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經濟要刺激 改革更要刺激
- 2009-12-05
評論解讀
歐美異口同聲要求中國把經濟建立在內需的基礎上,而中國自己本身早於10幾年就提出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然而至今仍是出口導向經濟,問題出在哪裡?如何解決?《南方周末》的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必須切實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從現在就開始大規模的結構改革。
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都是十幾年前就提出的口號,但中國仍然在出口導向和投資導向的增長模式下越滑越遠。問題出在哪裡?一句話,改革不到位。不是不知道怎麼改,而是知道了改不動。
中國正處於矛盾焦點
有些出人意料,政治局上周末宣布明年中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之後,迎來的不僅僅是掌聲。《華爾街日報》說,外界日益擔心這一政策的副作用,中國刺激計畫帶來的新增投資可能會壓垮全球市場,導致貿易衝突激增。《金融時報》說,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中國還沒有變。中國的解決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資支出,這將帶來更大的產能過剩。高儲蓄、高投資的中國經濟,對中國人民來說代價高昂,對世界也具有破壞穩定的影響。
一年前,中國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計畫時,贏得的是滿堂喝彩,當然也包括這兩份全球最重要的商業報紙的喝彩。
這一年間世界發生了哪些變化?一年前,金融危機山崩地裂,此時中國政府果斷出手,提振了比黃金更寶貴的信心。中國救市的迅猛與美國救市的拖沓形成鮮明對照,也成了「社會主義拯救資本主義」的論據之一。一年後,經過各國聯手救市,各主要經濟體已止跌回升,雖不能說已走出危機,但最危險的時刻畢竟已經過去。此時,救亡成了次要矛盾,求變成了主要矛盾。而中國,正處於世界經濟從舊的平衡向新的平衡過渡中的矛盾焦點。
世界經濟平衡前提動搖
金融危機前的世界經濟平衡,簡言之,就是中日韓德等國儲蓄、投資、出口,美英等國負債、消費、進口,但前者又把貿易順差源源不斷的借給後者(通過購買後者的國債),使後者能夠繼續消費。
這一平衡的軸心,就是中國和美國。維持這一平衡有兩個前提:第一,美國有足夠的市場吸納中國的出口。第二,美元有足夠的信用讓中國相信繼續買進美國國債是安全的。
這兩個前提現在都動搖了。金融危機讓美國消費者不再無節制的借債消費,美國居民的儲蓄率已經由-2%提高到7%,這意味著進口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多數專家認為,這是一個長期趨勢。美元走弱也是一個長期趨勢,如果強勢人民幣綁定弱勢美元,固然有利於中國出口,但這無異於捨身飼虎。
歐美要求中國擴大內需
問題還在於,即使中國願意繼續捨身飼虎,美國也不幹了。美國經濟需要增長,美國人需要就業,而壓縮進口增加出口是條相對容易的路子。於是,美國既會讓美元貶值,也會壓人民幣升值。如果後者做不到,貿易摩擦就是替代手段。畢竟,中國對美國市場的需求,遠遠大於美國對中國市場的需求,貿易戰打起來,美國不會吃虧。
這個邏輯同樣適用於歐盟,而且由於歐元對美元升值而人民幣綁定美元,因此歐盟甚至比美國更強烈的要求人民幣升值。
美歐異口同聲的強調:中國需要把經濟建立在內需和消費的基礎上,而非出口和投資的基礎上。這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基礎。
是不是有些耳熟?事實上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都是十幾年前就提出的口號,但中國仍然在出口導向和投資導向的增長模式下越滑越遠。
問題出在哪裡?一句話,改革不到位。不是不知道怎麼改,而是知道了改不動。
所謂擴大內需,主要是指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民營企業的投資需求,前者需要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做配套,正如吳敬璉所說:「提高普通勞動者收入才能擴大內需」;後者需要轉變政府職能、打破壟斷。
真正改革收入分配體制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2006年就高調提出來了,但是雷聲大雨點小。與此同時,中國老百姓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降到了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2007年中國城鄉職工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只有35.1%,比韓國低9個百分點,比日本低18個百分點,比美國低近23個百分點。這兩年,政府投資項目暴增,這個數字只能更低。
老百姓口袋裡沒錢,你讓他如何去增加消費?
降低個人稅收控制房價
2010年,如果政府真想在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上有所作為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月收入在5000元到2萬元之間的中產階級的個人所得稅。他們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也是擴大消費的主體。
對政府財政而言,降低中產階級個稅形成的虧空,應通過增加國有企業的紅利上繳來彌補。只將稅後利潤的5%到10%上繳財政實在太少了,要知道單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家的利潤,就接近全國個稅收入總額。
控制房價也可以增加中產階級尤其是年輕一代中產階級的收入。高房價是變相徵稅,而且比正式的個稅要重得多。
財政民主也是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應有之義。雖然沒有準確統計,但誰都知道我們上繳的稅款有相當部分被浪費掉了。一年8、9兆(含賣地收入)的稅款,交上去就不知所終了,這事想想就覺得可怕。
把創業機會留給老百姓
社會保障系統的建設也是擴大內需的後盾。社保建設千頭萬緒,說白了就是一個錢字,老職工的社保窟窿、農村的社保窟窿,都需要錢來填,但財政又拿不出那麼多錢。其實這難題十幾年前就有答案了--賣掉國企股份或者直接劃撥國企股份來為社保籌資。但是始終沒人考慮這招。
居民消費之外,民營企業的投資需求如何擴大呢?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自己不要當運動員,把創業機會留給老百姓。打破壟斷,把金融、電信、能源、礦產、鐵路、航空、教育、醫療、文化等高利潤行業的創業機會還給老百姓。
推行大規模的結構改革
都是老生常談!這就是問題的所在,1980年代中國的改革是不知道怎麼改,1990年代中期以後是知道了但改不動。《金融時報》本周一的社論說:中國的貿易夥伴不能(也不會)吸收中國扭曲的發展模式下產生的過剩產能。這種發展模式也損害了中國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國必須把收入從企業向家庭轉移,把支出從投資向消費轉移。實現這兩大轉移,需要推行大規模的結構改革。這種改革必須從現在就開始。
刺耳,但說得沒錯。希望能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聽到回應。(摘錄自《南方周末》2009-12-2,作者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