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第三次江陳會談,「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原本沒有列入會談內容,但在中國方面的要求下,該項議題納入會談內容;據此,我們可以研判,兩岸對於兩地「貨幣清算機制」的迫切度,中國遠勝於台灣,台灣實在應該更重視該項議題。

     這硬梆梆的東西,常引起人們困惑到底有什麼重要性,不是透過美元中轉就可以迅速換算兌換,幹嘛有「直接清算機制」?

     事實上,在台灣「貨幣清算機制」的爭論當中,贊成者認為,該機制可立即降低台商通匯交易成本,並有助解決台商融資問題,更有利資金回流台灣。

     反對者以為,清算機制實施後,人民幣將可於台灣大量流通,有危金融體系自主,也可能造成資金加速外流至大陸。

     針對操作面的評估,未來在一對一的兩岸的清算方式,雖然不免參考各自對美元的交叉匯率,但主是以即期匯率(或是對美元的短期平均匯率)為參考標的。

     目前,兩幣與美元之間的現貨交易,均有獨立的外匯交易中心。上海的收盤時間比台北晚一個半鐘頭,如果以每日雙邊外匯市場美元收盤價為基準,必須解決時間差問題,預料初期結算頻率可能為每天數次。

     至於簡單分析,貨幣清算機制簽訂後的影響,我認為可以分價格面、結構面、風險面、政治面4大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是價格面,目前在大陸流通的新台幣,應有200億元(新台幣,以下同)以上,而在台灣流通的人民幣,估計也在800億元左右,二者累積存量高達1千億元,兩幣間無法集中結算,導致實質上台灣資金回流困難。

     在價格面,台灣需要清算機制最主要的邏輯,是避開美元中轉匯兌的風險;中台之間的貿易匯兌,本應該與美元不必有什麼聯結;但在沒有清算機制下,價差的存在,但在現行機制下造成台商承受過高的匯兌風險,撇開美元對中台貿易的干擾,是價格面最主要的考量。

     在結構面而言,中台之間貿易額度這麼高,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曾表示:「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我們2008年經濟成長率就是負2%」,換言之,中國貢獻6個百分比的GDP。

     一般而言,雙邊在進行資本跟通貨在流動時,必須要有「對口」的機制;就好比港口發簽證一般,一旦有了清算機制,便能在貨幣上的議題可以有了正式的「對話機制」,這是至關重要的。

     舉例而言,雙方便能正式討論「兌換限額」的問題,而非片面自訂。

     就風控面而言,在沒有直接清算機制之下,中台之間的遠期外匯市場便無法建立;以中美貿易為例,是透過美元遠匯市場進行避險,從中美的遠期外匯數量便可知道中台之間需要奪大的外匯避險空間。在兩岸每年貿易額高達1,500億美元的情形下,欠缺合理的避險工具,實屬不妥。

     最後就政治面討論,當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之後,勢必讓兩個掌控「主權」貨幣的兩國央行進行直接性質的對話。

     過去,我們都是透過第三地-香港,來間接進行對話,在去年中央銀行副總裁周阿定與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簽訂協議,討論台資銀行19分行承作人民幣業務便是這樣的模式,一旦能夠進行雙方央行的對話,政治意義不言可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