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良辰不與,夙志多違
  • 2009-11-20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近日一連通過兩次主決議,要求經濟部停止DRAM產業再造方案,這項主決議已為國發基金注資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IMC)投下變數。我們認為此刻所應嚴肅檢視的非僅是DRAM再造方案而已,而是整體產業政策的重新定位。在財政疲困如斯的今天,政府有限的資源必須審慎運用,才能引導台灣經濟走出停滯的困局。

     台灣的產業自1980年以來確實有重大改變,從過去出口縫紉機、鞋、傘、電扇升級至電腦、光碟、半導體、面板,而像晶圓代工、IC封裝、PDA、DRAM、面板的產量更居世界前三名。惟台灣輸出的產品雖已升級,但代工的本質卻依舊未變,生產高科技產品所需的核心技術皆在美、日、歐的手中,因此每年所需支付的權利金極為可觀,去年已達新台幣950億元,較4年前增加近1倍。這種不完美的產業升級,雖讓台灣擁有科技大國的美名,但產業附加價值率卻呈現加速度下滑。

     所謂附加價值率是指產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占生產總額(gross output)的比重。美、歐、日這些國家由於技術遙遙領先,因此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極高,但台灣由於核心技術依賴輸入,加上品牌、通路又掌握在他人手中,因此獲利極微。統計顯示,台灣去年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已降至18.4%的歷年最低,較1999年下滑近10個百分點,而美國2007年的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依然高達32.1%;令人遺憾的是,政府傾全力扶植的台灣電子業,其附加價值率於2008年僅22.3%,相較於美國電子業47%的水準,實有天壤之別。

     反觀,這些年來未受到政府關愛的傳統產業,如成衣服飾業去年的附加價值率卻高達39.3%,家具裝設品及印刷輔助業也達25%,其他工業製品同樣逾24%。傳統產業比起明星產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率非但不遜色,猶有過之,這說明傳統產業未必是低獲利產業。馬政府是否還要把租稅優惠、國發基金、科專研發等資源全數用來扶植高科技產業,值得商榷。

     經濟部歷任部長並非不明白我國科技業缺乏核心技術的這項致命弱點,但礙於這項產業的投資動輒千億,不僅可以讓民間投資的數字顯得虎虎生風,也正足以彰顯施政績效,因此歷來經濟部的思維總是希望藉由更多的研發補助、更多的租稅抵減、更多的政府注資以扭轉技術仰人鼻息的困局,今年3月經濟部決定成立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IMC)依舊是同一思維。決策者希望在景氣衰退之際尋求美、日合作以獲得技術自主,但問題就在於台灣數十年來所缺乏的核心技術,真能一夕間獲得解決嗎?美、日願意如此慷慨把自己最優勢的技術與台灣分享嗎?最重要的是,技術進步一日千里,研發若不能在本土深根,僅靠技術授權,台灣的科技產業附加價值率就能提升嗎?

     經濟部長施顏祥日前指出,台灣DRAM產業的問題就是出在代工模式及技術無法自主,若這個問題不解決,現在景氣回升,危局暫時紓解,但來日再碰上景氣衰退,台灣所要付的代價不會比今天低。施顏祥部長一針見血點出了最根本的問題,但解決方案為何?是繼續推動再造方案,傾政府全力扶植DRAM產業以取得技術、通路?還是從總體產業政策的高度,重新定位高科技產業的角色,從而讓更多資源投入台灣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政府這些年,除了出錢出力以促成科技業研發自主外,也曾在4年前訂定「併購國際品牌及通路貸款保證要點」,鼓勵業者赴海外併購略有名氣的品牌與通路;概而言之,這些努力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讓台灣早日脫離代工及技術依賴他國的困境。持平而論,政府這些日子所投入心力、資源不可謂不多,但所得到的成果實在不成比例。近年只要全球景氣循環一進入收縮期(contraction),台灣在四小龍裡所受到的衝擊必屬第一,今年上半年如此,若政府產業政策的思維不變,未來的情況恐怕亦復如此。

     政府多年來因循不變的產業政策思維,終致台灣經濟優勢每況愈下。環視今日中國崛起於左,東協緊逼於後,有識之士每每有「良辰不與,夙志多違」之嘆。我們籲請執政當局跳脫長期以來對高科技產業的迷思,以附加價值及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的高度來重新檢視DRAM產業再造方案,並以新思維來規劃新的產業政策。

社論-良辰不與,夙志多違|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