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4 工商時報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即將啟程赴美國華府,就貿易平衡、貿易摩擦與人民幣匯率等問題與美國磋商。行前,商務部語出驚人地表示:人民幣升值將使許多出口廠商破產,這是中國負擔不起的,因為中國出口品的平均利潤不到2%。此言也真,因為一台iPad在美國的售價是300美元,蘋果公司的利潤是150美元,而中國組裝的收入只有6美元。人民幣升值的後果,中國官方顯然沒有誇大其詞,而中國出口部門所將面臨的危機,也就是中國的台資外銷事業即將陷入的困境。
中國的難題,台灣經歷過,複習歷史,或許可以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兩岸經貿政策,另闢蹊徑。
台灣經濟的轉折,發生在1986年至1992年間,台幣在這段期間升值58%,傳統出口產業依靠廉價勞工所創造的外銷優勢一去不返。為了獲得豐沛且低廉的勞工,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下游開始西移。西進的台商投入出口導向型的產業,無可避免地成為台灣出口部門的競爭對手。從此之後,自台灣進口關鍵性零組件,在中國加工,圖存於全球貿易體系之下,儼然成為台商的標準營運模式。台灣原本垂直分工良好的產業結構,一變而成上下游分居兩岸的貿易連結,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其實是產業內的中間財貿易。
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金額從1990年的86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58億美元,再到2008年的999億美元,比重已達台灣總出口金額的39.1%。台灣的最大出口地區是中國。
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以零組件和生產設備為主,最終財所占的比例極低。換言之,台灣是中國的上游,出口零組件給中國加工;而中國則是台灣的下游,利用廉價勞動力將進口自台灣、韓國、日本與歐美的零組件加工製成最終成品,外銷全球。
美國貿易委員會(USITC)於2009年所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出口品中所含的進口零組件價值是出口品價格的50.6%,而在電腦、通訊器材和電子產品中所占的比重則高達80%。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能夠利用加工優勢創造「中國崛起」的奇蹟,實與台灣對中國的零組件出口,以及下游加工業移至中國的「貢獻」有關。台灣已經對中國「讓利」十餘年。
人民幣如果升值,中國勢必加快產業升級的腳步。當其發動進口替代策略時,原本供應中國零組件的台灣上游將蒙受巨大損失。如果人民幣堅定不升值,中國的產業政策遲早還是要走上向上垂直整合的途徑,屆時所有關鍵性零組件的上游製程終將納入中國自己的生產體系。納入的方法不外乎三種:一是自力籌建;二是吸引台灣及韓國之母廠直接投資,例如台積電的晶圓和新奇美的面板廠西進;三是來台併購,例如中國的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即曾表示,對於「投資台灣的企業」極感興趣。
台灣的上游一旦被併購、外移,或被中國自製的替代品所取代,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將一夕凋萎,屆時台灣的經濟前景就絕不只是「堪慮」而已。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軌跡,一向是下游的勞力密集產業先行西移,然後中上游隨之跟進。政府一貫強調的對策是:維持上游的技術領先,就不怕產業西移;只要研發中心與全球營運總部留在台灣,經濟就有希望。其實,這些策略是難以實踐的使命,因為生產技術要保持領先很難,非得代代創新不可,而且既要領先中國也要領先其他的競爭對手,例如韓國。一旦不幸喪失領先地位,光是根留台灣仍挽救不了經濟的倒退,這是台灣經濟的脆弱性。
台灣對歐美市場的直接依賴,雖已不如以往,但是透過中國對歐美市場的間接依賴則日益加強。直接加間接以後,總合的依賴度可能不減反增。所以,台灣何不朝恢復歐美市場的途徑直接施力,奈何朝擴大兩岸經貿的曲徑鑽營?畢竟,直接貿易的風險低於「衍生性」貿易,人民幣的升值危機就是明證。
當全球金融風暴重創台灣之際,有人主張擴張兩岸貿易以彌補歐美經濟衰退所造成的缺口。此一論點,英國「經濟學人」曾評析指出:「有人建議增強亞洲的區間貿易以因應西方的經濟衰退,但是此乃不可能之事,因為亞洲的區間貿易不過是全球供應鏈的一環,最終還是要連結到西方富裕國家的需求市場。」所以,兩岸經貿是全球經貿的一環,兩岸無法取代全球,台灣要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