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聯合報╱高希均】
2009.11.04 03:37 am

高希均
如果今天把社會上與媒體上「無所不罵」的「台灣現象」輸出,那會是削弱競爭對手的秘密武器。
落實優質民主 代價何其沉重
半世紀以來,台灣走過的路:有民間的活力、有經濟的成長、有教育的普及、有開放的起伏、有民主的艱辛、有省籍的挑撥、有統獨的對立、有政治的貪腐、有戰爭的威脅,這種複雜的拼圖正提供了在尋求進步的開發中國家一面鏡子。
用坊間的話來說,政府是先求人民有更多饅頭(生活改善),安定社會;一旦有了饅頭,就有人走向街頭(群眾力量),爭取人權;最後各方認清只有數人頭(投票選舉),來決定民主進程。這個過程從最好的角度看,就是提升經濟、保護人權、推動民主的「寧靜革命」。
寧靜革命是個起步,一連串的考驗是要落實在優質的民主上。也許是難以避免的,西方國家經過一、二百年後出現的政治運作的弊端,已完全併發在一個年輕的、正在學習民主的台灣,這使得台灣人民感受到對民主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何其沉重,甚至懷疑:西方式的民主適合東方社會嗎?
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我概括地說過:在蔣經國執政時代(一九六九—八八),是用改善的經濟,來合理化他的威權統治;也就是以增加饅頭的誘因,減少街頭運動的提早出現,用以換取時間,安排民主勢力的出頭。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朔:看奢侈 想到亞當斯密!

【聯合報╱南方朔】
2009.11.06 02:32 am

南方朔
最近,奢侈產業專家謝瓦利埃(Michel Chevalier)及復旦大學教授盧曉合著了《奢侈中國:市場機會和潛力》一書。
該書指出,目前全球奢侈品市場年達二六五○億美元,中國約一五○億,加上港澳台為二七○億。按目前年成長百分之卅的速度,到二○一五年單單大陸即佔全球百分之十五,加上港澳台,則可能佔全球四分之一。而這裡還不包括豪華汽車、私人飛機遊艇、豪宅及奢侈飲食在內。
因此,華人地區的奢侈市場實在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華人地區的花錢手筆愈來愈大,這多少都是一種富裕的象徵;而懼的則是大陸人均年所得三千美元,龐大的奢侈消費從何而來?而港澳台則富者愈富,貧者日貧。奢侈市場的日益蓬勃發展,雖然有錢人可以振振有辭的說「大爺老娘有錢怎麼樣」,但對升斗小民,它又會造成甚麼樣的社會觀感?畢竟奢侈市場的蓬勃,它本質上即對照出了所得分配的日益懸殊不平和賦稅政策可能出了極大的偏差。
其實,有關奢侈問題從來就是個經濟學和道德政治學上的難題,支持和反對的都各有其理由。而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一談經濟問題,就必須而且必然要追溯到「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而談奢侈,亞當斯密的確也最能掌握到支持及反對的中間點。
首先,在《國富論》裡,亞當斯密只有一次提到「所有生產之唯一目的乃是消費」這樣的字句,但消費在他的思想裡所佔的份量有限。他和多數人一樣,都把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分開。儘管他也知道這種劃分必不準確,會隨著財富的多寡而彈性調整。但儘管如此,在講到奢侈的概念時,他還是視之為「奇技淫巧」的東西而非議之。正是對奢侈不以為然,他在《國富論》出版的後一年出任蘇格蘭海關專員時,遂將自己的高檔進口衣服燒掉。
亞當斯密的時代,經濟學乃人類價值體系的一環,他自己也是教倫理學出身,對奢侈問題難免有道德判斷與經濟判斷間的左右為難。但這種困境,他後來在《道德情操論》終於找到了中間點!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開復:台灣年輕人 缺少成功飢渴性

【聯合報╱記者陳曼儂/台北報導】
2009.11.07 03:32 am
Google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昨天表示,他成立的「創新工場」是要訓練讓更多的年輕人圓夢,並將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也就是「改變世界」;不過他並不是鼓勵「人人都創業」,而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發揮到極限。
李開復目前的創新工場重心都放在大陸,但昨天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透露,創新工場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的計畫,「已經在李開復的行事曆上了」,李開復對台灣有感情,但沒有馬上宣布,是怕又接到幾千封履歷;不過李開復將在最短時間來到台灣來發展,「這是我們的約定」。
遠見雜誌主辦的「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昨天邀請郭台銘、李開復,以及創新工場金主之一的中經合總裁劉宇環座談。
李開復表示,成功創業者一定要有想要打造成功事業的「飢渴性」,「這種人的眼睛是有光芒的」,而且要擁有魄力、個人魅力以及面對挑戰的堅韌;還要有判斷力和自覺,懂得承擔自己的錯誤。
李開復公開徵求二種人才:至少寫過十萬行的程式碼、每周工作八十小時的天才工程師,另外就是有夠判斷力、渴求成功的創業家。
怎麼找到這些創業人才?他舉例,知名大公司裡有潛力的創業者、創業成功者身邊人、海外歸來的跨國公司人才,以及「已經失敗過一次的創業者」,李開復說,「我喜歡失敗者」,因為他們已經得到寶貴的經驗、學習謙虛和面對挑戰的勇氣。
李開復說,台灣的年輕人能力相當好,創業更理性、有邏輯,但是缺少大陸年輕人非常渴望成功的精神。
李開復:台灣年輕人 缺少成功飢渴性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奈思比:中國正朝創新國家發展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2009.11.05 02:53 pm
國際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 (John Naisbitt)今天表示,中國正朝「創新國家」的方向發展,且因其獨特的政治特性,沒有其他國家的包袱,可由上而下推出積極政策,反而更具效率。
奈思比和妻子桃樂絲.奈思比今天出席「2009第7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奈思比指出,本世紀最大變化在於全球重心由西方移向東方,面對中國等東方國家崛起,有些西方人士會有所誤解或帶有敵意,特別是有些人會擔憂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強國。
西方有不少人對亞洲的認識相當有限,因此有人曾說過中國將會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強權國,奈思比觀察經濟重心正往東方移動,而全球已朝單一經濟體邁進,不再有所謂的美國或德國經濟,因為全球只有一個經濟體,而政府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創造一個有利創業家與企業家的環境。
據奈思比夫婦在中國成立的趨勢研究所觀察,中國應稱為「垂直式民主」,也就是一黨執政的政府沒有反對黨或是選票包袱,必須直接對人民負責,但同時卻擁有較大的施政空間,施政效率也因而較高。桃樂絲比喻,比起政治體,中國更像是個企業,而執政者則有如帶領企業發展的CEO。
桃樂絲補充,她並非鼓吹西方國家學習中國模式,但她的確看到中國政府的效率,以及達成目標的決心和速度。
約翰.奈斯比則表示,中國已訂下清楚目標,要成為一個創新國家,整體環境也為創業家提供了育成的機會,目前看來,距離目標已進行三分之一,未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他相信,中國成為創新國家的速度將很快。
奈思比:中國正朝創新國家發展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