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朝野兩黨主席就兩岸洽簽ECFA一事進行電視辯論,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亦為主要爭論議題。毫無疑問,在世貿組織(WTO)這個多邊貿易談判停滯下,台灣尋求與對岸洽簽雙邊合作協議以維繫出口競爭力,確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惟此一協議在加深雙邊貿易自由化之餘,將不可避免地也會擴大所得差距,引發財富重分配,決策當局必須未雨綢繆才是。
自由貿易確實可以帶動一國經濟的成長,但是卻不保證成長的成果最終可以很公平、正義地分配給每個家庭。1941年美國兩位經濟學家W.F.Stolper及P.A.Samuelson發表論文指出,自由貿易將使得一國各部門的工資出現變化,而這個變化有時能改善一國的所得分配,但有時卻會加深所得差距。事實上,半個世紀以來,除少數開發中國家曾拜自由貿易之賜改善所得差距之外,多數國家皆因自由貿易而加深了貧富不均。
我們可以看一下近年自由貿易與所得分配的情況。1995年可視為全球自由貿易的分水嶺,歷經八年談判的烏拉圭回合協議在這一年開始執行降稅及市場開放,由美、加、墨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逐漸形成。統計資料顯示,自由貿易雖帶動各國經濟成長,但也擴大了各國的貧富差距:1994年美國的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為8.6倍,2007年升至10.3倍;墨西哥近年所得差距更高達11.6倍。亞洲的韓國同一期間也由3.8倍擴大至5.0倍,新加坡則由8.8倍擴大至13.0倍,連日本也不能例外地由4.6倍升至6.1倍,至於台灣則由5.4倍升至6.1倍。
這些數據說明,貿易自由化雖有利於企業全球佈局,提升一國的經濟成長,但卻也使得贏者圈愈來愈小,財富愈來愈集中,所得差距愈來愈大。換言之,隨著自由貿易,出口產業獲利、內需產業受創這兩極化的走向,最終必將影響勞力市場的就業水準、工作型態、薪資水準,若政府沒有妥善的重分配措施,所得差距豈有不擴大之理?
長期以來,多數人只看到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經濟成長,但對於因此而衍生的所得分配惡化,卻少有人注意。就以經濟部所做的ECFA評估報告來說,它只預測洽簽協議後可以讓GDP提升1.7%,就業人數增加26萬人,但卻沒有告訴我們不同部門的勞工工資會出現多大的變化,也沒有分析台灣750多萬戶家庭的所得差距會擴大到什麼地步。
台灣這十多年來的貿易自由化,雖提升企業全球佈局的能力,但開放市場、調降關稅卻使得國內勞動市場出現急劇的改變。我們從「產業關聯表」也發現,電子零組件、電腦產品、紡織品、金屬製品、機械設備等業別的「向後關聯係數」持續升高,但其國內關聯程度卻持續下滑。這顯示企業的全球佈局確實日趨成熟,但是其帶動國內經濟活動的能量卻逐年遞減。
就以半導體面板所屬的電子零組件產業而言,「向後關聯係數」由93年的3.17提升至95年的3.55,代表這項產業的生產帶動效果已由原先的3.17倍升至3.55倍。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關聯係數所反映的生產帶動效果並非全數留在國內,真正留在國內的「向後關聯係數」反而由1.61降至1.58。此一產業關聯表所出現的兩極化走勢,反映的正是自由貿易下令人憂喜參半的兩難抉擇。在追求自由化的效率之餘,該如何兼顧所得分配的公平與正義,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由過去十多年來台灣貿易自由化引起所得分配惡化的事實,可以預料未來與任何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樣也一定會引起勞動市場工資的兩極化,從而加深所得差距,這已是無可迴避的問題。馬英九總統在日前的電視辯論裡僅原則性表示將透過租稅與社福支出加以因應,並沒有深入論述,讓人擔心執政團隊長期以來一直把焦點集中在成長,對於所得分配、財富分配的議題,非僅關切程度不足,總體的評估也不足。
成長與分配一直是經濟理論最關心的兩個問題,而政策往往難以兩者兼顧。以貿易自由化而言,站在追求成長的角度,自然沒有人會加以反對;但是自由化的過程裡有人獲利、有人受損,這個所得重分配公平與否、正義與否,也必然引發各方的爭論與質疑。
我們認為,在亞洲區域整合急如星火的今天,台灣洽簽ECFA確實是必要之舉。但其所可能帶來的所得分配、財富分配擴大的問題,決策當局也必須未雨綢繆、審慎因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