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上攀亞太營運樞紐的第一步

【經濟日報╱社論】

2009.11.07 03:35 am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在「啟動台灣經濟轉型的行動計畫」裡,將台灣服務業發展方向定調在國際化與科技化。或許有些人認為,在全球貿易中,商品出口金額遠高於服務出口,因此,服務業的出口,是否值得努力?

服務業出口的確較商品出口來得複雜與困難;原因是服務業的跨境服務,不僅涉及物流、金流及人流的開通與規範,也牽涉到跨國投資及市場開放的問題。

不過,服務業出口相對於商品出口衝量雖不易,但回報卻是優渥的,別忘了同樣一單位產值,服務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遠高於製造業;以2008年為例,服務業的附加價值率高達68.67%,而製造業只有18.46%,其中,最低的產業正是台灣出口的大宗重化上游產品,包括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的9.51%、化學材料製造業的13.55%及金屬基本工業14.62%。這也就是我們一再提及,這些重化工業在台灣發展,倘若不以供應下游產業為主,而以出口為重,就實在不值得鼓勵。

在服務業出口項目中,也不是所有的業別都不能衝量;例如,國際物流的運輸業,便有機會創造較大規模的出口,因為,國際運輸基本上與商品出口數量息息相關。2006年台灣國際運輸出口金額約62.6億美元(2008年71億美元),相於其他國家,包括美、英、法、日、荷蘭、韓國及新加坡的685、308、263、377、206、259及210億美元,差距不可謂不大。若以各國商品出口值來平減,台灣運輸出口約占商品出口比例2.8%,但上述國家大都介於5.4%~7.9%,也就是每單位商品出口可以延伸帶動的運輸出口,台灣比起其他國家少了一兩倍以上。這些都是台灣服務出口不振的現象,也正是可以努力改善的空間。

目前,剛好也有許多媒體及立委關切,兩岸大三通已通,為何空海港的貨運量及排名卻一再往下掉?台灣距離亞太營運樞紐地位,似乎越來越遙遠。再加上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將不再放行掛外籍旗船隻登岸船證,將進一步使台灣港口邊緣化。面對這些挑戰,政府也正著力轉型自由貿易港區及物流業,提出優惠租稅等條件,希望吸引外資或台商前往設立發貨中心、運籌中心或進行簡易加工等業務;而機場公司也希望明年11月可以成立。

說實話,以台灣地理位置、本地商品出口能量及海外台商運籌量等條件來看,台灣運輸出口實在不應該僅有71億美元而已。就以本地商品出口能量來看,2008年2,500億美元的商品出口,若大部分不再藉香港轉運,即可將商品出口帶動運輸出口比例提昇到較現在多一倍的水準,而增加另一個71億美元的出口。

再者,有關台商的部分,目前台商在中國大陸前200大出口企業中就占了48家,這些企業從中國大陸出口金額高達1,477億美元;倘若這些企業有一半的發貨、運籌、加工或測試,願意進駐到台灣自由貿易港或營運特區,即可增加近40億美元的運輸服務。如此,在還不包括中國大陸及外國商機的情形下,台灣運輸出口就可達到約180億美元,總算逼近新加坡及韓國的金額。

不過,眼前的挑戰是,台灣的運籌條件如何能比得上香港?台商又為何願意將其發貨、運籌或加工,拉回台灣?一個簡易加工免稅,或硬體設備更新擴大,就能打動台商的心嗎?只怕未必。在此,我們要再次呼籲有更自由的自由貿易港區,及加工出口區轉型為經貿特區的出現。條件為何?就比照香港及新加坡吧!

台灣上攀亞太營運樞紐的第一步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