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前兩天的社論中,我們指出馬政府財經決策的前後反覆、幕僚組成與運作的缺失;這些問題在過去兩年的諸多事例中一再出現,而在產創條例一事中更為凸顯。但是這些缺失,追根究柢,分明顯示了當前的財經決策背後,由於沒有中心思想,所以缺乏論述能量。

所謂的政策論述,是指描繪這個政策的目的、背景、策略、取擇選項、思考緣由等面向的細密陳述。論述其實是法案或政策的中心思想與理論基礎;基礎若紮實,一則能抵擋在野黨與輿論的批評,二則也不會在外界偶有雜音之下倉促搖擺。有充分論述基礎的政策,講出來就自然能夠說服別人,有如君子之德,具風行草偃之效。相反的,政策若是沒有論述基礎,則政府首長自己就像牆頭草,事前要拋出議題測風向,然後再看風向搓、喬,外人看起來就是在搖擺。

以此次產創條例補助企業雇用員工每人一萬元一事(產創廿條之一)為例,這件事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來想,都與「產業創新」扯不上干係,強行在此法案加上這個民粹討好條文,就不可能提出什麼論述基礎;其唯一的後果,就只有硬拗硬掰,兩三下就被外界批得體無完膚。再以前年十月政府原本想在金融海嘯期間緊急推出的證交稅減半徵收為例,這是所有了解最基本財經原理的人都會搖頭嘆息的荒謬政策,當然不可能找到什麼論述基礎,卻也是由馬總統親自對外宣布。當幕僚迫使總統一而再、再而三親自出面為具爭議性的財經專業事務背書,而這些裁定卻又中心思想搖擺、且找不到理論基礎,以至於破綻百出時,其對總統威信的傷損實難輕估。

今天台灣經濟的處境,是十分艱困的。往外看,我們有「謀我日亟」的中共,試圖用區域經濟的大口袋,使台灣的未來發展受到約制。往內看,我們有年年難以避免的天災威脅,需要有效率政府的因應。在財經面,行政院的六大新興產業在檯面上一群「事務官化」的政務官帶領之下,前景難卜。在社會結構面,快速老化的人口、貧富懸殊的社會、不斷飆高的都會房價,更令人忐忑不安。

我們在日前社論中已經提到,馬總統不是財經專才,一味複製以往「簡報/裁示」的會議模式,也不可能迅速得到什麼具有理論縱深的結論。馬總統要推出好的財經政策、提出紮實的政策論述,就須從強化財經幕僚開始做起。像產創條例這樣的法案,原則上應由財經部會提出中心論述,並化解質疑,未必需要總統兼黨主席親自出馬。如果財經閣員不能像楊志良那樣提出足以服人的說理,而是搖搖擺擺地「尊重立法院審議」,那麼這些閣員就該撤換,易之有擔當的首長。

馬總統如果要對格外關鍵的法案躬親上陣,那就更需要優秀的財經幕僚,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功課,對於法案的背景、理論、所有版本的利弊取捨,都要像歐巴馬對健保法案那樣熟悉。歐巴馬在國會、媒體、全美各種場合推銷其健保不下十數場,從來沒有一次出包,更沒有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輕易推銷任何一個政策。究其原因,就是歐巴馬對健保案不僅瞭然其論述,更在法案的精神面掌握到大方向。

但是馬政府的台灣經濟大方向究竟為何?國人實在摸不著頭緒。馬總統千萬不要以為競選時倉促討論的政策白皮書就是論述,也不要以為白皮書彙總起來就是方向。坦白說,那些離成熟的論述還遠得很,既不能在基本面起經濟之衰,也不能在操作面振總統之威。總之,我們既為總統流失的威信憂心,更為台灣流失的經濟機會焦急。

五月,在朱立倫副院長參選新北市之後,也許就有下一波的內閣改組。要挽救台灣經濟,就要提出紮紮實實的財經政策;而要提出好的政策,當然就要找到以楊志良為「低標」的財經政務官來擔綱。老天爺對馬總統是很優厚的,祂給總統四年的任期,但給台灣經濟的機會時間,卻沒有這麼久。找到具有論述能力的財經閣員,馬總統的財經闕漏才能補得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