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大陸 必看的十大網站
- 中國時報 2009-11-09
- 【丁學文╱中星資本、上海槃石合夥人】
想快速認識大陸,《新周刊》評選出的2009「大陸網路生活價值榜」,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包括新浪新聞、譯言、淘寶網、天涯社區、大眾點評網、開心網、土豆網、起點中文網、海報時尚網、豆瓣等,都深受大陸網路界和網友的喜愛。
新聞說
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日前揭曉全球40歲以下的年輕富豪排行榜,其中有3個華人,包括騰訊(QQ)創辦人馬化騰,排名第18;山西賽維太陽能創辦人彭小峰,排名23;留美華人、網路鞋店Zappos創辦人謝家華,排名27,資產依序為是36億美元(下同)、16億與10億。
《新周刊》評選2009「大陸網路生活價值榜」,各領域年度最有價值網站如下:新浪新聞獲年度首頁、資訊類為譯言、商務理財類為淘寶網、言論類為天涯社區、服務類為大眾點評網、社交類為開心網、視聽類為土豆網、文學藝術類為起點中文網、時尚類為海報時尚網、年度小眾網站由豆瓣獲得,年度博客第一名則由足球評論員李承鵬奪下。
台灣觀點
從入選《財富》雜誌年輕富豪排行榜的三位華人的創業背景,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恰巧代表三個創造財富的成功道路,一個是網路新貴,一個依託新能源浪潮,還有一個是大陸人在美國矽谷創業成功,很多年輕人在大大陸圈中,受困於懷才不遇,從這裡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族群,創業成功的機遇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小。
這給年輕人很好的啟示,不要只埋怨未來的機會很小,從別人成功的經驗可以了解未來的出路。在網路的新世界中,年輕人還有很多機會可以開創新模式而致富。新能源更是年輕人可能成功的實業領域。
眾所周知,目前台灣與大陸之間彼此還有不小的gap(鴻溝),很多台灣人希望更了解大陸。《新周刊》評選的大陸網路排行榜,我覺得是認識大陸很好的切入口。有心的讀者如果每天睡覺前都瀏覽一下這些網站,我相信很快就能了解大陸的民情。
新聞說
10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導》:「這樣的遊戲,你希望它持續多久。」
在大陸的一條街上,有個人撿到價值1毛錢的礦泉水瓶,拿去廢品收購站,說他要賣5塊,大家都以為他發瘋了。但這個故事可以在創業板上演。只要把礦泉水換個包裝,寫份三年財務報表,注入高科技發展、環保或新能源的題材,再經過券商簽字,監管部門審核,承銷商詢價,就可以賣到5塊錢以上。
台灣觀點
這是一個諷刺的故事。創業板現在平均市盈率高達58倍,遠高於中小板。在大陸沒有人用PE(本益比)來看創業板,因為他們的本益比已經超過100倍。所以有人以新名詞PEG(股價盈餘成長比)來解釋創業板的高價。PEG是把成長率放分母、PE放分子。而且散戶投資竟達97%,嚇死人了。
我認為PEG就類似2000年網路版的「本夢比」,都存在可能的泡沫陰影。其實全世界的創業板大部分都是失敗的,像德國、日本都失敗告終,大陸2004年開始的中小板更是乏人問津,所以提醒大家要注意風險。
新聞說
10月大陸零售業相關新聞:
大陸本土品牌——時代超市被韓國樂天收購;溫州永嘉10萬農民成立超市促進會,對抗外資零售巨頭;以山西美特好為首的區域零售商也正打造聯盟;在四川本土超市高調走出四川的同時,外資超市卻在川內爭相開店,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均宣布了在四川新開店的計畫;2008年先後有6家零售企業在大陸上市,20家零售業擬定上市計畫。
台灣觀點
大陸的區域零售商各自有優勢,中小零售商已在各地占據物流優勢,外資則憑藉大資本與管理的know-how,一直想打入大陸市場。過去包括湖南步步高、福建新華都、長沙家潤多都實現上市,也推動更多本土民營超市積極進入資本運作,正面對抗外資。
外資大型零售商已大舉進入大陸零售市場,以2006年為例,包括家樂福、大潤發、沃爾瑪等,已有11家外資零售商經營大型連鎖超市,每年新開店數量超過100家。相較下,大陸零售業頹勢較明顯,如北京華聯商廈2006年開始呈現利潤下滑,上海百聯集團也開始低水平下降,因此江浙一帶的大陸零售業者開始透過上市凝聚資本對抗外資企業。
一個國家與地區的零售業發展有三個必經的階段:擴張、效益提升與差異化。大陸零售業現已走完擴張,進入效益與差異化階段,因此台商要進入大陸內需市場,一定要具備差異性,並努力提升管理效率,否則很難卡到內需市場有利的位置。
新聞說
10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導》:硅谷銀行和上海楊浦區合作,在上海設立代表處。楊浦區政府將委託硅谷銀行管理政府引導基金,並共同出資成立直投基金,同時嘗試建立硅谷銀行擅長的小額科技貸款專案和引入專業股權評估機構。
台灣觀點
在台灣,硅谷銀行叫矽谷銀行,資產有100億美元,在美國上萬家銀行中其實規模不算大、歷史也不悠久,但10年來,該銀行一直處於矽谷創業活動的中心。
這家銀行主要投資高科技初創企業,並結合創投,繞開傳統商業銀行的視角,目標鎖定新創中小企業。不只貸款利率高於傳統商業銀行,另一大收益是參與眾多客戶的股權投資。很多銀行最大的風險是壞帳,矽谷銀行每年壞帳不到1%。
矽谷銀行的做法是,只借款給創投投資的公司,同時以技術專利作抵押擔保;如果公司無法還錢,公司技術歸銀行所有,賣掉專利的收入優先要給銀行。透過與創投合作做信譽報告,目前該銀行已為3萬家廠商提供金融服務。
在台灣,所有銀行除了等MOU的簽定,並以增資手段尋求落地、或使盡力氣尋求中資銀行參股外,別無他法。我覺得未來台灣金融業到大陸發展,應該慢慢找出像矽谷銀行的特殊經營模式,善用台灣得之不易的金融人才,以創新的中間服務去創造合作機會。要知道台灣擅長中小企業放款,又有很好的高科技基礎,矽谷銀行的模式值得借鏡。
(記者萬年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