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5 工商時報
主計處昨日公布2月失業率,季調後失業率5.65%,連續6個月下降,整體勞動市場趨於穩定,1月份經常性薪資也較去年同期增加3.88%至36250元,是近3個月最大漲幅。圖為近1年來失業率、中高齡失業人數。資料來源:主計處/繪圖:徐振坤。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最新就業調查報告,出乎意料的是今年2月的失業人數並沒有繼續減少,反而升高,失業率同步回升至5.76%,創下近3個月最高。這對於宣示年底失業率沒有降至5%以下,將辭職負責的行政院長吳敦義而言,毋寧是個壞消息。
吳院長關心失業問題,把創造就業列為各部會首要之務,這種關心民瘼的精神,值得敬佩。惟台灣當前降低失業率易,解決失業問題難;提供短期工作機會易,創造穩定就業機會難。即令年底把失業率降至5.0%以下,民眾仍惶惶於失業困境中,對於紓解民困,助益有限。
何以說「降低失業率易,解決失業問題難」?因為降低失業率的方法很多,提供臨時性工作可以降低失業率,採取薪資補助可以降低失業率,就連把等待當兵的大學畢業生儘速送去軍中,也同樣可以降低失業率。但是,這些人在一年半載以後,當政府補貼用罄、臨時性工作結束或軍伍退役後,終究會再度面臨失業問題。
其實,失業率統計長年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的迷思,這不是我國獨有的問題,而是國際勞工組織(ILO)對就業定義的問題。依其定義,只要從事有酬工作,不論時數多寡,都是就業者。因此,那些每週兼數小時家教、偶而打打零工或在社區做資源回收者,在就業統計裡皆屬就業者,和一個每週工作五天的全職就業者,絲毫沒有差別。
然而在真實的生活裡,兩者真的沒有差別嗎?不!當然有霄壤之別。打零工者收入不穩定,隨時在失業的邊緣掙扎,與全職者的生活全然無法相提並論。依主計處的調查,這些臨時性工作、部分工時者及人力派遣業工作者的薪資,不到一般就業者的一半,生活的辛苦,不言可喻。若台灣的就業機會最後全數變成這類「非典型就業」,人人有工作,失業率降至2%,但半數家庭入不敷出,簞食瓢飲,這難道是執政者追求的目標嗎?如此雖改善了失業率,但改善了失業問題了嗎?以執政當局的智慧,應可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台灣目前這類臨時性、部分工時及人力派遣工作者到底有多少人?這是一個很難估計的數字。但依官方推計,去年已有69萬人,並且較前一年增加了將近4萬人。我們認為,即使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但想想這些家庭的處境,應已足以令內閣閣員們寢食難安了。依這一速度推計,大約再過7年,台灣即有百萬人處於這種「名為就業,實則失業」的困境,而這才是隱藏於失業率之下,更該被迫切重視的問題。
遺憾的是,吳內閣並沒有看到這個失業的核心問題,卻以年底前讓失業率降至5%以下為目標,各部會則以「使命必達」的態度積極因應。然而,由於目標擺在失業率,因此所推出來的政策全數是揚湯止沸的做法,如此耗費政府鉅額預算,即令年底失業率降至5%以下,卻無助於紓解台灣日益嚴重的失業困境。
主事者必須明白,由於近年就業環境變化甚鉅,就業人數的增加已不代表民眾快樂指數的升高。因為社會所增加的就業機會,大部分都是臨時工、派遣工及部分工時者。舉目所見,民眾的快樂指數逐年下滑,我們的就業人數卻年年增加,民眾徘徊在失業的深淵,而執政當局卻以為國人處於充份就業。若不能解決這個認知上的落差,內閣的施政將永遠無法紓解真正的民怨。
顯然,目前每年公布一次而且少有人知的「非典型就業統計」是不足的,只有將「非典型就業人數」列為經常性調查項目並且逐月公布,才能使決策當局瞭解台灣的就業市場到底創造些什麼工作,而在這樣的充分資訊下,內閣的施政才能更貼近庶民的感受。
更有甚者,在「官升數字,數字升官」的官場文化裡,未來各部會所關心的大概不會是民眾的苦痛,而是冰冷的失業數字;在野人士則會不遺餘力地質疑失業統計。果真年底失業率降到5%以下,負責編製失業率的行政院主計處,更將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和挑戰。吳揆慨然以辭官力求改善失業困境,卻換來如此結果,豈不冤哉!
我們認為,台灣今天失業的核心問題並不在5%或4%,而在於台灣已逐漸失去全職工作,取而代之的非典型就業快速崛起。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如今有關「非典型就業」的資料或斷簡殘編,或付之闕如,吳揆與其力求失業率降至5%以下,實不如好好整合各部會資源,建立一套完整的非典型就業統計,以之作為施政決策參據。
-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