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31
中國經濟去年增長「保8」成功,總體經濟運行情況大致平穩,因而其在全球金融海嘯餘波陣陣中,頗有「頂樑柱」的架勢。至於今年的中國經濟表現又將如何?從最近的經濟數據變化情況看來,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道仍大,但物價的蠢動態勢已非常明顯。如果內外經濟條件配合不佳,中國物價水平,今年很可能出現顯著的揚升,而使總體經濟出現「高增長伴隨高物價」的樣態。由於中國大陸現已是台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雙方往來非常密切,我方當局面對大陸經濟此一新傾向,宜擴大爭取大陸市場,但也要設置「物價上漲防火牆」。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資料,2009年中國GDP總額達33.5兆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8.7%。此即經濟增長率。至於物價方面,2009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計比上年下降0.7%。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逐月的物價表現是「年初大降,年中小降,到年末反轉為小升」,也就是說,原先物價持續滑落的走勢,到年末已告逆轉。以最後一季看,10月物價指數仍是小降0.5%,但11月已轉為上漲0.6%,12月再上漲1.9%。如果這是新一波物價上漲趨勢的開端,那麼,今年大陸的物價形勢將非常堪虞。
當前中國物價上漲的壓力主要來自金融面,其中最讓人側目的,是中國銀行體系去年新增貸款規模將近10兆元人民幣之多,約當GDP的3成。換言之,去年GDP,每100元中就有30元是用貸款堆出來的,以致於,去年12月廣義貨幣供給額M2的年增率達28%,是經濟增長率的三倍多。這種用貸款擴張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使大陸社會上瀰漫著資金的「油氣」,一旦物價上漲火種點燃,難保不出現燎原的漲風。
中國政府最近已針對信貸擴張情況「試踩煞車」,如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提升央行票券利率等。但未來可能事與願違的是,目前中國的貸款結構,預料將使央行調控政策的效用打折扣。因去年新增貸款,有近一半是流入「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房地產投資,其中的投資主體又頗多與各級政府有瓜葛。這種「硬體」投資,有頑強的「資金鏈」,銀行一貸下去就要持續支持,若中途抽手就會兩敗俱傷。再加上各級政府在背後撐腰,使銀行容易失去戒心,難免對央行的調控政策陽奉陰違。從這個角度看,去年的貸款擴張,已為今年的物價上漲埋下伏筆,而今年的貸款調控,績效也難以樂觀,新增貸款規模壓不下來,很可能讓物價上漲壓力「加碼」。
幸好,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可能會有高水平的演出。這是當前維護社會穩定的首要條件。在去年「保8」成功的基礎上,今年投資持續發熱,民間消費規模再擴大,再加上,外貿出口有望擺脫去年的衰退,恢復正成長。此帶動增長的「三駕馬車」都跑起來了,經濟增長率怎會差?所以,最近中國國內各經濟智囊機構發布的預測報告,大都認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而聯合國更預測中國經濟今年會增長10%。
總的來看,今年中國經濟總體表現將是,經濟增長強而有力,但物價上漲壓力問題凸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理當採取「兩手策略」,一手維護經濟增長動能,另一手則盡力把物價上漲率調控在「可接受的幅度內」。無論如何,不能讓物價上漲失控,其若失控就會損傷經濟增長力,甚至導致「停滯性膨脹」的惡果。
而我國政府,也應及早因應今年大陸經濟的上述態勢,特別是對大陸的物價上漲壓力,應在我方利率、匯率、關稅、熱錢管理、台商輔導等方面,事先形成一套對策,以「趨吉避凶」。其實,在兩岸經貿關係緊密化情況下,妥善因應大陸經濟形勢變化,應已成為我政府的經常性政務,時刻都不能輕忽。尤其今年兩岸如順利簽署ECFA,雙方經濟體系就會「共振」,屆時我政府因應相關經濟變化的靈活性,將是兩岸政策運作績效的首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