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0.05.08 03:03 am

兩岸經濟協議(ECFA)雙英辯論拋出很多關鍵議題,其最重要的一項,莫過於政府面對區域經濟整合潮流的政策選項,是否應優先選擇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或有其他方案可替代。此一議題關乎台灣因應經濟整合潮流的戰略思考,值得再予探討及釐清。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直接否定了與大陸簽訂ECFA的迫切性和正當性。她認為,東協加一帶給台灣的威脅不如預估嚴重;東協加三或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署及生效亦遙不可及,因而主張針對少數特定產業開放赴大陸投資,以克服高關稅障礙。但她認同區域經濟整合潮流對台灣的壓力,只是因應作法不同。她倡議,應優先與美、歐等簽署FTA,再簽ECFA;或參考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的安排、利用世貿組織(WTO)的部門性談判機制(所謂「堆積木」方式)等,逐步推動與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係。

從監督及制衡執政黨的立場來看,蔡主席針對ECFA此一重大公共政策提出建設性替代方案,值得肯定;但其建議的可行性,朝野各界應放下成見,理性探討。擺在眼前的現實是,東亞經濟整合正使台灣出口貿易處於不利地位,而貿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因此,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排除高關稅障礙和服務貿易市場准入的不利益,而蔡主席的替代政策選項,似無法滿足此一迫切的需要。

以TIFA為例,原是締約國簽署正式經貿協定前的一種安排,或做為雙方協商經貿議題、推動貿易投資與商業合作的平台,主要是優先建立產業間的合作關係,使雙邊經貿高層的諮商制度化,協議本身既不明定實質目標,對締約方也不具法律約束力。至於堆積木策略,則是針對個別議題分階段簽署協議,並優先處理有時效的關鍵性議題;但此策略的最大缺陷,是受制於WTO最惠國待遇等規範,無法優先進行如關稅減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等實質的雙邊優惠協商。

蔡主席倡議的「讓關稅特別高的產業到大陸投資」方案亦不可取,因為其有本末倒置之嫌;政府理應採取政策,鼓勵產業留在台灣,該方案卻反其道而行,將想留在台灣的廠商推往大陸投資,反將造成更多的失業。

盱衡當前局勢,蔡主席建議政府循序建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自由化進程,確是精闢見解。問題是,由於台灣敏感的國際政治地位,美歐日等經貿夥伴與我洽簽FTA的態度消極,他們不願意走在兩岸簽署協議之前。因此,先與其他國家簽FTA、再簽兩岸經濟協議的選項亦不具可行性。

要避免台灣被「經濟孤立」,我們必須勇敢迎戰,積極與主要經貿夥伴洽簽FTA;而在比較各種可能政策選項的可行性後,與大陸洽簽ECFA雖非最好,卻是可接受、亦具可行性的政策方案。ECFA本質是FTA,但與FTA的一步到位開放不同,因其為架構協議,權利義務關係較不複雜,所涉及的承諾範圍較小,談判時效也較為快速;並因逐步推動各項經濟合作議題,更可提升兩岸經貿關係的可預測性,最符合當前台灣的需求。

不過,蔡主席擔心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與他國洽簽FTA仍難迴避彼岸壓制的疑慮,亦不無道理;畢竟,若只有ECFA政策而無其他,確會產生對大陸經濟依賴過高的問題,政府須有對應之道。從馬總統在辯論中宣示,要親自領軍FTA小組,加速對外洽簽FTA來看,顯見總統已認知並十分重視此事。我們期待政府提出具體的行動計畫並付諸執行,也呼籲執行過程儘量透明化,以免除國人焦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