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中國商品「低價路線」已步入強弩之末
  • 2010-01-09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中國和東南亞共同組建的「東協10加1」自由貿易區,於今年元旦正式成立。第一步實現了中國與「東協6創始成員國」之間的「相互零關稅」,下一步則加入「東協4新成員國」;而到2015年,全區11國將全部實現零關稅。由於整個東協10加1擁有18億人口、6兆美元GDP、4.5兆美元貿易額,使該自由貿易區的成立,足以全面改寫世界經貿地圖。然而,在該自由貿易區成立的同時,東南亞方面也傳出不同的聲音,指中國商品低價傾銷問題,將衝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的紡織、成衣、電子、機械等產業,而使這些國家得不償失。

     這樣的議論,也已隱然在台灣發酵。因為,台灣正要和中國大陸洽簽ECFA,反對派人士不免拿那樣的講法,認為東協10加1既會讓東南亞方面吃虧,則台灣一旦和大陸簽署了ECFA,台灣也會飽受大陸商品低價傾銷的衝擊,最好不要簽署。這樣的主張,顯然已成為ECFA的阻擋因素,值得朝野重視。

     平心而論,中國商品的低價傾銷,十幾年來確實深刻地影響全球貿易,並對不少國家的產業體系造成明顯的衝擊,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環境目前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其產業體系在重組,人工成本在上揚,物價與匯率水平亦有抬升壓力。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商品的「低價路線」,其實已走到強弩之末。相信再過不久,國際貿易市場上的中國商品,將無法再以「價廉」作為主要訴求,而必須轉以「物美」為尚,否則中國經濟就沒有長進了。至於未來全球低價商品的主力供應國,自然要「換人做做看」,越南、印尼、墨西哥、巴西等國,都有條件補位。

     中國商品製造成本升高的態勢,最近表現得很清楚。如去年年末,就是「東協10加1」準備開張的同時,中國國內另在醞釀著新年的「加薪潮」。很多省市擬具了2010年繼續提升基本工資的計劃,沿海及內陸省份都有。該等計劃今年陸續實施後,將使相關省市的基本工資升上一個新台階,其中,沿海將有數個省份的基本工資「超越千元人民幣大關」。而廠商在千元基本工資的基礎上,按理應再給工人另加一倍的社會福利保險金及津貼,合計應對每一工人支付兩千元,折合台幣上萬元。這已是10年前水平的兩倍多,且只是起跳的工資,不計工齡加給、加班費等開銷。

     對於這種工資節節升高的趨勢,中國政府不但不阻擋,反而加以鼓勵。中共中央已訂定政策,主張「逐年持續調升基本工資」,目的在提升基層員工的收入,縮減貧富差距,更要培養社會上的內需消費購買力,為經濟發展尋求新動能。由此看來,基本工資的調升,目前只走到半路,還看不到止境。而除了「藍領」的提升工資外,大陸「白領」包括公務員薪水現階段的漲勢也很驚人,且幾乎不受這一波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總的看來,全社會的薪資水平都在持續抬升,這是促使大陸低成本生產能力迅速流失的最大因素。

     其他不利大陸生產低價商品的因素尚有:

     第一,產業結構調整。去年末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產業結構調整列為今年要政之一,這將使大陸很多生產低價品的低效老廠,遭到淘汰。

     第二,物價上漲壓力。中國政府去年的「積極財政」與「適度寬鬆貨幣」政策,雖然有效地促使經濟增長、「保八」任務達成,但也向社會上釋出巨量的「流動性」。萬一因而導致今年物價抬升,將使生產成本水漲船高。

     第三,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已沉靜了一整年,今年如靜極思動,重新走上升值之路,則大陸出口商品報價也要相應提高。

     環境在變,大陸商品的產銷形勢也會變。因此,人們對於大陸商品的低價傾銷問題,誠然應予關注,但不該偏執成見,更不必要以此問題來阻擋ECFA。因為,該問題的內涵會有變化,不致長久困擾大陸的貿易夥伴,包括台灣在內。

社論-中國商品「低價路線」已步入強弩之末|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