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輕忽減碳議題對經濟的長遠影響
- 2009-12-27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哥本哈根會議在爭吵中落幕,原先預期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標準未通過,而以減碳認知取代。對「唯經濟派」者而言,或許覺得鬆了一口氣,減碳的時程與壓力可以「緩一緩」。但,換個角度看,哥本哈根會議能召開,正顯示減碳問題已是全球共識,更多的國家與地區、甚至企業,早已推動減碳多年,幾年內,碳足跡認證勢必成為趨勢,進而影響到個別企業與國家的出口貿易。台灣不急起直追,未來的經濟與出口貿易終將因此受傷。
政府對減碳議題,可說一直搖擺不定,而且停留在「口惠實不至」階段。行政院準備在明年成立「節能減碳推動委員會」,預定由副院長朱立倫負責;經濟部長施顏祥在接受專訪時,也強調減碳是「非作不可,沒有選擇的空間」,但行政院長吳敦義在面對工商企業界時卻又表示,要「先顧肚子,再顧佛祖」。政府施政仍是優先振興經濟,因此國光石化、六輕五期仍是優先推動的投資大案,會影響到投資的政策─如能源稅,則是暫緩推動。
顯然,行政院心中的減碳只是說說,在現階段先創造漂亮經濟數據才是重點─即使此舉會造成不良後遺症,亦在所不惜。試問:一旦國光石化、六輕五期等大型投資案完成,所增加的排放量,在台灣面臨國際減碳壓力時,有可能要這些大型投資案「吞回去」嗎?如果要讓台灣的減碳量符合國際要求,在其它方面又要減多少才能達成?台灣做得到嗎?
現階段,政府是該根據國際情勢,以較嚴格標準,研擬一套國際可接受的減碳標準,再試算台灣是否能夠達到此標準。如果不能達到,政府該自問:什麼政策,能讓台灣的排放量能逐年降低?同時,也該以此標準,作為對高排放量的大型投資案之審核標準。
我們也要提醒政府,減碳的層面,小從升斗小民日常的食衣住行,到企業運作、產業政策,都會有影響,更重要的是,減碳不是一蹴可幾,而是經年累月、逐年改變才能作到的工作。例如,電力一直是每個經濟體最大的排放源之一,談節能減碳,省電是其中重點。那麼,政府是否創造足夠的誘因,讓民眾除養成省電習慣外,更願以較高價格,購買省電的家電、換用省電燈泡?此外,汽車排氣也是重要汙染源,政府是否創造誘因,讓民眾願意購買排放量低、較省油的車呢?或捨棄自用車,改乘大眾運輸系統?後者,更牽涉到政府大眾運輸系統的規畫是否完善的問題。
至於對價格更敏感、將本求利的企業運作、產業調整,則更需要政府明確的政策引導─或是說施壓,才可能有改變。政府不提高排放的環保標準,有多少企業願多花錢,投資環保設施,購買更新、更好、排施量更低的生產設備?當高汙染、高排放量的產業的成本提高,投資效益降低後,企業也才有誘因投資進入綠能產業,產業結構調整也才能落實。
政府一定要有方向、有政策目標、更要實際作法,才能導引國家資源進入綠能產業,讓庶民的日常生活,轉到一個較低耗能的軌道上。遺憾的是,至今除了媚俗、惟民調與企業是瞻的「庶民經濟」外,看不到政府較前瞻政策與作法。
安慰的是,雖然政府麻木不仁,但民間企業已有正面反應。日前媒體人陳文茜舉辦呈現台灣氣候變遷記錄片的記者會中,包括郭台銘、蔡明介、林百里、施崇棠、鄭崇華、嚴凱泰等多位重量級企業家,紛紛出席,不僅表達對此議題的關心,更透露出這些企業已經「身體力行」減碳工作了。
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我覺得節能減碳議題比賺錢還重要」;換成對政府說,就應該是「節能減碳議題比短期經濟成長重要」。事實上,台達電因長期關注環保議題,在技術上力求精進,反而讓產品更有競爭力。
北歐丹麥在九○年代開始啟動減碳措施,今日產業結構與經濟更有競爭力,除風力發電已占發電量二成以上,丹麥並成為全球製造風力發電機領導者,全球最大兩家製造商都在丹麥,它創造的風力發電產業提供數十萬人的工作;台灣起步雖已晚,但如現在就啟動減碳措施,縱有短痛,但必然有利於中長期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政府還猶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