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經濟學人 出處:天下雜誌 440期 2010/01
相關關鍵字:經濟學人
和平崛起不太和平、經濟過熱不會崩潰,中國的發展一再讓人跌破眼鏡。該如何解讀外界眼裡的中國迷思?
外界看中國,總會產生兩大迷思,一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認為一個大型專制強權的崛起,可以被國際社會所包容,不至於產生高度緊張。
另一是認為中國在過度放款、過度投資、房市股市高估下,正在形成泡沫經濟。就像一九八○年代的日本,泡沫一旦破裂,中國將陷入長期不景氣。
也許有人會把這兩者聯想在一起:中國和平崛起的迷思破滅,是因為它的經濟奇蹟多半是假象。但事實上,就像中國政府所說的,經濟崩潰的預言,其實是海外少數人一廂情願的看法,因為中國經濟並沒有走到日本當年的地步。
眼前的中國與二十年前的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舉例來說,日本的房地產泡沫主要是因為信用過度擴張,而中國有四分之一的購屋者以現金支付,貸款平均只能貸到五成。
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中國的投資佔GDP比重居高不下,常被認為是過度投資,事實上中國仍是個發展中的窮國,人均股本只有美、日的五%。中國並沒有金融危機,就算房市、股市真的崩盤,後果頂多是短期的經濟停頓,不會陷入日本式的長期停滯。
中國經濟不是沒有危機。它的銀行放款太快,資金用來做必要的投資還好,用來炒作資產價格就會出問題。政策若不能及早緊縮,泡沫的風險將大增。中國人民銀行最近才剛調高存款準備率,但還得進一步提高利率、抑制銀行放款,而人民幣也必須升值。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警告,言之過早,但中國政府再不有所行動,悲觀論者的說法遲早會成真。
另方面,中國經濟實力提升後,外交、政治上將會帶來更沈重的考驗。國際社會已經開始要求它,扮演更負責任的角色,而在國內,中國政府可能無法再拿發展經濟當藉口,迴避要求政治自由的呼聲。
一月中,谷歌(Google)驚傳退出中國時,向來民族主義情緒高昂的中國網民,竟有不少人都力挺谷歌。對中國政府來說,這可能比一堆看壞中國經濟的外資報告更糟——再度證明了,中國最大的問題,出在政治,而不是經濟。(吳怡靜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