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24 工商時報
新罕布夏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戈登(Bernard K. Gordon)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專文指出,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儼然為當前歐巴馬政府貿易政策的主軸,去年11月歐巴馬出訪日本時,首度釋出美國擬參與TPP的訊息,上月在澳洲墨爾本更是啟動TPP首輪談判,但這項被白宮寄望重建美國在亞太地區勢力的協議,究竟能有多大效用令人質疑。
目前TPP除了新加坡、紐西蘭、智利和汶萊等既有成員國外,美國、澳洲、祕魯和越南也相繼表態有意加入,這8國當中,新加坡和澳洲長期以來即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
但去年美國與其他TPP夥伴的商品貿易總額為1,100億美元,而該年美國的進出口額合計達2.6兆美元,換言之,與TPP成員的貿易額佔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4.2%。美國華府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分析師詹姆斯(Sallie James)甚至提到,美國的前10大出口市場當中,沒有一個是TPP成員。
考量到這些現實情況,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歐巴馬總統如此熱中推銷TPP?答案是從美國政府的立場來看,別無選擇。
這得從世貿杜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說起。歐巴馬上任1年多來,對於如何破冰促使杜哈談判有圓滿結果顯得意興闌珊,尤其在農業補貼政策上更是態度強硬。美國貿易代表柯克(Ron Kirk)反應歐巴馬強調維護勞工權益和提高環保標準的立場,透露出美國保護主義再起的訊息,想要打破杜哈談判僵局的希望也隨之渺茫。
接著歐巴馬又宣佈美國出口額倍增的5年目標計畫,美國貿易夥伴看在眼裡心知肚明,認為美國在貿易政策上改弦易轍,難掩其重商主義的本性,也壓縮杜哈談判的空間。
而美國亟欲加入TPP的另一原因,就是強烈意識到中國掌握東亞貿易主宰力所帶來的威脅,幾年前這還只是學術界口頭預言的趨勢,如今已成了公認的事實。
中國已躍居為日本、新加坡、澳洲和南韓等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南韓與中國的貿易量,甚至超越與美日兩國貿易的總和;紐西蘭自中國進口的商品數額,已和從美國進口的規模並駕齊驅,這係中國積極與亞洲地區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成果。
美國體認到這些國際新現況為時已晚,才會急著透過參與TPP強化其在亞太地區的勢力,以便和中國抗衡。華府最近縈繞一個主題,即美國勢力重返東亞,資深官員再三堅稱他們現在不會錯過任何參與亞洲重要會議的機會,前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20多年前的諄諄告誡,他們也時常掛在嘴邊。當年貝克洞悉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倡議的「東亞共同體(East Asian Community)」,目的就是要排除美國勢力。
如今美國爭取加入TPP,就是歐巴馬政府將貝克當年警告謹記在心的明證,但TPP是否真為鞏固美國在太平洋兩岸利益的最佳媒介不無疑問。
癥結在於,美國最親密的亞太地區夥伴日本和南韓並未參與TPP,東協10國成員之一的印尼也非TPP的一份子。印尼總統尤多約諾2008年首度提出與美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美國總統歐巴馬預定6月出訪印尼可望促進兩國關係正常化。
此外,歐巴馬爭取加入TPP的努力,也恐遭到來自國會的阻力。美國商務部尋求以美國和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為範本,與TPP成員簽署廣泛性FTA,但逾百名國會議員近日表明反對成立任何新自由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