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疇 出處:Web Only 2010/01
中國的國際關係,正由「經濟驅動」變為「民族主義驅動」;其轉向速度之快,令人擔憂。
一直到2007年前後,中國的舞步配樂主旋律都是「改革開放、經濟增長」,但這在2008年起了本質變化。促成這變化的,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有世界環境的因素,但其根本,還是中國經濟不均衡發展下的社會壓力因素。民族主義,歷來都是說服人民在壓力時期服從管理的理論基礎。
2008年的兩場自然災害,3月南方雪災以及5月四川地震,提醒了大家,在城市富裕發展的景象底下是依然脆弱的基礎建設,如電網、道路、建築物。當局已經經營了多年的「大國崛起」的氣氛下,中央選擇了「中國是個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的大國」的姿態。
20年來中國社會各階層已經養育出了多元化的陽光心態,奧運本來可以是一場向世界顯示中國已經從歷史陰影中走出來的盛會,但是當局選擇了「中國站起來了、一洗歷史恥辱」的民族面子主旋律。奧運前的西藏動亂來的不是時候,搞得奧運期間北京市進入半戒嚴狀態,失了面子。開幕式上因為原唱小女孩不夠可愛而選擇了另一名小女孩對嘴表演假唱事件,也凸現了當局「形象大過真實」的面子價值觀念。
自奧運會以後,中國進入了 「中國已成強國,中國人有能力應付一切困難,中國不需要西方指手畫腳」的心理狀態。
就在這氣氛下,以美國華爾街為震央的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爆發。金融還沒有和國際接軌的中國,正好利用這機會向人民證明中國特色半封閉體系的優越性。
在國際經濟環境已經不足以依賴、國內內需乏力的情況下,中央再次舉全國之力,推出全世界沒有一個其他國家做得到的「官需刺激計畫」,勒令刺激各級政府投資。在總理的一句「信心比黃金還要珍貴」下,各級官員都心領神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貼上了「中國一定強」的宣傳或暗示。
就這樣在一連串事件之後,民族主義逐步成為中央用來應付一切內外挑戰的工具。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告訴百姓:雖然中國還面臨困難,但中國經濟即將超越日本,某某年份將超越美國等等。
穩定百姓信心無可厚非,危險的是,民族主義已經轉向了「大國民族主義」;從 「中國可以說不」轉向了「中國可以說是」,「誰惹惱了中國就反制誰」。網站上雖然還不多見「不惜和美國打一仗」的高調,但是「印度打不過中國」、「教訓小越南」的言詞隨處可見。
決定舞步的是樂曲,決定樂曲的是主旋律。
在奧運前十年的中國,固然也發生過定時定點的民族主義迸發,但那都是開放路線主旋律的伴奏。自2008年以來,民族主義快速形成另一主旋律,幾近取代原來的主旋律。
近來發生的事件更進一步推動了民族主義,如:新疆動亂的西方反應、美國歐盟對特定中國產品的制裁、美國施壓人民幣增值、美國對台售武、Google公開指責中國套取人權人士郵件。一旦歐巴馬接見達賴,那將又會是一次民族情緒的高潮。
民族主義是火,控制在壁爐內可以取暖,火苗竄出可以燒屋、也可燒鄰居。2010年的內部經濟壓力以及國際事件,將決定中國民族主義的火勢。(本文作者深耕大陸多年,e-mail為taibeijing@gmail.com,本文轉載自2010.01.26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