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韋禎
台灣許多政客、媒體,屢以愛爾蘭經驗大作文章,鼓吹台灣應該更積極朝中國開放,完全忽略掉台灣與愛爾蘭處境之差異,更刻意不提愛爾蘭人為了獨立自主,付出多少血淚代價,才有今日之局面。
最近台灣甫下檔的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就是敘述愛爾蘭人如何爭取屬於自己的獨立與尊嚴(新聞報導說林濁水看完試片後哽咽掉淚,三天後辭去立委)。自從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在一五四二年下令,愛爾蘭直接由英國管轄後,開啟英、愛持續數百年的抗爭,直到一九一八年下議院大選,主張武裝獨立的新芬黨(Sinn Féin)囊括愛爾蘭八十%的選票,新任議員們拒絕到倫敦赴任,於一九一九年自行組織愛爾蘭眾議院,發表愛爾蘭共和國宣言,宣布愛爾蘭獨立。
電影從這裡講起,愛爾蘭共和軍以游擊戰的方式與境內英軍展開對抗,捍衛愛爾蘭的獨立地位,開啟了三年的愛爾蘭獨立戰爭,雙方於一九二一年簽訂「英愛條約」,愛爾蘭自由邦成立,愛爾蘭獨立獲得承認,並成為大英國協成員。
隨之而來的卻是愛爾蘭的兩年內戰。反對「英愛條約」的共和派,無法接受愛爾蘭未能達成完全的獨立,仍要共戴英王為元首,而且北愛六郡仍屬於英國。於是共和派與自由邦政府展開內戰。電影中的兄弟就是因為彼此的理念不同,從合力抗英到分屬敵對的兩方,最後身於自由邦政府的哥哥親手槍決了參加共和派的弟弟。這場內戰在一九二三年以共和派的敗戰而告終。
之後,愛爾蘭在一九三七年採用愛爾蘭憲法,將國號改為愛爾蘭(Éire),設立總統,不過英王仍為國家象徵。直到一九四九年,愛爾蘭通過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採共和制,正式脫離大英國協。然而,此時的英國已一改以往壓迫的態度,反是賦予愛爾蘭公民極大的寬容與權利。
為了愛爾蘭獨立自主的地位,愛爾蘭人為此付出數百年的斑斑血淚,經歷無數的抗爭,最後才獲得國內共識以及英國的尊重。反觀台灣,數百年來也走過類似的殖民歷史,從荷、西、明鄭、清國、日本乃至戰後的國民黨政權,人民受到的迫害與箝制也不亞於愛爾蘭人民,如今又面臨中國不斷的實質威脅與打壓。可是,台灣人卻缺乏愛爾蘭人那般的決心與毅力,又流於健忘,對自己的歷史認識不清。以致台灣人並不怎麼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面對台灣當前處境,也缺乏正確的認知,敵我不分。
看看愛爾蘭人數百年來對主權與自由的追求及付出,再看看台灣人這種為了現實利益甘於妥協的性格。愛爾蘭經驗,台灣可以學的,絕對不是只有經濟發展。愛爾蘭追求獨立的歷史,更值得台灣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