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方早報》-《蝸居》與大型資本兩種面孔
  • 2009-12-15
  • 旺報
  • 【記者盧葦/整理】

     評論解讀目前中國樓市陷入了一種癲狂狀態,許多人的購屋行為是一種恐慌性的,擔心今天不買明天又漲價了。《東方早報》的這篇評論,從《蝸居》呈現的「資本」的兩種能力,分析了高昴的房價下中國現代城市悖謬的生存邏輯。

     《蝸居》成為當下被人們討論得最多的電視劇之一,同時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玩味:海萍發現丈夫借了高利貸,精神幾乎崩潰,找到妹妹海藻。為了籌措姐姐購買房子的錢,海藻只好去找官員宋思明;沒想到宋思明輕巧地說,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大問題。

     在這一幕裡,《蝸居》顯示了一種詭異的反諷:海萍之所以無力購買房子,正是因為宋思明與各路房地產商巧妙策畫並使房價上漲;而海藻卻為了海萍去尋求這個「資本陷阱」的製造者之幫助。

     《蝸居》充分顯示了,在現代社會中四處謀求利潤的「資本」所具有的兩種「偉大能力」:直接購買產品和勞動的能力(並調用各種社會資源,為這種購買提供便利);間接購買對它的服從和認同的能力(並通過控制各種文化資源,以道德、愛情、美學的名義,掩蓋這個購買的實質)。

     第一種購買,顯示了資本的冷漠無情與自私自利;第二種購買,表達了資本的千變萬化與機智溫柔。一方面,資本可以毫不留情地與地方威權相結合,另一方面,資本總是潛伏到各種充滿熱情、溫情和激情的話語之中,造就這個世界的溫暖和安全感。

     在《蝸居》中,我們同時感受到資本的這樣兩種品格——海萍和海藻的命運,恰好分別對應了資本的自私與溫暖這樣兩個層面的品格。海萍要買房子,狂熱地計算自己的生活、毫不留情地拋棄了溫柔浪漫的想像、以尖牙利齒的方式對待任何影響自己賺錢的行為;海藻則在扮演姐姐苦難的解救者的過程中,被宋思明的深摯情感與迷人風采感染。

     《蝸居》的可怕乃在於,它不動聲色地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悖謬的現代城市生存邏輯:越是擁有資本或者資本的支配權,就越是可以具有性格的魅力和生動的感情;反之,越是被資本擠壓,就越是喪失作為「人」的各種美。在這裡,所謂「勞動者」黯然失色,而資本擁有者則光彩四溢。

     《蝸居》顯示了今天資本匯聚而大型化之後,是如何通過各種「流氓化」的操控手段形成日常生活的困境。一旦資本匯聚到一定規模,就不再直接從事產業開發,而是通過資本的數字化運作,不形成產值而直接博取利潤。這正是目前中國房地產業的典型行為。大型資本逐漸脫離民生,成為自身自然增值的流氓資本。

     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型資本也讓某些「國家權力」喪失了職業魅力。宋思明的疲倦和空虛,正是國家權力被資本購買之後喪失了神聖性光彩之後的一種心理結果,他也是大型資本流氓化的一個廉價犧牲品。許多觀眾似乎感到了一種沮喪:一切愛情和溫暖,都是依附於金錢的。如果充分認識到,這種景觀只不過是大型資本流氓化的暫時產物的話,也許可以喚起新的信念來對抗它。

     (摘錄自《東方早報》2009-12-11,作者周志強,南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東方早報》-《蝸居》與大型資本兩種面孔|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ye 的頭像
    Chi.ye

    WebEX 雲端視訊會議

    Chi.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