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02-09 旺報 【蔡宏明】

     為推動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宣導,陸委會今年在廣播電台的文宣增加一倍,新增電台以偏遠地區、基層地區為主,聽眾多是勞工階層,節目主持人以熟悉地方的在地人為主,加強向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三中」族群溝通,用更容易理解的語言與社會大眾溝通。此策略固然顯示政府和社會大眾溝通的誠意。然而,若政府無法掌握其憂慮的真正原因,將難以化解ECFA「三中」疑慮。對此,政府有必要提出主動的勞工調整策略,才能爭取民眾對ECFA的支持。

     民眾就業與生活壓力沉重

     雖然政府一再強調ECFA將增加就業、堅持不開放830項未開放的農產品進口;敏感性工業將爭取不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並爭取保留、不開放、較長期程開放或調適期等配套措施,但始終難以提高民眾支持度。

     究其原因,在於民眾在當前經濟環境惡化所帶來之就業與生活壓力,使其擔心未來ECFA生效後,大陸產品價格低廉將使得國內同類產業受到大陸貨品進口的影響,工作機會可能受衝擊。

     特別是雖然台灣去年底的平均失業率雖降至5.74%,但是基層勞工的失業率卻高達7.03%,營造業的勞工失業率更高達8.84%,因關廠而被迫失業者仍高達32萬人等情況下,由於傳統產業的內銷比重均達到七成以上,ECFA生效後將如何影響其經營環境和工作機會,更是「中南部、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三中)」族群其所關切的。

     對此,政府雖然已經擬訂並執行「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將採行「振興輔導」、「體質調整」和「損害救濟」等調整支援策略,總經費達950億元。但若無法提出ECFA生效後之產業政策與發展方向,以及「主動勞工調整策略」,將難以爭取民眾對ECFA的支持。

     就政府因應ECFA的「主動勞工調整策略」而言,政府應力求在ECFA簽署與生效之前,立即對於內需型、競爭力較弱、易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產業與事業單位,協助其進行產品開發、研究發展、開發產業技術、應用創新科技,以促進產業升級與轉型,而不是等到產業受害,才提供輔導或救濟。

     及早規畫轉型的職業訓練

     對勞工職訓之規畫,則應以「產業轉型之職能需要」為基礎,應針對可能受影響產業,在尚未開放前即規畫其升級轉型方向,並配合企業轉型策略,規畫其勞工之職業訓練課程,以便在開放前培養其未來之競爭力。特別是各地職訓中心可針對群聚集中之產業(如中部地區的毛巾業、北部地區的磁磚業)提供轉型的職業訓練。

     同時,政府應配合兩岸貿易自由化的進程與路徑,逐步針對可能受影響與已受影響之產業與勞工,研擬提供輔導與協助之職訓規畫,才能儲備在職勞工穩定就業及未來轉業之能力。

     最後,對於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勞工,政府則應協助其進行技能之擴充與轉換,使其能擁有轉入六大新興產業、重點服務業、區域特色產業、以及因貿易自由化而受益之「產業職缺」之技能,才能使勞工對於未來就業與生涯發展的「能見度」,化解對ECFA的疑慮。

主動出擊化解ECFA三中疑慮|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