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景氣燈號所未呈現的 更值得關注
- 2010-01-02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經建會日前發布景氣燈號,顯示台灣景氣出現廿五個月來首次黃紅燈,呈現出明顯反彈氣勢。但國人也不能過度樂觀,因為之所以這次景氣判斷分數突飛猛進,多少是因去年下半年起經濟情況實在太差,故各項數據與前期或一年前相比,都有明顯進步。經建會官員也指出,製造業銷售值仍低於二○○六年,工業生產指數也低於二○○七年十一月,這表示經濟狀況雖然破底,但是離健康成長還有很大距離。在此,我們一方面對於經濟自谷底翻身稍感欣慰,再則也要對吳內閣做些期許。
從宏觀角度來看,未來數年台灣的經濟發展繫於以下幾個因素。其一是兩岸經貿合作的狀況,其二是台灣新興產業的規畫進程,其三是氣候暖化之下台灣是否能因應可能來襲的巨災。其四是國際間是否會研擬出管制產品製程碳排放的公約。這些問題不是什麼祕密,也不需要什麼鐵板神算的推演,而是大家都看得到現象。這就像是老天已經把給台灣的考題出好了,但台灣究竟能不能因應得宜,就要看領導人的智慧了。碳排放的管制問題明年二月也許就會明朗,在此我們暫且不談,而要關注其他幾個面向。
台灣與對岸簽署ECFA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有利,其實不需要什麼高深推理,幾乎所有台灣企業家皆知其必然。即使是親綠智庫或親綠媒體,也不得不承認簽署ECFA會使台灣的GDP有正向成長。這也表示,在兩岸強化分工互補之後,台灣不同產業雖然衝擊各異,但整體而言受益一定大於受損。政府要如何在開放經貿之後,將受益者的好處以稅收或移轉的方式輔助受損產業,助其提升或轉型,這是人民是否會支持ECFA的關鍵,必須要事前未雨綢繆。這項工作做得越妥善,ECFA的推動就會越順利。
但是台灣財經單位的思考絕不能自閉於現有產業之間的補償或輔導,而要著眼於未來。在知識經濟時代,產業更新快速、技術世代迭有新貌。從這個角度來看,現有產業若不能與時俱進,五年或十年之後隨時都有可能變成夕陽產業。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只看現有產業,是愚蠢至極的短視行為。台灣若要在未來保持產業優勢,必須要現在就發展新的關鍵產業。就此而言,雖然行政院在半年前就已然推出六大產業方案。但過去幾個月卻進展有限。而六大產業究竟有哪些面向台灣與對岸有互補互利的空間,又有哪些該在兩岸ECFA誤判中予涵蓋,其實都該有所構思與規畫。但種種跡象顯示,吳內閣也許太注意庶民觀點,對於這些前瞻性的問題,還欠缺縝密的規畫。
除兩岸與產業外,另一個台灣應規畫的面向,則是對天災因應準備。全球暖化衝擊雖是全面性的,但研究全球變遷的學者指出,暖化對台灣影響比世界其他國家更為嚴重。台灣每年有颱風,而類似八八水災這樣的侵害,以後可能每年都會經歷。台灣山坡陡、平地窄,故蓄水極難,因此台灣的缺水問題甚為嚴峻,且目前的水庫淤積又因為颱風洪水之害,而日趨嚴重。這些問題當然是主政者的責任,也無從迴避。如果今日只從消極面的節約用水著手,而不能對水庫整治有些積極作為,我們擔心一次大規模的缺水,就可能掀起廣大民怨,而不可收拾。同理,面對幾乎必來的水患不能只靠消極的民眾撤離,而要真正落實全台灣水土保持的勘測與維護。這些工作都十分困難,也需要政府正面與負責的因應。
總之,經建會的景氣燈號只是短期的指標,但台灣真正的考驗卻是中長期的未來產業規畫與全球變遷因應。景氣燈號佳否也許只有兩天的媒體版面與新聞,但一個天災打擊就可以去掉GDP的半個百分點,而一個產業規畫不良更是千億國民所得的流失。景氣燈號只是個庶民指標,但真正關乎台灣未來的警訊,卻非庶民所能預見,且是不來則已,一來驚人。主政者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