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述

最夯產業點名 台灣3大綠亮點
 

作者:黃亦筠  出處:天下雜誌 439期 2010/01

相關關鍵字:經濟預測

後哥本哈根時代,世界全面向綠轉。台灣的機會在哪裡?誰會是這場綠色戰爭的贏家?

即便,去年十二月,舉世注目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以無具體承諾落幕,但面對二○一二年京都議定書落日後,走向更嚴苛的碳排放標準,一場不可逆的「綠色戰爭」,在全球上空,戰雲密布。

根據匯豐銀行預估,全球政府約投入五千億美元預算在綠色新政。工研院估計,全球綠能產業產值將從去年的兩千億美元到二○一五年超過四千億美元,複合成長率達一八%。成長多集中在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或運輸工具如電動車,及節能的智慧電網等,減低碳排放的省能關鍵技術。

二○一○年,全球再生能源佔電力比率,將成為僅次於燃煤的第二大來源

工研院IEK資深顧問楊致行分析,隨著綠能產業技術的大幅提昇和產能的倍數躍進,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有希望在二○一五年進入市電同價(grid parity)的條件。屆時,再生能源將正式在人類能源使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電動車與智慧電網等產業興起,將逐漸改變人類能源使用習慣及對石油的依賴程度。

這將是繼工業革命與資訊革命之後的第三波革命─「能源革命」

綠能顯然成為大國政府、企業的新競技場。以綠能佈局展現國力、企業競爭力。

國際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斯蒂格森(Bj‥orn Stigson)接受《天下》專訪時分析這波綠能競賽的內涵,「在爭取轉型低碳經濟的先機,搶當綠色科技標準制定者及輸出者、解決方案的主導者。」
在這逐漸成型的新綠能生態圈中,台灣應聚焦哪些綠色亮點產業?採取什麼戰略位置?

亮點一:太陽能光電

集團化走向世界

二○○九年太陽能光電業上演了峰迴路轉的情節。上半年除金融風暴,加上矽晶模組大跌價,包括茂迪、益通在內多家耀眼的太陽能明星,財報黯淡,甚至市場已在議論,該產業是「泡沫化」夢一場

但下半年到跨入二○一○年,隨著歐洲包括全球太陽能板安裝量第一的德國,政策主導將調降補助躉售費率(FIT),使得低價模組的需求湧現。加上美國、中國太陽能裝置量需求預估皆為三倍成長,帶動全球產業復甦。

工研院IEK預估,全球太陽能光電產值從去年約二八○億美元,到二○一五年成長超過三倍。全球新增裝置量則從六GW(十億瓦),增長達二○GW,相當於六座核電廠的發電量,也因此反而出現生產過剩的疑慮。

台灣業者順勢追日。去年第四季,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入股太陽能電池廠茂迪、新日光,垂直整合的動作背後,業界解讀為想跨足下游「電力事業」;面板大廠友達除投資兩條太陽能電池模組產線,還買下日本矽晶廠M.Setek,間接掌握太陽能電池廠益通的料源,接著悄悄到歐洲標電廠設計案,積極在上下游兩頭佈局。

一連串指標性電子大廠,炒熱去年上半年因矽晶模組跌價、冷清許久的台灣太陽能產業,成為今年的太陽光電業新主導者。以上下游垂直整合找「出海口」之姿,重新在全球太陽能產業版圖中找定位。

過去,在整個產業鏈中,台灣的強項是中段的矽晶片、電池和模組,光太陽能電池產值,就佔全球第四位。但毛利最好的上、下游極缺乏,業者多單兵作戰,賣產品給國外系統廠,一旦系統廠往上游整合自己的模組廠,或者當地政府的補助措施一調整,台灣業者就沒了出海口。

也因此,沒有內需市場支撐的台灣廠商,面對中國綠能市場迅速崛起,除原物料依賴,還面臨中國大廠垂直整合,低價模組輸出國外的競爭。另一邊,還面臨韓國三大財閥,現代、三星、LG大動作切入整條產業鏈。

茂迪董事長左元淮就舉和台積電合作的例子,主張和有品牌、財力雄厚的大廠整合結盟,「打入全球太陽能產業大聯盟,」和下游國際電廠、系統廠合作,打海外市場拿標案,為自己找出海口。

畢竟太陽能光電業是一場「資金遊戲」,以燒錢來搶市場。像中國指標型光電廠,多由中國國營銀行背後金援,之前財務搖搖欲墜的中國第六大光電廠江西賽維(LDK),也是由政府背後支撐。
「還是會走向大者恆大,」旺能光電副總何玄政說。也預言了二○一○年,台灣太陽能光電業的整併、合資動作將會持續。

亮點二:LED

搭著LED TV爆發

二○○九年最火紅的綠能產業,LED絕對在名單中。

這個在台灣規模不到半導體業三%的產業,卻吸引從晶圓雙雄台積電、聯電,面板雙雄友達、奇美,到鴻海、光寶、大同,積極卡位,著眼的是全球達一四○億美元規模的市場

LED和太陽能光電業,並列台灣的「光電雙雄」。台灣LED業,更因過去半導體業經驗,從生產基板、製造磊晶、封裝到模組組裝,供應鏈分工完整(見表四),產量達全球第一、產值全球第二。

這波熱度將隨著LED如八爪章魚般延伸出無邊無際的應用,以及各國政策性推動燈泡換成LED燈,節能減碳,而延燒到二○一○年。

麥肯錫台灣區總經理魏世民長年關注潔淨能源發展,他十分看好今年的LED市場。魏世民分析,LED每波成長都是由一個應用來帶動,從PC、手機、車用,之後應用到筆電,讓LED市場真正大迸發,「二○一○年有兩股帶動LED成長的動能,一股是LED TV的背光,另一個就是商業、工業照明,」魏世民分析。

IEK預估,二○○八年全球約八十二億美元的LED產值,到二○一五年將達四百億美元,成長近五倍。

根據DisplaySearch的估計,去年第三季,LED在筆電的滲透率達五三%,每十台筆電就有超過一半使用LED背光。加上三星推出LED TV大賣,帶動其他品牌大廠如LG、索尼、東芝等積極推出LED TV。

LED大廠晶電董事長李秉傑曾指出,今年LED TV全球銷量將達約兩千四百萬台,帶動大量LED需求。一台筆電的LED顆數需求是手機的六倍,一台LED TV則是手機的約八○倍。使得台灣LED供應商,不斷搶機台,趕貨因應需求。

另外,「照明」則是一塊還在蘊釀中的LED大商機。

工研院IEK能源研究組組長林志勳估算,LED燈在照明市場的滲透率不超過三%,未來成長空間仍大。

最大的支撐動能來自各國政府政策、法令推動,禁用發光過程浪費七成能源的白熾燈泡,未來四年內做轉換,包括如中國,推動「十城萬盞」計劃,到二○一一年,有六百萬盞路燈變成LED燈。

不過,照明商機的爆發,跟LED的價格及產品穩定度有關。目前LED燈泡的使用成本,仍是一般省電燈泡的一.八倍。加上維修網絡布建還不完備,燈具通路業者如飛利浦,仍不敢貿然全部轉換成LED。

龐大的應用商機,都是台灣LED供應鏈上業者看得到的商機,但如同太陽能光電,台灣LED業也在尋找穩固的出海口。

目前三星手機、LED TV的龐大出貨量,間接供養台灣LED供應商如晶電等,一旦三星扶植起自己的供應廠,形同切斷晶電等的出海口。

志勳認為,LED業已經進入規模戰,代表淘汰賽已經開始,垂直整合,發展通路是必然的發展。「這對過去沒有發展通路經驗的台灣業者來說,是必須突破的挑戰。」

亮點三:電動車

抓住新車廠供應鏈

二○○九年六月,通用汽車破產,通用象徵的大型、耗油車的時代,被省能中小型車取代。中國汽車銷售量超過美國,全球汽車版圖挪移,從美國主導,轉移到亞洲主導,而隨著全球排碳標準趨嚴,電動車的時代就要來臨

二○一○年,電動車元年。各國主要車廠陸續推出電動車,包括混合車(hybrid)和全電式電動車。預估至二○二○年全球市場規模為三百萬輛。

汽車的動力來源,由電取代石油。汽車引擎,由電池、馬達、電控系統取代,汽車變成一部可以移動的電腦。

這波動力轉換,打開封閉的汽車供應鏈,帶給台灣史無前例進入全球電動車供應鏈的機會。

包括台泥旗下的能元科技,製造鋰電池芯,供應德國BMW的Mini E電動車;台中豐原的富田,製造的馬達就放在美國新車廠昂貴的電動跑車Roaster中;就連Tesla電動車的系統設計公司美國ACP,都有八成資金來自台灣。

電動車興起背後最大的意義,是帶來汽車業的新結構。原本由福特、通用、戴姆勒、豐田、福斯等歐美日大車廠等主導的市場,開始出現新車廠的身影。

IEK統計,目前全球至少有三十五家車廠投入電動車研發計劃,當中約有十八家是新車廠,包括美國Tesla Motors、Zap、中國的比亞迪、印度塔塔、歐洲的Aixam Mega等。「這些新車廠也會建構自己的供應商體系,這些新的供應鍊,就是台灣業者的機會,」IEK都會科學研究組組長吳碧珠分析,認為台灣業者可以藉由提供新車廠電池模組,提供大車廠電池芯的模式,進入汽車供應鏈。

不只關鍵零件,在整車部份,台灣唯一的品牌車廠裕隆汽車,已領先許多大品牌車,推出品牌電動車豪華款的Luxgen與平民化的酷比M'car,準備搭著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從中國練兵。

電動車普及化,除了政府購車補貼外,最重要的就是充電基礎設施完備,增加民眾買車後的便利性。台灣南北距離不過四百公里,供電設施完善、又有綿密的加油站,有條件打造成電動車島,成為電動車的最佳練兵場。

二○一○年,電動車元年。各國主要車廠陸續推出電動車,包括混合車(hybrid)和全電式電動車。預估至二○二○年全球市場規模為三百萬輛。

汽車的動力來源,由電取代石油。汽車引擎,由電池、馬達、電控系統取代,汽車變成一部可以移動的電腦。

這波動力轉換,打開封閉的汽車供應鏈,帶給台灣史無前例進入全球電動車供應鏈的機會。

包括台泥旗下的能元科技,製造鋰電池芯,供應德國BMW的Mini E電動車;台中豐原的富田,製造的馬達就放在美國新車廠昂貴的電動跑車Roaster中;就連Tesla電動車的系統設計公司美國ACP,都有八成資金來自台灣。

電動車興起背後最大的意義,是帶來汽車業的新結構。原本由福特、通用、戴姆勒、豐田、福斯等歐美日大車廠等主導的市場,開始出現新車廠的身影。

IEK統計,目前全球至少有三十五家車廠投入電動車研發計劃,當中約有十八家是新車廠,包括美國Tesla Motors、Zap、中國的比亞迪、印度塔塔、歐洲的Aixam Mega等。「這些新車廠也會建構自己的供應商體系,這些新的供應鍊,就是台灣業者的機會,」IEK都會科學研究組組長吳碧珠分析,認為台灣業者可以藉由提供新車廠電池模組,提供大車廠電池芯的模式,進入汽車供應鏈。

不只關鍵零件,在整車部份,台灣唯一的品牌車廠裕隆汽車,已領先許多大品牌車,推出品牌電動車豪華款的Luxgen與平民化的酷比M'car,準備搭著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從中國練兵。

電動車普及化,除了政府購車補貼外,最重要的就是充電基礎設施完備,增加民眾買車後的便利性。台灣南北距離不過四百公里,供電設施完善、又有綿密的加油站,有條件打造成電動車島,成為電動車的最佳練兵場。

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最近一直推電動車普及化的「最後一哩」。他認為,台電全台電網早架好了,現在只差「法源」,譬如修改電業法、建築法,讓加油站變充電站,新蓋的建築物要強制配置充電設備,讓電動車可以在夜間以離峰市電充電。

電動車元年,台灣終於抓到了進入新汽車生態圈的入場券。(全文完)

BOX:風力減弱  電網崛起

過去台灣重點耕耘的風力發電,業者卻面臨「內外交逼」。

2009年6月,台灣終於通過「再生能源條例」,工研院IEK預估,台灣風力發電,陸域加上離岸風力新增裝置容量約三三○萬瓦,帶動風力總產值達兩千億台幣。

但台灣有意投入風電的業者卻遇到拓展的兩難。

首先,缺乏國內練兵場。台灣風力發電收購價,低於火力發電收購價,全球排名居倒數位置,導致業者在台灣發展風電的意願轉弱。如台灣最大風力發電業者德商英華威原本預計二百億的風電投資,去年十二月底宣布將出走他國投資。加上本地台電都開國際標,台灣業者只有中鋼機械,勉強搶下機組維修機會。

台灣風電業者只好尋求往外發展,鎖定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中國,以打入中國大型風電整機業者為目標。

但有一個數字,卻透露中國風電市場大門逐漸關閉。中國過去七年內,風電業的設備自製率提升至八成,成長近四倍。這背後重要的訊息,就是中國風電供應鏈已成形,對還沒打進供應鏈的業者而言,難度也更高了。

綠能新焦點:智慧電網

在歐盟訂出2020年境內八成的傳統電表更新為智慧電表後,兩大主要排碳國──美國、中國,也相繼宣布投入,讓智慧電網一躍成為最夯的新綠能業。

美國歐巴馬政府宣布斥資三十四億美元發展智慧電網;中國預計在2013年前,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投入約人民幣六百億元,在中國境內更新約兩億戶的智慧電表。

工研院分析,智慧電網一方面促成再生能源併網,實現能源整合,使電力供給調度更靈活;另一方面有效抑制尖峰用電,達到電力資源的最佳配置,降低用電成本及提升用電效率。

這塊「電網商機」,是電力、電信、電子業者的一大機會。

未來,電力業者掌握每家戶裡的插座,將成為電話線外,另外一條通往家戶重要的「最後一哩」。
未來智慧家電如電鍋、冰箱、冷氣等的用電狀態,利用智慧電表蒐集,透過電線傳回電力公司分析,再回傳給用電戶。電信業者看準電表商機,想把手機連上電表,讓用電資訊「行動化」,隨時監控。

台灣電子業者對智慧電表也虎視眈眈。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台灣約有一千萬具傳統電表,如果全面汰換,將有兩百億產值。台電也在2009年底就向大同採購一批智慧電表。除了大同,還有中興電工、玖鼎、中磊等,嘗試投入包括電表系統整合、智慧型開關、無線網通等終端設備。

但這塊龐大商機,目前仍「概念大於實質」。原因是各國電網都由國家掌控,本地電力公司多有緊密合作的供應商,外地業者很難打入。回到台灣,現實面來看,除智慧電表規格未定外,台灣離尖峰定價配套方案還未形成,無法以時間價差吸引用戶,這是目前推動智慧電網的最大絆腳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