部指出,過去我國及中國大陸所簽署租稅協定,都是採OECD和聯合國(UN)範本,未來兩岸租稅協議也將以OECD與UN為範本,再就其中差異進行協商調整。

     根據財政部研究,OECD和UN範本對各類所得的課稅主權之歸屬通常的建議,所得稅的課稅權分配如下:

     一、營業利潤:有常設機構者,由「所得來源地」課稅,無常設機構者由「居住地」課稅。舉例來說,台灣企業B公司,在大陸設立工廠,為分公司C。B公司因為在大陸有常設機構C,所以大陸只對常設機構C公司的利潤課稅。

     又假設另一家台灣公司D公司,在大陸無常設機構,則D公司派人到大陸包工程20天,所賺取的利潤100元,在簽兩岸租稅協議之前,由大陸對100元課稅;簽協議之後,這100元改由台灣課稅。二、執行業務所得,1.有固定住所:所得來源地只對固定住所之利潤課稅。2.無固定住所:由居住地課稅。假設,A君為會計師,被台灣會計師事務所派到大陸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整年,賺取所得100元,這筆100元的所得由大陸課稅。

     三、海空運輸:由居住地課稅。亦即台灣的航空公司由台灣課稅。四、股利、利息、權利金:由所得來源地依上限稅率課稅。

     五、受雇所得:1.原則上,由所得來源地課稅。2.如在所得來源地停留未達183天,且符合規定條件者,由居住地課稅。六、董事報酬、演人及運動員:都是所得來源地。

     七、學生取得母國的獎學金、公務員出差:由居住地課稅。八、其他所得、養老金:居住地或所得來源地,規定不一。

大陸盈餘 稅收將歸我方|財經焦點|財經|中時理財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費的NB/雲端大戰 誰是下一波贏家?

非凡新聞周刊 2009/12/09

免費的NB!有這麼好康的事情嗎?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就是「雲端」。「因為雲端運算的發展將會讓個人電腦、NB、手機以及遊戲機等硬體價格愈來愈便宜,」谷歌(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預測,很快地有一天硬體產品也會跟現在的電視節目一樣,由廠商完全免費提供。

二○一二年,你準備搭高鐵前往南科拜訪客戶,在座位上打開免費的筆記型電腦(NB)上網,查閱當天行程與客戶資料,在網路上訂購周六晚間和女友約會的電影票,順便開MSN與女友聊天, 和她討論台南當地有什麼絕對不能錯過的小吃。

免費的NB !有這麼好康的事情嗎?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就是「雲端」。

「因為雲端運算的發展將會讓個人電腦、NB、手機以及遊戲機等硬體價格愈來愈便宜,」谷歌(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預測,很快地有一天硬體產品也會跟現在的電視節目一樣,由廠商完全免費提供。

硬體免費,服務才收費

免費的電子產品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事情的真相是,由於雲端運算的發展將讓未來的PC與NB等硬體配備愈來愈陽春,包括光碟機、硬碟、記憶體等儲存裝置,都將在硬體設備中逐漸淡出,CPU(中央處理器)功能也不需要那麼強大, 電子產品會變得愈來愈輕、愈來愈薄,售價也會愈來愈便宜,目前一台一萬元左右的PC或NB,未來可能會降價為三千元,電信公司只要稍加補貼以零元方案促銷,免費PC與NB就可以入手,因此,簡立峰推測,雲端運算時代來臨,未來大多數硬體產品都會變成免費,只有服務才可以收費。靠著免費的營運模式,個人電腦市場規模才能打進非洲,並從目前的二十億台增加到六十億台。

實際上,雲端運算發展下去,不僅NB與PC將會變成免費產品,現在部分儲存空間(如電子郵件)、應用程式(如文書處理軟體)已經都不用錢,許多手機(如iPhone) 上,谷歌還提供地圖與導航的功能,GPS(全球定位系統)服務也可能是免費的。

雲端儲存,資料不遺失

雲端的發展還將影響人類的生活習慣。以往,大家習慣將資料儲存在PC、NB或手機上,儲存空間很有限,未來,民眾則會把這些資料都放在「雲端」上。

「掉一支手機,毀一樁姻緣!」這是十一月二十六日報紙社會版的頭條新聞標題。一名張姓男子由於將籌備婚禮細節都放在手機裡,今年六月不小心遺失手機,他傳簡訊請撿到手機的人高抬貴手,卻無回應,想不到婚禮因而延期,小倆口鬧得不愉快,最後竟然分手。

「這位先生如果把婚禮細節存在雲端上就不會發生問題了。」簡立峰說,雲端運算的好處就是民眾不用帶著筆電或手機出門,照樣可以在任何地方從雲端上找到自己存取 的資料,NB或手機掉了,也不用擔心資料遺失。

廣達切入,預言大未來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多年前即倡導的百元電腦(OLPC,One Laptop Per Child)即將伴隨著雲端時代一起來臨,對企業來說,雲端發展將大大節省購置電腦設備的費用,企業當然會舉雙手贊成。在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已經正式採用谷歌的雲端應用平台(Google Apps),市政府估計五年內將省下五百五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包括摩托羅拉在內,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二百萬個企業、學校以及政府組織採用谷歌的雲端平台。

二十年前,剛成立廣達的林百里逢人便說「NB終將取代個人電腦成為人手一台的標準配備」,當時根本沒人相信這個年輕人的說法,想不到這個預言如今已經成真。現在六十歲的林百里又說,「下一個趨勢是雲端計算的時代,只要掌握雲端中的資料庫,就能成為未來的贏家,很多機會將從雲端計算開始。電力或發電機並不重要,由電力衍生出來的服務,才有價值。」沒人敢輕忽他的預言。

廣達目前是台灣最積極投入雲端商機的科技大廠,只要有大型的雲端研討會,廣達都派員參加。

儘管如此,該公司對於究竟要切入雲端的哪一塊商機仍是保密到家,據透露,廣達計畫切入的除了伺服器以外,由於雲端尚在早期發展與定義階段,該公司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已經在這塊領域投入不少心血,未來出貨對象是否跳過戴爾與惠普等廠商,直接賣給谷歌或微軟並享有更高利潤,值得注意。

不想讓亦敵亦友的林百里領先,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極為重視雲端的發展,他表示,未來是網際網路的時代,鴻海當然不能缺席,在「三螢一雲端」也默默耕耘已久。鴻海集團高層主管進一步指出,現在一九九七年出廠的NB依然可以上網,只是速度比較慢而已,但是,未來透過雲端運算,這台NB上網的速度會跟目前的電腦一樣快、一樣好。

電子產品,重附加價值

換句話說,未來NB不需要那麼強大的運算與儲存能力,PC市場近年來已經有衰退的現象,不過,NB以及智慧型手機市場還在快速成長,代表的意義是,一般人其實不再需要功能那麼強大的個人電腦,由於運算可以在雲端處理,NB與手機在充完電以後可以用很久,這樣的設計,跟原本的電子產品將有很大的不同(iPhone由於運算功能強大,使用者必須經常充電)。

此外,進入雲端以後,PC、NB以及手機的計算功能雖然可以降低,但是,機殼、顯示器、藍牙裝置、無線上網以及USB卻省不了,還可以創造更多吸引人的商機與附加價值。

簡單來說,雲端運算就是民眾透過具備網路連線能力的電腦與手機,在遠端(而非自己的電腦或手機上)存取資料的技術與服務,舉凡電子郵件、網路相簿(如無名小站)、社交網站(如facebook)、地圖資訊以及遊戲等功能,都算是雲端提供的服務。

巨擘卡位,搶兆元商機

以營運模式來看,雲端則分為三種,第一種靠提供儲存空間獲利(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例如亞馬遜),第二種則靠提供軟體服務賺錢(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例如微軟賣作業系統),第三種則提供平台服務,藉由民眾點擊網站(PaaS,Plateform as a Service,例如谷歌)創造網路霸業。

這些商業模式看來並無神奇之處,甚至,這些服務早就存在多時(Google在二○○四年就已經推出Gmail),IBM早年提出的大電腦架構,便是由中央的大主機支援個別電腦的運算,為何這一年來雲端運算特別受到矚目?

除了谷歌外,微軟、IBM、亞馬遜、雅虎以及蘋果電腦等科技巨擘,對雲端商機均積極投入,光是谷歌、微軟以及IBM三家公司總市值就高達新台幣十九兆六千億元,三家個別公司的總市值至少在五兆以上,鴻海市值為一兆一千七百億元,廣達為二千四百二十二億元。

巨擘不約而同看上雲端運算,究竟,這塊商機有多大?根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估算,雲端產品與服務市場規模將從去年的四百六十四億美元,增加到二○一三年的一千五百零一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兆八千億元,個人電腦今年市場規模為二千一百七十億美元)。

有趣的是,光是建置一個資料中心就要花費五到六億美元(谷歌在全球設立三十五個),資料中心需要靠冷氣來冷卻,光冷氣電費就是相當大數字,在金融海嘯中破產的冰島由於接近北極圈,有天然的冷氣和便宜的地熱可以使用,眼看雲端商機非常可觀,還特別跳出來積極爭取在當地設立資料中心生意。不過,由於高緯度的冰島距離美國以及人口最多的亞洲等地實在非常遙遠,對於上網速度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未來是否會有企業想要到當地設立資料中心,仍待觀察。

雲上收錢,地上賺代工

相較於IBM提出大電腦架構,雲端運算不同的地方是由網際網路取代大電腦,一般企業與公司無須再花大錢購置一個大電腦來運算,成本降低很多,因此,谷歌的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認為,全球將由個人電腦的時代,轉變為雲端運算的時代,今年十一月九日的演講中,施密特甚至樂觀認為,雲端引發的潮流將比個人電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從雲端的供應鏈看起來,谷歌與微軟等國際大廠切入的技術與服務是商機最肥沃的一塊,反觀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想從中得利卻顯得相當有限(三種商業模式當中,台灣廠商幾乎完全缺席),更現實的說,國外大廠是高高在雲上收錢(如谷歌賺取廣告費,亞馬遜賣儲存空間,詳另文),台灣硬體廠卻仍只能坐在地上端賺代工的辛苦錢。

舉例來說,在雲端時代,PC與NB價格若大幅下滑三分之二,廠商要維持同樣的營收規模,出貨量就要增加兩倍,因此,除非像鴻海上下游垂直整合很完整,在雲端時代依然可以賺到更多零組件(如面板、機殼、連接器以及網通產品)的錢,一般組裝代工廠面臨的挑戰恐怕會更多。

產業洗牌?待時間驗證

尤其,光碟機(台灣相關上市公司為廣明與建興電子)、光碟片(如中環與錸德)、記憶體(如茂德、力晶、南科等)以及硬碟(如銘異)等,可能逐漸被個人電腦列為非必要配備的零組件廠商,未來面臨的壓力勢必更大。

對此,部分記憶體廠商表達不同的看法,部分業者指出,任何事情總有極限,從過去的大電腦時代演變成個人電腦再到NB,現在又回到大電腦的架構,每一次的演變都有不同的時空背景,回到大電腦的架構不代表個人電腦終端設備就會從此跛腳,iPhone擁有這麼強大的運算功能照樣熱賣。

同時,雲端也有安全性以及穩定性的問題,對一般人以及公司行號來說,大部分的資料還是會存放在自己公司,尤其,一些涉及商業機密以及隱私(如自拍照)的資料根本不可能放在雲端,畢竟,這些資料一旦外洩後果不堪設想,何況政府查稅資料也不可能存放在谷歌上面,能夠靠雲端賺錢的公司還是少數,換句話說,雲端究竟是否能取代部分PC產業,還需要一段時間驗證。

不過,簡立峰倒是一點也不擔心雲端的問題,因為絕大多數安全性的問題都是使用者本身操作不當造成(如密碼與帳號或生日相同而遭破解),簡立峰說,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難道還有人會把大部分的錢放在家裡嗎?「還有什麼東西比錢更重要?如果大部分的人與公司連錢都可以放在ATM(提款機),還有什麼資料不能放在雲端呢?」

然而,一旦個人電腦規格變得很簡單,換機與否就顯得更不重要(因為在雲端運算,個人電腦運算速度不需要太快),這對資訊產業將造成相當大的衝擊,林百里為什麼要力推一個可能讓自己兩家轉投資公司(廣明光電,主要業務為生產光碟機;鼎天科技,主要業務為代工組裝GPS)面臨困境的雲端技術?

破壞創新,危機即轉機

答案顯而易見,硬體代工廠既然非面臨挑戰不可,業者得要想辦法轉型,就像IBM過去靠硬體賺錢,現在他們硬體部門幾乎無法生存,而是靠軟體服務,就是轉型非常成功的案例(IBM目前股價與歷史最高峰時期相當接近,戴爾電腦則只剩最高峰時期的四分之一)。

一手創辦中國IBM實驗室、並在IBM任職長達二十九年的資策會副執行長王瑋也認為,雲端是一種破壞性創新,會對台灣廠商帶來威脅也是機會,台灣的電子業應該由硬體帶軟體不斷向前走。舉例來說,目前當紅的電子書也由台灣廠商開發,中國有四十六萬所學校,二億五千萬名學生,這一代學生都是在電腦、網路與手機環境中長大,跟台灣相當類似,如果能透過電子書發展華文數位閱讀雲端服務,潛力不容小覷。

尤其,雲端市場才剛開始萌芽,根本沒有領導者,就連一般民眾也可以藉此創業,知名的美國遊戲軟體〈開心農場〉就是透過facebook平台創業成功非常典型的案例(由三名年輕人創業,成立迄今才兩年已經開始獲利,年產值達一億美元)。王瑋說,雲端對台灣廠商的機會在服務與軟體,如果連〈開心農場〉都可以做得這麼成功,台灣的電子公司擁有這麼多資源,好好施肥灌溉,也能攀著傑克的魔豆瓜藤往上爬到雲端,自然也會擁有更多商業機會。

免費的NB/雲端大戰 誰是下一波贏家? - 非凡新聞周刊 - 新聞時事 - udn聯合書報攤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端運算+Mobile=未來生活關鍵報告

 數位時代 2009/12/07

透過網路的技術,將大規模且可擴充的IT相關能力,以服務(service)方式提供給用戶的雲端運算技術,可說是今年最熱門的科技議題。雲端運算不僅是一種運算模式,更將開發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商業模式。

上個月四日,軟體業霸主微軟(Microsoft)全球執行長史帝夫.包默(Steve Ballmer)首次訪問台灣,掀起了一股「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旋風。在訪台演說中,包默提出「三螢一雲」的願景,強調透過電腦、電視與手機這三大終端設備與雲端運算,將可大幅改進現有的生產和溝通模式。「雲端運算就是未來,」包默表示。

就在包默抵台的同一天,中國網路界年度盛事「中國互聯網大會」也正熱烈討論雲端運算的發展和應用。特地前往參與此次大會網路技術創新應用論壇的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在會中也再三疾呼:「雲端運算是台灣、中國,甚至整個亞洲的機會!」

近一年來雲端運算已成為科技業最熱門的潮流,連做硬體代工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看好雲端運算的發展,決定整合旗下ES事業部與廣達研究院,成立雲端計算事業部門(CCBU)。

「雲端是新一代PC產業的破壞式創新,」林百里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這樣評論。在今年第二季法說會上,林百里還用「烏龜(廣達)遇到雲端,路會無限寬廣」說明廣達在雲端上的布局。他表示,廣達將以提供各種裝置解決方案,進軍雲端市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預測,到了二○一二年,全球企業在雲端運算上的投資,將從○八年的一百六十億美元提升到四百二十億美元。「雲端運算的興起,勢必會帶動IT 產業的轉型,也將深遠地改變人們工作和公司運作的方式,」《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指出。

三種模式,多元機會

雲端運算這個奧妙的名詞,來自於IT界習慣以雲的概念形容網路。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的定義,雲端運算指的是透過網路技術,將大規模且可擴充的IT相關能力,以服務(service)的方式提供給用戶。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則用更直接的方式說明:「雲端運算就是把資料全部丟到網路上處理。」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歸納,目前雲端運算的服務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架構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指的是將儲存、伺服器運算能力等IT基礎建設,透過網路以訂閱的服務模式提供;第二類「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則是在網路上提供一個應用平台,讓IT人員在上面進行程式開發與執行;第三類則是「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意思是將應用軟體透過網路提供,讓多組用戶隨時隨地存取使用,像Google的電郵信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雲端運算之所以在這幾年快速崛起,首要原因自然是網路的普及。網路專家、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指出,雲端運算的重點就是互連,由於寬頻網路這個基礎高速公路建起來了,打造出雲端運算的實現基礎。

影響一: IT架構更彈性靈活

「行動網路可說是雲端運算的重要驅動力,」田溯寧指出,現在上網的形式和裝置更加多元,舉例來說,現在的手機已經是phone加data,這也帶動消費者對網路有更多使用,創造了大量的資訊,必須要在網路後台做即時的處理,才能有效運用與管理。

Opera執行長譚詠文(Jon S.von Tetzchner)則指出,瀏覽器功能日漸強大,縮小電腦軟體與網路軟體運作上的差距,使各種雲端運算服務有機會嶄露頭角。

惠普(HP)雲端運算總監范欽輝則從商業經營的觀點指出,經濟環境的變化,促使企業更加重視IT的有效利用。無論是使用外部雲端運算供應商的服務,或是企業內部將IT系統雲端化,都可以減少IT的支出和資源的浪費,並讓IT的建構與使用更加彈性、更加靈活,使得全球企業對雲端運算的關注有增無減。

雲端運算最主要的好處,就在於「彈性」、「自由」,基於on-demand的概念,軟體的取得不再如以往一樣制式化與一成不變,而且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此外,由於服務是透過網路,因此可以隨時、隨地取得和使用,不會受到限制。「雲端運算可說是下世代的網際網路(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資策會副執行長王瑋表示,雲端運算不僅是一種運算模式,更將發展出許多新的商業模式。

影響二:零散資料結構化

張明正指出,如果把各種device的資料收集起來,透過IPv6連到網路上,並用軟體去進行大量資料的處理分析,這樣的雲端運算生態系統可將大量零散的資料,轉變為有結構的資訊,最後形成有用的知識,讓個人或企業變得更智慧、更能解決問題。

以日本NTT DoCoMo今年結合健康儀器業者歐姆龍(Omron)、手機業者夏普(Sharp)等公司,共同推出的Wellness Support服務為例,顧客購買內建Wellness Support應用的手機(內含計步器等功能),或是內建Wellness Support的血壓計、體重計等健康儀器後,只要量測自己的生理狀況,即可以將資料透過網路回傳到系統,並進行分析,然後提供給顧客相關的健康資訊。

清華大學服務科學所所長林福仁認為,雲端運算特別適合三種企業:第一種是完全沒有IT資源的企業,對於採用雲端運算服務沒什麼負擔;第二種是產業競爭激烈,需要對企業資訊或流程進行改善的企業;第三種是新創企業,可以透過雲端運算降低研發風險、提升創新效率。

影響三: 企業轉型為服務公司

雲端運算一旦普及,將對硬體產業帶來影響。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認為,由於網路雲功能強大,許多服務都會透過網路來獲得,因此性能不強但具網路功能導向的瘦終端(thin client)硬體產品將應運而生。

趨勢科技研發長張偉欽則指出,未來的硬體要更加考慮應用的方便性,而且行動化的設備將更為普遍,變得更多元、更個性化,以因應不同的上網需求。「端的多元化,也會刺激對雲的需求,」林福仁表示。

此外,雲端運算也會改變企業的經營型態。張明正指出,傳統的科技業多數是「產品公司」(product company),強調產品的架構、功能,但如果一直固守這樣的概念,就沒辦法取得雲端運算的商機。因為未來的環境變動得更快、資料量更多,所以未來的企業必須是「服務公司」(service copmany),著重的是運用雲端運算的彈性和智慧化,進而提供創新的服務、解決問題。

雲端運算的威力,就像是讓所有人都有一台超級電腦,因此雲端運算甚至還關乎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如果有一個公共雲,提供給大家運算資源,可以處理更多的資料,絕對會生出許多很棒的新事業,加速產業和國家的發展,」張偉欽指出。 雲端運算的好戲才剛要開始而已。如何讓雲端連上更多的終端裝置,讓雲端的使用更切身,是未來普及的關鍵。就像iPhone的應用服務商店(App Store),只要應用夠酷,人人都有機會飛上雲端,大放異彩。

雲端運算+Mobile=未來生活關鍵報告 - 數位時代 - 商業企管 - udn聯合書報攤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